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直播经济中,“苦难”正成为一种可交易的情感资产。随着受害者讲述自身创伤、将同情转化为销售转化率,一场关于“共情疲劳”与信任崩塌的社会经济讨论正悄然升温。
从创伤到流量:受害者型主播的崛起
34岁的杨妞花(Yang Niuhua,音译)曾是拐卖儿童案的受害者,如今却是拥有近300万粉丝的抖音主播。她在直播中一边带货,一边讲述自己1995年被拐卖、远嫁他乡的经历。
去年11月的一场直播中,她在讲述自己“从羞耻到重生”的故事时,观众数量超过6万人,带货销售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据中国媒体报道,这场直播成为她人生的又一转折——从“受害者”变身为“公众人物”,并成功实现商业化。
“我希望用直播展示真实的自己,”杨妞花在直播中说,“用我的故事打动大家。”
但这种“卖惨式营销”也引发了强烈争议。部分网友指责她“消费创伤”“以悲情换流量”,认为其行为分散了公众对拐卖案件本身的关注。
“卖惨经济”的扩张与分化
学者指出,这种以创伤叙事为核心的内容形态,正构成中国社交媒体的一种新型“同情经济”(sympathy economy)。
北京长江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李洋表示:“这是一种以情感共鸣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是将同情心进行市场化、可视化的变现。”他将其比作“数字时代的街头乞讨与公益节目结合体”——有人真实地诉苦,也有人夸大、甚至编造悲惨经历以博取关注。
社交媒体算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推手。算法奖励情绪化内容,使得“苦难”成为流量竞争中的有效筹码。越来越多主播通过“故事叙述+带货”的模式实现商业收益。
从共情到疲劳:同情的稀缺与危机
但随着类似内容激增,“共情疲劳”也随之而来。ChoZan中国营销咨询公司创始人Ashley Dudarenok指出,这是一种“情感饱和效应”:“观众起初被感动,后来会疲倦。最终,只有最具戏剧性或包装最精良的悲剧能被看见。”
这意味着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反而被淹没在情绪表演的洪流中。“公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而创伤变成了竞争的资本,”她说。
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Samuel Kwok补充道:“‘卖惨’短期内可以带动销售,但长期缺乏可持续性。观众最终会厌倦重复的叙事,信任体系也随之瓦解。”
信任危机与监管介入
虚假悲情故事的出现进一步削弱公众信任。去年,辽宁沈阳警方查实网红“小小”编造身世、伪造悲惨经历以博取打赏和销售。她随后因多次虚假报案被捕。
李洋警告称:“当此类现象泛滥,社会信任将面临侵蚀。人们开始怀疑所有‘真实的苦难’,这对公益和社会救助体系是一种伤害。”
中国监管部门也开始收紧管理。上月,国家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摆拍卖惨”“虚构悲情故事”等违规行为。同时,《中国消费者报》披露部分MCN机构在农村地区伪造“贫困人设”签约老人,以悲情营销方式牟利。
舆论裂变
尽管质疑声不断,杨妞花仍坚持直播。她在直播中反问:“我没有抢谁的生意,也没有骗人。为什么我就不能靠自己活下去?”
部分网友也为她辩护:“买东西本来就是消费者选择,为什么不可以从她这里买?”有用户认为,她的直播“源于命运的安排,而非野心”。
舆论的分歧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经济与社会现实:在直播商业化的浪潮中,“同情”正被量化、交易化,而公众信任成为这一“卖惨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李洋总结道:“公众的同情是有限资源。一旦被过度消费,社会将为此付出信任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