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经济学人,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特朗普和习近平预计下周将在韩国会面,但是否真的会晤仍不确定。
这正反映出当今世界最重要双边关系的糟糕状态。数周以来,美国和中国持续互相攻击。美国加紧了技术出口限制,威胁提高关税;中国则动用制裁手段,并限制稀土出口。
双方沟通不畅。在白宫内部,有一种看法认为美国在这场意志与承受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称中国“软弱”。但现实并非如此。
中国正在赢得这场贸易战,已经学会了与美国一样有效地升级对抗与报复。同时也在尝试施加自己的“域外”贸易规则,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轨迹。
当特朗普重返白宫时,他对华政策的防务部分仍不明朗:他是否准备好在中国军事威胁下保卫台湾和美国盟友?
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但他对中美贸易的立场则非常清晰。他打算加强自己第一任期内发起的施压行动,这意味着更多关税、更严的高科技贸易管控以及更频繁使用制裁。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打击中国的制造业体系,迫使其在金融和商业方面作出让步,并减缓中国的技术发展速度。
特朗普团队中的一些人甚至幻想达成“大战略协议”:中国承诺改革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以换取美国放松打压。
六个月后,中国比美国更轻松,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展现出了抗压能力,并且在反制上手段灵活,达成了所谓“升级主导”。特朗普的一些批评者将此归因于“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总是退缩)。
这也反映出中国本身的实力、准备与技巧。4月,特朗普对中国加征“解放日”关税后,因华尔街大跌被迫撤销。最近,中国限制高科技制造所需稀土出口后,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但随后又退让。他扬言对中国实施近乎全面的禁运,但这一威胁并不可信,因为那样会对美国自身造成严重损害。
那些声称中国深陷危机的人应该注意到,今年中国股市以美元计上涨了34%,是标普500指数涨幅的两倍。
中国已经学会巧妙反制。
在特朗普对中国集装箱船只征收费用后,中国也对美国港口船只征收费用作为回应。中国还以反垄断调查相威胁,向杜邦、谷歌、英伟达和高通等美国公司施压。
中国拒绝采购美国大豆——这个市场去年价值达120亿美元,是美国对中国最大的出口项目之一,正严重打击特朗普所倚重的中西部选民群体。
尽管美国仍在某些领域对中国形成“卡脖子”,比如航空发动机,但习近平大力推动中国供应链“去外依赖”,并让中国成为其他国家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理论上,特朗普可以进一步施压,比如切断中国对美元金融体系的接入权,但他很可能不会这样做,因为这会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对美国自身也极具破坏性。
在你来我往的反制博弈中,中国也在通过试错,逐步构建一套新的全球贸易规范,这是第二项成功。
中国希望在自由贸易体系瓦解之后建立由自己主导的新体系,以对抗特朗普构筑的关税帝国。如今,中国已经调整了其贸易地理结构:截至9月的一年内,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量增长超过8%,而对美出口则下降了27%。
中国对稀土出口设限的威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控制着全球市场,能够打乱西方制造业的供应链。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显示中国正试图推动一种全球许可制度——这是比美国控制半导体行业的做法更强硬的版本。
未来可以预期,中国将继续依托其先进制造业地位,以及作为7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的影响力,不断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第三个原因,是贸易战反而让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强大,而不是更脆弱。
外界常提中国面临的巨大难题,包括房地产危机、消费低迷、企业家受压,以及由产业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与资本错配。但对许多中国人而言,特朗普的打压正好证明了习近平过去12年谋划的一件事是正确的:即中国必须在敌意日益加剧的全球环境中,打造自身为技术—工业强国。
本周,中共高层召开会议讨论新的五年规划,结论是进一步加码习近平的技术民族主义路线。
当然,中国仍可能遭遇挫折。将出口从美国转向其他国家,可能导致更多国家设置贸易壁垒。新兴的许可制度可能对中国自身与他国带来官僚负担。
正如美国正在体验的那样,把经济力量当作武器使用是危险的,其他国家会因此更有动力去分散依赖、推动创新。
如果特朗普与习近平确实在韩国会面,双方可能乐于上演一场缓和紧张局势的戏码。美国可能暂停部分关税,以换取中国暂缓稀土管制,并附带采购部分大豆,同时支持将TikTok出售给美国买家的交易。
但毫无疑问,眼下的局面并非两个国家在弥合分歧,而是两个好斗的大国正将自身的经济力量武器化。
即使中国正在赢得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全球贸易体系的封闭趋势,最终只会让所有人都成为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