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大A在3800点玩起了“仰卧起坐”,行业轮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半导体设备接连大涨,直接把前面火爆的“CPO”压了下去。很多还在低位的板块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很值得调仓过去优化下持仓——比如,资金已经开始“行动”的医疗器械。
第十一批集采刚刚官宣启动,规则全面优化,“反内卷”信号明确,医疗器械板块基本面加速修复,行情很有希望接力走强。目前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已经持续3天“吸金”2700万,近20天狂揽超1亿,今日盘中微涨0.34%。
这势头,有点东西。
不少朋友可能会好奇,为啥资金选择抄底买入医疗器械?说白了,政策底+业绩底+出海红利三重共振下,医疗器械的上行通道正在打开,眼下正是埋伏的好时机。
政策发力:从“价格内卷”到“比拼创新”
首先,这几天医药圈的最大消息,莫过于第11批国家集采文件的新提法——“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这次集采10月21日开标,明确优化价差控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势必会对板块形成一大催化。
我们举个例子:
某心脏支架集采前价格1.3万,集采后降到700元,虽然患者受益,但企业利润被压垮,创新动力不足。现在政策转向“保质量+鼓励创新”,意味着医疗器械公司能腾出利润空间搞研发,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AI辅助诊断这些“硬科技”直接受益。
业绩复苏:从“至暗时刻”到“拐点向上”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中证医疗器械指数预计归母净利润419.83亿元,同比增速直接跳到+23.71%!要知道,2023年行业利润还是负增长,现在明显过了“至暗时刻”。
更关键的是,下半年到明年,政策会持续“托底”:集采不再唯低价、创新药械进医保速度加快、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支持。简单说,医疗器械公司现在“既有钱赚,又有方向可拼”,业绩反弹是大概率事件。
出海: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
如果说政策和业绩是“内功”,那出海就是医疗器械的“外挂”。现在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早就不是“山寨”了——联影医疗的核磁共振设备卖到美国,迈瑞医疗的监护仪占据欧洲70%市场,南微医学的内镜耗材在德国医院成标配……2025年,多家器械公司海外业务增速已经超过国内,国际业务占比甚至反超!
医疗器械各赛道龙头企业2025H1海外业务增速高于国内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
可以说,中国器械公司在全球的成长空间非常广阔,估值也正向着美股创新器械公司逐步靠拢,空间非常大!
最近持续吸金的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算是布局医疗器械的一个优质选择,因为标的指数对创业板+科创板的医疗器械细分龙头布局很全面,双板合计占比超8成,很适合趁现在指数窄幅震荡的时候持有,埋伏下一轮主升。
作者:ETF金铲子
风险提示:文中提及的指数成份股仅作展示,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