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密集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至4.8%,较4月预测提升0.8个百分点。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野村等知名投行也纷纷调高预期,上调幅度在0.3至0.7个百分点之间。这种集体性的预期调整背后,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
经济韧性超预期成为关键支撑
中国经济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展现出的强劲韧性,构成外资机构调高预期的核心因素。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的表现超出此前国际预期,其中内需贡献率升至68.8%,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消费层面,家电以旧换新、汽车消费补贴等政策对耐用品消费形成明显拉动效应。服务消费正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快速扩张,文旅、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加速态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工业整体水平。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表现亮眼,进一步巩固了增长动能。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显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强劲动能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外贸表现同样超出预期。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中国出口仍展现出较强韧性,贸易规模稳步扩张。前7个月出口15.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强劲,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超过50%,合作基础稳固且具有可持续性。
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促消费、化解地方债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等措施同步推进,有效提振内需和市场信心。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5%,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扶持小微企业。
核心CPI回升反映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7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为2024年3月以来最高。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等价格环比涨幅明显,飞机票、旅游、宾馆住宿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环比涨幅均高于季节性水平。
近期出台的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等政策安排,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生育补贴、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惠民生举措密集落地,有助于激活消费潜力,增强社会信心。这些政策组合将从供需两端发力,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