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冲上热搜!历史性超越

2025-07-12 16:57:58
格隆汇
格隆汇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大资金巨变

周末看到一份很有意思的调研报告,3成年轻人存款超50万元,7成人存款超10万元,直接冲上热搜榜。

我不是年轻人吗?怎么瞒着我偷偷存了这么多钱?

数据来自《DT商业观察》与一财联合发布的《2025年轻人存钱小调研》,数据显示,有七成受访者的存款超过10万元,三成存款超过50万元,尤其是00后,虽刚步入职场不久,但当中的12.3%的人存款超30万,后生可畏啊。

本次调研还显示出年轻人整体储蓄意识的提升:45.8%的受访者计划维持现有储蓄率,40.6%计划提高比例,且年轻人倾向于减少奢侈品购买等低欲望消费,以增加存款。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理财偏好也有差异,年轻人更偏好流动性高的货币基金,如00后、95后将58%的余钱投入货币基金,而85后及以上群体则更倾向于多元化理财组合,会配置股票、保险等。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此次调研样本量1825份,且超60%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互联网、金融等新经济行业占比突出,与央行数据中全国仅1.5%的人存款超30万的情况差距悬殊,不能代表全体年轻人的存款状况。


1

黄仁勋身家超巴菲特


现实生活看起来仍岁月静好,人工智能对股市的颠覆性似乎越来越显著了。

隔夜,科技新贵黄仁勋又一次完成历史性超越!

截至美股收盘,英伟达涨0.50%,最新市值4.02万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黄仁勋净资产达1436亿美元,超过了沃伦·巴菲特(1424亿美元),也超过微软的前CEO Steve Ballmer,位列全球第七。

从全球首只个股市值超4万亿美元、再到身价超巴菲特,黄仁勋要创造的历史似乎还要继续。

博通最新管理层会议释放出一个重磅信号——AI推理需求不仅正在迅速放量,而且仍处于上升通道的早期。

博通透露,公司在AI推理领域正迎来超预期的需求增长,甚至“超过当前产能”,而这一趋势尚未被纳入此前对市场规模的预测。

AI基建如火如荼的同时,硅谷正悄悄经历一场AI驱动的就业市场大洗牌!

今年7月,微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累计裁员1.5万人)与800亿美元AI基建投入的鲜明对比引发资本市场热议。

据悉,微软大裁员的背后原因正是公司内部AI自动化战略的结果。微软数据显示,2024年AI工具在微软客服中心实现超5亿美元成本节约。

对许多科技公司而言,AI带来的生产力效率跃升有巨大吸引力。谷歌和微软都表示,人工智能现在编写或辅助30%或更多的代码。

周五,高盛已开始测试由人工智能公司Cognition Labs开发的自主软件工程师Devin,是首家正式部署该系统的华尔街大型银行。相比传统AI工具,Devin能将生产效率提高3到4倍。

技术进步带来经济结构变化是合理的,但过程往往会引发公平与效率的争议。因为对资本而言,适应新技术条件变化主要通过物的变化。而对劳动力而言,技术的变化需要通过劳动技能的变化,本质是人的改变,需要付出更多是非物质性的成本。


2

险资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


本周的A股也迎来历史性时刻,第四次站上3500点。

在成立35年的历史长河里,3500点就像是A股一道泾渭分明的水位线,历史上有效突破3500点唯有三次,分别是2007年、2015年和2021年,其余90%的时候是股民更司空见惯的3000点保卫战。

所以,A股本周站上3500点,市场情绪明显躁动不安,尤其是今年沪指涨幅主要靠银行贡献的情况下,沪指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尾盘杀的情况,周五上证指数更是留下一条长长的上影线,银行股尾盘跳水直接把沪指40点的涨幅骤缩为0.5点,收涨0.01%。

这盘砸得还怪有艺术的。

盘后一则关于险资的重磅消息,或许意味着这次,A股的不一样。

7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加大了长周期考核的力度:一是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中的长周期占比;二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中加入长周期考核。

具体来看,此次《通知》将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权重30%)+3年周期指标(权重50%)+5年周期指标(权重2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权重30%)+3年周期指标(权重50%)+5年周期指标(权重2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按此计算,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长周期考核指标权重均提升至70%。

财政部称,此举是为持续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新考核指标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开始实施。

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以支持稳定资本市场。

2025年1月,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后,推动险资入市的政策力度更是持续加码,其中明确提出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3

险资加大权益投资力度


成立35年的A股,从2004年国九条迄今为止,已经有21年号召中长期资金入市。

多年来险资对权益市场投资谨慎,更偏爱债券市场,截至2024年年底,保险资金投向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占比平均约12%,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前所未有的低利率时代到来,权益类市场的投资已经成为险资不得不选的路。

过去的2024年,头部险企已经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

截至2024年未,新华保险配置到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合计18.8%,同比提高4.6%;

中国人寿配置到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为12.18%,比上年提升0.98%;

中国太保的股票和权益性基金资产占比11.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投向股票和权益型基金的比例合计9.9%,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据媒体报道,某保险大型企高管表示:“2025年会加大权益市场投资,这已经是行业共识。”、“总不能一直配置低利率债,直接形成利差损吧。权益市场的高投息公司还是很有投资价值的。”

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也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入市,截至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共批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合计规模达2220亿元。下一步计划将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从今年春节前债市的疯牛行情,再到如今银行板块指数今年33次创历史新高,年内最高涨幅超20%。

近日,弘康人寿保险举牌郑州银行H股,今年险资对上市公司(主要对象是银行)的举牌次数已达20次,已达去年全年水平,往后险资还是继续投资银行吗?

在派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只要股价上涨,就会带来股息率下降。当股息率降至3%的水平甚至更低时,考虑到股市波动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短期损失风险,银行股在股息率的吸引力可能会相对下降。

今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股息率中位数为4.9%,周五收盘后这一数据降为3.9%。

近期在中国人保股东大会上,公司高管透露:过去一年公司持续加大高分红股票配置,高分红资产配置比例已占二级权益投资总持仓30%左右,投资团队正在持续加大深度研究和投资科创板企业。

对险资而言,往后的配置关键依旧是高股息+科技,不过高股息的具体配置或许不完全是银行股。

本周,华夏科创50ETF是净流入第一的股票ETF,净流入规模20.56亿元。南方中证1000ETF紧随其后,净流入17.9亿元。

港股金融ETF延续近期“吸金”态势,广发港股通非银ETF、易方达香港证券ETF分别净流入17.33亿元和12.5亿元。

红利策略ETF默默“吸金”,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南方红利低波50ETF分别净流入9.69亿元和6.02亿元。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越是人声鼎沸的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投资什么。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