有用武之地。 钱包类应用大部分都基于 TON 生态,能兼容 EVM 的钱包又会涉及到私钥导入的问题,导入私钥这个操作对于本地钱包而言或许尚能接受,但要在一个社交应用中导入私钥,是一个会令许多 Crypto 用户所担忧的行为。 而赌场游戏的人群虽然看似与 Crypto 重叠,实则不然,加密货币的交易,尤其是各种土狗币的交易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赌性,足以满足 Crypto 赌徒们的需求,且大部分的赌场游戏底层还是中心化的操作,反而会被 Crypto 用户所看不上。其中虽然有一部分完全去中心化的赌博协议很有意思,但其解决的问题本质上还是针对传统的博彩用户,而同时又需要这类用户熟悉 Web3 的操作,因此目前这类 Bot 的受众也相对较小。 因此可以说,目前的整个 Crypto TG Bot 赛道,还是被 Trading Bots 所霸占。 熊市中仍较亮眼的数据 从 Dune 上的数据来看,截止至 2023 年 10 月 8 日,整个 Trading Bots 的整体表现在相对低迷的熊市中还是上算得上不错的: 总交易量金额达到了 29.4 亿美金,其中 74.9% 来自于老牌项目 Maestro,12.3% 来自于昔日龙头 Unibot,10.3% 来自于新晋顶流 Banana Gun,2.3% 来自于 DC Bot Alphaman,剩下约 0.2% 来自其他的项目。 这里需要注意,Dune 看板中并没有直接的 Maestro 交易量数据,不同于已经发了币的 Unibot 和 Banana Gun,Maestro 并无法从代币交易税中获利,因此其所有收入都是来自于 1% 的交易服务费,而仅仅依靠交易服务,其至今的累积收入已经达到了 13,495 ETH(约 2200 万美金),由此可以计算出其历史总交易金额。 从代币市值来看,Unibot 在 Banana Gun 出现之前一直霸占着市场上超过 90% 甚至 95% 的市值,一时风头无两,最高曾达 2 亿美金市值。直到 9 月 14 日 Banana Gun 的代币发行,其凭借着更低的手续费、相似的用户体验以及极高的社交热度,迅速的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王。 目前 Trading Bot 赛道代币总市值为 1.37 亿美金,其中 Banana Gun 占 57.3%,Unibot 占 38.4%,两者共占据了市场 95.7% 的总市值。 从用户数方面来看,3 家头部 bots 过去近一个月的平均 DAU 总数为 5,651 个地址,其中新晋王者 Banana Gun 和老牌 OG Maestro 的用户量不相上下,每日都在 2000 地址左右,Unibot 则相对较为稳定每日 1000 地址上下,但都随着近段时间土狗市场的转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整体而言,以 Web3 产品的角度来看,Trading Bot 无论是在盈利数据还是用户数据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即便是在交易较为冷清的现在,头部 3 个项目基本也有较为稳定的过千的用户,虽然当中必然充斥着不少机器人脚本,但从项目的角度来看依旧具有价值,目前最为老牌且为数不多没有发币的 Maestro,仅靠服务费仍能拥有约 40 ~ 80 ETH/ 的日收入。 Trading Bot 商业模式解析 既然聊到了收入,那么就来简单的拆解一下 Trading Bot 商业模式,实际上无论是 TG Bot 还是 Discord Bot 基本在目前阶段都差不多: 产品功能 从产品功能上来看,主要分为买入、卖出以及交易辅助。 买入 买入部分最为核心的就是 代币狙击 功能,狙击通常会有 3 种方法,一种是抢零块(First Bundle Sniping),通过监测该代币第一笔交易发生后,以贿赂矿工的方式将自己的交易提前打包进第一个区块内,实现狙击,是最普遍的狙击方式,成功率完全取决于给多少钱; 而另外两种则是方法狙击(Method Sniping)和流动性狙击(Liquidity Sniping),分别是监测合约中的特定 Function(如开启交易)或是添加流动性的行为来完成狙击,这两种都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区块链技术知识,且会因一些代币合约中的特殊设置而失败。 买入部分另外两个相对重要的功能则是 ** 链上跟单(Copy Trade)** 和 预售狙击(Presales Sniping),链上跟单指的是监测特定钱包的交易活动并进行复制。预售狙击目前普遍都仅支持 Pinksales 平台上的预售,指的是对一些热门代币预售,可以用具有白名单的地址进行抢购。 Banana Gun 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买入功能就是限税单(Tax Limit Orders),即仅当买入或卖出税达到目标位置后方触发买入行为。 