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当钱不再是钱,黄金也不再是黄金

2025-09-14 18:20:47
格隆汇
格隆汇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终极困局

作者 | 城北徐公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本轮黄金牛市目前为止的最高潮,是今年上半年那一波,很多人都吃到了肉。

4月份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很难评的新闻:黄金热潮从“大妈专属”到“年轻人战场”。

95后贷款60万,有人抵押房子套现,甚至有00后用信用卡、网贷凑钱,去炒黄金……

而那波行情,恰好中止于4月底。

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股票时,聪明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准备离场。

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不过黄金还是有些特殊。

从那之后,即便你继续加仓,至少不会亏钱。

经过四个月震荡后,8月底开始,金价再度开始飙升,一度突破3700美元/盎司,涨幅近10%

越涨越怕,越怕越涨。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金价的暴走,已经完全不能用过往的常识去看待。

它的背后,是这整个时代的失控。


终极困局

还是那句话,做多黄金,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做空信用货币。

试想,一家市值100亿的上市公司,负债10亿,贷款利率5%

10年后,这家公司体量上升至200亿,负债100亿。

按道理来说,此时的利率,应该要比10年前高。

因为负债率越高,银行借给你钱的风险越高。

但现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企业,也就是各国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但贷款成本却越来越低。

因为他们有权决定,自己借钱给多少利息。

以美国为例,虽然经过了最近一轮加息周期,但利率水平相比于世纪初依然处于低点。

总体来说,从70年代末开始至今,也就是整个信用货币时代,随着债务规模飙升,其利率是在持续下降的。

1981年至今,美国债务上限被上调了42次。

扩大到全球,全世界的利率水平,同样在历史较低水平,情况大同小异。

比如丹麦,其债务上限是当前债务规模的3倍,形同虚设。

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一家政府会因为债务上限问题,而限制自己借贷的速度。

这是过去几十年经济繁荣的最大推动力,也是如今所有烂摊子的根源。

通过上面的负债占GDP走势可以看到,最大的转折点在2008年。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各国为了救市和维持经济的稳定,疯狂的印钞向市场投入巨量的货币,比如美国的QE,欧洲的国债计划低利率政策,日本的QEQQE、中国的四万亿等等货币宽松政策,都是当年应对次贷危机的产物。

在货币泛滥的背景下,债务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

最近的一个直角转折,则在2020年左右,全球又经历了一次超宽松周期。

根据IIF的预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了德国,政府债务的增速都将越来越快,最健康的在2050年之前占GDP比重也会超过100%

在整个信用货币时代,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各国央行一共制造了多少货币?

若全部按现行汇率换算成美元,超过110万亿美刀。

听起来非常夸张,但与另一个数字相比,完全不够看。

2019年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债务规模飙升了20%以上,总规模达到324万亿美元,与全球GDP之比飙升至332.7%

其中,仅政府负债,就达到103.7万亿美元,一年内新增4.5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负债规模,是现存货币规模的近3倍。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在透支未来?这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现有的钱只有1元,你却已经借了3元。

企业经营必须遵循“收入-支出”的基本逻辑。

但现实是,绝大多数政府、乃至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那么,信用货币的“信用”究竟是什么,就很值得深思。

过去几年,大家都忙着抗通胀,现在通胀没那么急了,缓解偿债压力是所有人的头等大事。

但现实是,似乎并没有谁能去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债务扩张的速度超出预计。

凭信用借钱,没有问题。

但凭信用去借未来的钱、现在不存在的钱,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只是其中的问题,目前似乎还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法掩盖。

但每一次掩盖,本质上都是在消耗信用货币本身的信用。

当体系因债务而脆弱时,人们开始寻找“硬货”。


加速坠落

其实以纯交易层面看,目前的黄金价格确实太高了,并不具备太大的增值空间。

甚至,放大到整个信用货币体系延续至今的半个世纪中,黄金总体上而言,投资属性都是比较差的。

还是以美元视角论述。

假如你在1980年以600美元/盎司的价格买入100万美元黄金。

刚开始,金价很快就到了850美元,你欣喜不已,但很快就欲哭无泪。

10年后,这100万美元缩水到60万美元;再过10年,只剩下40万美元。

直到2006年,你所持有黄金的市值才回到100万美元。

但此时的100万美元,和26年前的100万美元,是一回事吗?

