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基金行业正经历着一轮显著的回暖态势。截至8月4日,今年以来公募量化基金新发规模与数量分别约为去年同期的3倍与2倍,二季度末公募量化基金总规模突破7700亿元。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已超40家,相较一季度末显著扩容,且历史上首次超过主观百亿级私募数量。在小微盘股的强劲走势推动下,量化产品展现出强劲的吸金能力。然而,面对这轮回暖,量化基金管理人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谨慎态度,通过限购、风控前置等措施向市场传递着理性思考的信号。
风控前置成为行业共识
2023年量化发行热潮和小微盘股"狂欢"之后,2024年初市场风格切换导致相关产品业绩出现大幅回撤,这一前车之鉴让量化基金管理人深刻反思。越来越多的量化基金开始进行策略的风控前置,将风险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家量化私募在风格暴露上愈发收敛,那些单纯依靠押注风格的量化管理人逐渐失去优势。某中型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宁可放弃一点收益,也不希望去年的大幅回撤和艰难抉择重演。西部利得基金量化投资总监盛丰衍也做出了类似的策略调整,在使用小微盘股策略的同时,必须加上"央国企"这样的防御性资产,避免满仓操作。
半秧私募基金透露,任何一种风格的拥挤度到达历史高位后,都会面临调整的风险。从近期持仓风格来看,公司量化选股组合逐步增配了大盘风格,并适当减配小盘股。灵均投资对风控体系进行了系统化提升,包括风控规则的全流程内置化,交易系统的风控硬约束等,坚持严格的风控机制,避免单一风格的过度暴露。
限购措施传递理性信号
面对资金的大量涌入,多只绩优量化基金开始集中限购,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管理人对策略容量和投资者利益的深度考量。国金基金旗下多只量化产品近期接连限购,国金量化精选的限购金额从1000万元调整至1万元,国金量化多因子的限购金额也从1000万元调至1万元。
诺安基金将诺安多策略混合的限购金额设置为5000元,该基金经理王海畅在二季报中明确表示,部分新的持有人误认为这是一只低波动产品,甚至把它当作债券型产品。这只基金本质上是权益类产品,阶段性会有大幅波动,不希望投资者对产品的波动与回撤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业内人士认为,量化基金限购不仅是为了保证策略有效性,也是为投资者高涨情绪"降温"。规模过大时,基金调仓容易冲击股价,导致摊薄超额收益。同时,大额的申赎也会带来被动调仓,产生交易成本。基金公司主动控制量化基金的规模增速,可以降低因规模短期过快增长带来的运作管理挑战,减少投资效率下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