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大西洋月刊,作者菲利普斯·佩森·奥布莱恩是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战略研究教授,著有《战略家: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战争如何造就了他们,以及他们如何制造了战争》。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上个月底,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在对海军将领的讲话中,生动地描述了他对如何赢得战争的愿景。
赫格塞斯表示:“士兵和水手已准备好,在夜深人静时,无论天气如何,出发前往危险之地,追捕那些企图伤害美国的人,并在必要时,以近距离和残酷的战斗手段替美国人民伸张正义。”
他接着说:“在这个职业中,你必须学会在暴力中感到舒适,这样我们的公民才能安享和平生活。杀伤力是我们的标志,胜利是我们唯一可接受的结局。”
这种对勇敢和近身杀伤力的强调,让人联想到古代斯巴达和罗马战士,那些能直视敌人并用长矛或剑将其刺杀的士兵。
但美国军队未来并不会与雅典人或迦太基人交战,战争结果也不会取决于个人的勇敢。
事实上,如果美国与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中国爆发战争,双方士兵个人的英勇表现,在整体上将毫无意义。
自20世纪初以来,工业化战争的胜负一直取决于产能、后勤与技术优势。
如果赫格塞斯和其他美军战略制定者,仍以为能靠近身肉搏的凶猛取胜中国,那无疑是在自欺欺人。看看俄乌战争,这场越来越像未来战争原型的战争,胜负并不是由普通士兵的英勇或杀伤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乌克兰及盟友削弱俄罗斯经济、消耗其战场与本土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你能否大量制造无人机、炮弹和远程武器系统,以用来攻击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炼油厂、发电站和其他目标。
正如我在新书《战争与力量:谁赢得战争——以及为什么》中所论述的那样,许多强国的一代代军方领袖在思考赢得战争的要素时,长期存在根本性错误。
这些错误反映出一种“战斗中心论”的战争观,认为战争结果取决于前线战斗时军队之间的交锋。在这种思维中,战争可能在初期一场决定性战役中就结束,一方快速击溃对手,使其战略地位崩溃。
但在现代战争中,大多数战斗并非争夺极具战略意义的地区,也几乎从未摧毁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大量装备。战斗不是决定战争,而是揭示战争趋势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各军队生成兵力、应对局势变化的能力。
今天的战争胜负,更依赖于各方组成新部队、适应新技术并与盟友协同作战的能力,而不是开战时的既有军事力量。
一战初期,多数欧洲大国都认为可以通过迅猛攻势快速结束战争。最著名的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设想德军能迅速击败法军、攻占巴黎,从而迫使法国退出战争,然后再将主力部队调转对付俄国。
但事实并非如此。战争没有在1914年圣诞节前结束,反而持续了四年多,席卷全球,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在二战中,即便是被视为关键转折点的战役,对装备的摧毁也远小于当时的产能。比如1943年,德军与苏军在库尔斯克爆发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尽管这一战常被描述为战争转折点,但在最激烈的前十天中,德国仅损失约300辆坦克,而且大多是旧型低效坦克。当时,德国年产坦克约1.1万辆,库尔斯克战役中损毁的那些旧型号很快被更先进的型号取代,反而提升了德军整体坦克质量。
最终决定二战胜负的,是苏联、美国和英国这些盟国,数年间所能集结和维持的兵力,远非德国所能匹敌。
类似地,俄乌战争已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力量生成与毁灭的拉锯战。2022年2月发动全面入侵前,俄罗斯和许多外部观察家都认为,其庞大的坦克、军舰等军事库存将很快击垮乌克兰。这场战争或许在几小时内决定,几天内结束,俄军将控制基辅,乌克兰领导人被迫逃亡。
这是对战争的严重误判。乌克兰奋起反抗,战争拖长并持续演变,光俄罗斯一方就有超过100万人伤亡。
过去三年半里,双方不断需要用新武器构建新军队,并持续提供前线补给。2025年的军队与2022年已大不相同。战争初期,无人机只是配角,前线部署的主要是坦克、装甲车,甚至是成规模步兵。但如今,乌克兰利用无人机与导弹击沉了俄罗斯在黑海的多艘大型军舰,并迫使其余舰只撤回港口。
两国几乎每晚都互相发动远程无人机袭击。战争结束时,双方军队将都已被多次摧毁并重建,而这正是大多数战争的真实面貌。
这一趋势对美国来说,并不乐观。
眼下,美国拥有更强大的军事能力,确实也更具实战经验和技术优势。初期或许能对中国造成更大伤亡。但由于军工产能严重下滑,美国将难以补充任何战场损失。
如今的中国,正如二战时期的美国,是“世界工厂”。中国能够以惊人速度大量生产替代性武器。
美国的首要任务,可能是控制太平洋航运线。但美国几乎已经没有造船产业。
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分析,2024年美国仅建造了全球船舶总吨位的0.1%,而中国造船厂的份额超过50%。美国允许造船厂关闭,失去了几代船舶工程人才,现在除少数为海军服务的造船厂外,几乎没有经验丰富的造船工人。
要重建这套体系,将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生产出连中国产能零头都比不上的船只。
而造船业还只是美国产能可能落后的其中一项。比如,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商用无人机产能,也为乌克兰和俄罗斯使用的许多无人机提供零部件。美国的财富虽雄厚,但这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国家无法靠砸钱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高效的战略工业体系。
更糟的是,美国的盟友军事准备更差,而华盛顿目前正在有意疏远盟友,而不是构建应对中国所需的团结协作。
赫格塞斯也许更愿意相信,美国士兵的英勇精神足以弥补军工基础的削弱和外交孤立。但与其吹嘘美军在近身战斗中的优势,美国更应着手准备应对中国无人机的密集攻势,以及可能持续多年的消耗战。
否则,美国或许能赢得开局几场战斗,但大概率会输掉整个长期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