郎咸平也算过接地气的一笔账,说在民国初年,5两黄金可以买一个北京四合院。

100年后,这5两黄金加上利息的钱,大概可以累积到1公斤黄金,仅仅只能买到北京半个厕所。

所以,从购买力来看,长期持有黄金,是不赚钱的。

至少在2008年之前,黄金基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抗通胀、避险属性。

在信用货币时代的前三十年,世界经济飞速增长,黄金价格几乎纹丝不动。

为什么?因为它不是货币,经济增长不增长自然与其无关。

2008年后,为什么能催生出两波大牛市?

一定程度上,是信用货币本身出了问题。

此时此刻,全世界都在等美联储降息。

尽管8月美国核心通胀同比仍维持在 3.1% 的高位,但就业市场的疲软信号已促使市场提前定价宽松政策——初请失业金人数跃升至26.3万人的阶段性高点,非农新增就业仅2.2万人远低于均值。

在美联储宽松预期与美国双赤字压力下,美元指数上半年贬值超10%,创下1973年以来最差同期表现。

也就是整个信用货币时代最差的表现。

当前CME数据显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89.1%,且年内预计将有三次降息。

货币政策转向的超强预期,直接压低了实际利率。

美联储降息预期,来源:国盛证券

什么是实际利率?

比如,你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名义年利率是6%

若当年的平均通胀率为3%,那么实际的年利率应该是6%-3%=3%

也就是说,你这笔钱的实际购买力年增长率为3%

这是比较好的情况。

假如你的钱存在银行,年利率为3%,但当年的通胀率是4%,那么实际利率只有-1%

你的钱的实际购买力,是在下降的。

回到现实中。

各国央行借出去的钱,同样要收利息。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几大经济体,实际利率都不到2%,已经苦不堪言。

随着宽松周期再次开启,必然会再次回到负利率区间,加大货币贬值力度。

让所有人、尤其是各国政府借钱更容易,同时贬值现有的债务。

甚至,因为债务规模是在不断扩张的,正如2022年实际利率降幅(货币贬值)超过2008年,我们有理由相信……

接下来这一轮放水规模,要超过2022年。

每一次相比上一次,对“信用”的损耗都更大。

主要经济体实际利率,来源:招银国际

目前的黄金,相当于零票息、永续的抗通胀债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乃至每一个持有信用货币的个体,都有必要做两手准备。

一手放水,继续向未来借贷,扩大债务规模;一手兜底,为不确定的未来争取保障。

而这种兜底行为,就是黄金上涨的最大驱动力。


两手准备

在信用货币时代,美元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来刻画金融属性、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刻画避险属性,共同构建了黄金定价的三因子模型。

2018年底开始,全球央行黄金持有量占外汇比重开始明显上升;而主流认为本轮黄金牛市,同样始于2018年底。

这种疯狂的购金行动,2022年开始进入巅峰期。

2022年,全球央行购买的黄金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082吨,是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3年,1049吨,历史上第二高年度购买量;2024年,1044.6吨。

全球央行黄金持有情况,来源:中金公司

但也正因为前所未有的持续大规模购金行为,从2022年开始,三因子黄金定价模型开始失效了。

这就导致金价进入了不可预测的暴走阶段。

全球实际利率、尤其是美元利率在上升,金价不降反升,甚至屡创历史新高。

金价与美元利率实际上已经脱锚。

黄金三因子模型与实际金价2022年开始背离,来源:国信证券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看黄金走势更简单而白痴的方法。

永远不要迷信人民史观,决定时代走势的永远是最上层的少数人。

不管是全球货币体系重构也好,贵金属价值回归也好……

长期来看,只要他们还在大力收购黄金,作为普通人,其实不用想太多,跟着买就是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