卖出 卖出部分则相对简单,主要包括限价单(Limit Orders)、移动止损(Trailing SL)和黑名单抢跑(Transfer on Blacklist)。 交易辅助 这也是相对通用常见的功能,包括私有节点、防 MEV 攻击、貔貅盘检测等,主要在于加速交易速度以及降低交易损失。 以下是笔者使用 3 个主流产品后进行的功能对比: 综合体验下来,Maestro 功能最为全面,基本该有的都有,且有自己的 Call Channel 并能直接在 Call Channel 中进行各种操作,系统性非常强;Unibot 的操作最清晰有条理,非常适合新手小白,每一步都能找到详细的指引,用起来很顺手,且可以直接跟网页端的 UnibotX 联动;Banana Gun 则是最简单粗暴,最核心的功能都有,就是主打一个便宜。 收入来源 首先 Trading Bot 共同的收入来源都是 交易手续费,从上图可以看到,普遍的费率都在 0.5% ~ 1% 之间,其他的 Bots 也都差不多。 而不同的部分则分为发币项目和未发币项目。 发币项目 对于发币项目而言,其另外的收入来源则是项目代币的交易税,以及代币解锁。 以 Banana Gun 为例,其团队占有 10% 的代币份额,其中一半锁 2 年,一半锁 8 年,均是 3 年的线性解锁,这个部分看着其实短期内赚不了多少钱;但其代币还有着 4% 的双边交易税,其中 2 % 分给代币持有者,1% 进国库,剩下 1% 分给团队,截止至 10 月 9 日,这半个月多的时间内团队部分的分成便达到了 166 ETH(约 27 万美金)。 而体量更为庞大的 Unibot,以同样的比例结构下,在过去 3 个多月内仅团队分成便获得 2,667 ETH(约 434 万美金)的收入。 从整体收入构成来看,普遍代币交易税的占比会占到 5~6 成以上,成为项目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代币的用途主要有三种,权益等级、手续费折扣 和 收入分成。不同的项目方会进行不同的组合,但普遍的以收入分成为核心,像 Banana Gun 的代币持有者,除了享受分成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权益。 未发币项目 而未发币项目,则是通过 订阅费 作为另外的收入图鉴。订阅费分为两类,一种是 门槛型订阅费,如 Alphaman、abot,只有付费用户能够使用 Bot 的功能,但这类 Bot 往往会不收交易手续费;另一种则是 增值型订阅费,如 Maestro,在收交易手续费的同时,给予用户更多的使用额度和额外的工具。 从数据上来看,后者的表现毫无疑问会更好一些,一方面门槛型的费用会大幅降低新用户的转化率,另一方面,土狗币的交易普遍相对高频,交易手续费带来的收入往往会比预想中的要高。 TG Bot 将向何去 整体而言,TG Bots 更像是 Inten-centric 趋势中,一个过渡阶段的产物,其足够的轻便、高效,背靠着 Telegram 生态还具有一定的社交传播潜质。 但同样的,其产品呈现的完整度始终会不如一个封装好的应用,所以可以看到,在目前最主要的交易领域,走出了两种不同的路线。 一种是与 AI 结合,通过融合以 GPT 为首的 LLM 去丰富 Inten-centric 的其他场景,尝试构建出类似 Crypto AI Agent 的 Chatbots,典型的便是 Chain GPT、PAAL AI 等项目。 而另一种则更加的实际,单纯的围绕交易,将产品体验通过移动端和网页端的 APP 进行补全,深化在交易方面的各种功能,未来或能通过 AA 去呈现更好的钱包体验,最具代表的便是 Unibot,而 AI 方向的 PAAL AI 实际上也在开发自己的移动端应用。 所以可以发现,TG bots 从其底层的逻辑来看就与 Intent-centric 走的非常的近,而 intent-centric 究其本质其实是一个在 Web2 世界中寻常到都没有专有名词的理念(最接近的可能是以用户为中心),但由于目前区块链应用的整体发展还相较稚嫩,许多交互的操作繁琐,意味着其必然会走向一个更为简化和精炼的阶段。因此与其说 Intent-centric 是一个概念,其更像是一个既定的趋势和方向,而 Bots 将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呈现形式。 同时,背靠 Telegram 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交生态,相信即便在 Intent-centric 已然成熟的未来,TG Bots 也不会消逝,而是承载着特定垂类模块以及社交入口的功能,依靠着 Telegram 生态的开放性,实现区块链去中心化生态的可组合性。 来源:金色财经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