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纽约时报观点,作者杰梅尔·布伊是观点专栏作家,以美国政治史的视角撰写政治和法律文章。

几乎美国政坛所有重要人物都对查理·柯克被残忍杀害一事表示强烈谴责,并对美国政治暴力日益加剧深表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论政治立场如何,我们都认同——他本该还活着。
但对柯克的生平与言行,各方的看法分歧就大得多了。死亡往往会弱化人们的批判意识。突如其来的暴力死亡——尤其像这起令人震惊、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更容易让人走向美化逝者的倾向,尤其是在事件刚发生之时。
柯克就是如此。
“查理激励了数百万民众,”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讲话中说。“他以勇气、逻辑、幽默和优雅捍卫自己的理念。”
加州州长纽森表示:“纪念查理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他未竟的事业,跨越意识形态展开交流,进行热烈辩论。”
Politico编辑团队在Playbook专栏中写道:“柯克的方式,是用魅力、煽动性、逻辑和辩论的力量来说服他人认同他的正义事业。”
柯克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否认,也的确拥有数百万忠实支持者。但要将这个被理想化的公民楷模形象与他真实的言行相对照,却并不容易。
不少悼念者称赞柯克致力于理性对话、坦诚讨论,主张健康的言论环境。但他们几乎无人提及,柯克最初走上全国舞台的行动,就是建立一个带有麦卡锡主义色彩的“教授观察名单”,专门记录高校教授、讲师、学者的言行。
他在网站上鼓励访问者举报那些“歧视保守派学生、在课堂上传播左翼宣传”的教师。
这个名单至今仍然存在,里面记录的是学者们在课堂内外的言论行为。想要被列入这个观察名单,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公开表达对保守派意识形态的不认同,甚至仅仅是承认一些极右翼认为“禁忌”的概念。
名单的意图非常明显:每条记录最后都附有联络信息,鼓励访问者联系当事学者所在的学校和机构。被列入名单的学者普遍表示自己遭受骚扰、甚至暴力威胁。
这个“教授观察名单”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恐吓行动。从柯克发起对学术界的攻击,到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高等教育发起全面攻击,这条路线清晰可见。这场攻势直接侵犯了言论自由与异议表达的权利。
将柯克称为“理性讨论的倡导者”,完全忽视了他频繁呼吁国家出手打压政治对手的事实。
柯克曾在一篇社论中主张:“‘先调查,再定义罪行’应该成为新常态。”
他呼吁用法律手段恐吓左翼人士。“哪怕是最轻微的‘罪行’,也不该给予同情、善意或宽容。”
2023年,他在一场支持特朗普大规模驱逐计划的演讲中警告:“玩笑结束了。如果哪个民主党人挡我们的路,马特·盖茨很可能会去逮捕你。”
柯克也是“停止偷窃”阴谋论的重要推动者,坚定支持特朗普试图推翻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他领导的组织Turning Point USA甚至组织大巴车,送抗议者前往华盛顿,参加那场最终演变为1月6日国会暴乱的集会。
柯克描绘的美国未来,也不是和平与多元共存,而是白人民族主义以及对被视为“不配拥有平等公民权”的人群的贬低。
在自己的播客节目中,柯克呼吁政府在边境建立“公民武装力量”,以保护“白人族群”,防止所谓的“国家被入侵”。他公开宣扬白人至上主义言论,并警告说“白人农村人口正在被替换”。
他说:“‘大替换战略’每天都在我们南部边境上演。他们要用‘别的什么’来取代信仰上帝、忠于国家、重视家庭和自由的白人农村人口。他们不会停止,直到你、你的孩子和你的孙辈被消灭。”
柯克还屡次用侮辱性言论攻击非裔美国人。
“一些黑人在街上游荡,只是为了找乐子攻击白人——这是事实。”他在2023年这么说。他对所谓“黑人犯罪”极为执着。在被杀前录制的最后一集节目中,他还专门探讨“黑人犯罪数量不断增加”的问题,声称“一名黑人男性一生中有22分之一的几率成为杀人犯”,还说“在23岁前,一半黑人男性都曾被逮捕,而且还有太多没被抓的”。
他对听众说,最高法院大法官凯坦吉·布朗·杰克逊“就是批判性种族理论下的国家缩影”,称副总统哈里斯是“公平理念的贫嘴代言人”,还说马丁·路德·金“很糟糕”。
柯克在2023年一次活动中说:“我的观点非常激进,但我能为之辩护,我也思考过。我们通过上世纪60年代民权法案是个重大错误。”
这还只是柯克言论与主张的冰山一角。他还认为跨性别人群在美国社会“没有立足之地”。2024年他曾表示:“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跨性别认同医疗’。”
他还将LGBT身份称为“一种社会传染”。
在美国政治评论领域,人们往往避免将文字的含义当真。按照这种思路,评论者说出激烈言论未必真的信仰这些观点,更多是表演,不该因他们“表演得好”而谴责他们。
但柯克不仅仅是表演者。他坚定推动特定政治议程,积极鼓吹一种专制政治——压制对手、轻视甚至戏谑暴力威胁。他的影响力在特朗普政府中随处可见:从剥夺跨性别者的法律身份,到在联邦机构内清洗多元化政策。
我们可以为柯克哀悼,为他的亲人和朋友送上祈祷,认真看待这起事件的严重性。这些都值得做,也都应该做。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记得:作为公众人物的柯克,并不是某些人现在塑造出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