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纽约时报观点版,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和金融高管。他50年前出版的著作《漫步华尔街》被广泛认为是推动股指基金普及的功臣。

股市经常走向非理性极端,波动性也带来了经济困难和财务损失。
如今,尽管特朗普推出了关税政策,以及将加剧预算赤字不可持续性的税收与支出措施,投资者依旧情绪高涨,将市场推向历史高点。
没人能确切预知股市的下一步走势。但有迹象显示,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可能已经失控。近期投资者的狂热令人质疑,他们是否正在重蹈覆辙——过去的错误可能会在未来付出高昂代价。
如果历史正在重演,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务未来?
在1990年代末的股市泡沫中,投资者坚信互联网将带来一段非凡的经济增长黄金期——直到信念崩塌,引发了衰退,以及标普500指数在2000至2002年间大约40%的跌幅。
不到十年后,房地产泡沫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标普500指数跌去了近一半。这场金融浩劫重创了人们的退休储蓄,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是否还应持有股票。
今年春季,当投资者担心特朗普威胁征收的关税(有些高达150%)和未来的税收政策会拖垮经济时,股市一度出现自由落体式暴跌。
在4月2日宣布“解放日”关税措施后,标普500指数在一周内下跌了约12%。
但这种不确定性很快就消散了。关税被推迟,谈判开启,4月9日标普500指数迎来近20年来的最佳单日表现。随后,随着“大美丽”税改法案通过,以及与几个主要贸易伙伴达成关税协议,市场继续飙升。
如今,按标准化口径衡量,股市估值(如股价与企业平均盈利的比值)已处于230年历史中的极高水平。不仅许多投资者认为市场已“风平浪静”,他们还普遍相信,人工智能热潮将比互联网更加重要,并开启新一轮繁荣的黄金时代。
今年7月,作为人工智能革命代表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市值飙升至超过4万亿美元。只有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科技市场的估值更高——当时市值在2000年3月达到顶峰,到了2002年10月已腰斩。
我担心,投资者可能像过去一样,再次误判了形势。市场正忽视一些通常会压制股价的风险。
目前我们仍不清楚最终的关税制度将如何落地。如果“永久性”关税维持在15%以上,这仍远高于近年的水平,其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不确定。
关税会推高价格,除非企业自行完全吸收成本,这就会压缩利润率。关税本质上也是对消费者征税,会让人们减少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
因此,关税在推高通胀的同时,也抑制了经济活动。
特朗普的政策法案,对于解决我们不可持续的联邦预算赤字没有任何帮助。未来几年,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政府赤字,国家债务和相关利息支出也将上升至无法承受的水平。
我们不知道下一场金融危机何时到来,但如果赤字不加控制,危机迟早爆发。尽管风险重重,股市估值却依然处于历史高位。
那么普通美国人该怎么做?现在是从退休投资组合中大幅削减股票配置的时机吗?
尽管这些担忧确实存在,我的答案是:不是。
试图靠猜测股市的涨跌来安排投资,几乎一定会带来糟糕结果。
若要成功把握市场时机,投资者必须作出两个正确判断:何时卖出,何时买回。
没人能长期做到这点。事实上,据Dalbar和Wealthfront(我在那担任首席投资官)研究显示,尝试时机操作的投资者长期回报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事实上,若投资者在1996年12月格林斯潘提出“非理性繁荣”论调的次日买入美国股票指数基金,并将分红再投资,那么在接下来的20年中,年均收益率接近10%。
结论很清楚:试图择时入市只会毁掉原本理性的投资计划。就算市场情绪多变,你也不该跟着起伏。
不过投资者还是可以采取一些行动。如果你已退休,且近期有资金需求,应将这些钱投资于安全的短期债券。
假设你五十多岁,退休基金配置为60%股票、40%债券,那么需要检查近期股市上涨是否已将股票占比推高至75%左右。如果是,那就应卖出部分股票,恢复到适合你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的60/40配置。
定期再平衡始终是明智之举,能让你低买高卖。否则,你只是在用情绪指导交易。而且要确保退休投资组合中股票占比让你能安心睡觉。
最后,分散投资,包括配置一些外国股票,可能会降低风险。
对于刚开始建立退休基金的年轻投资者而言,重仓股票是合理的选择。股票很可能在长期内带来最丰厚回报,也是积累财富的最有效方式。虽然在高估值时投资可能带来较低回报,但定期储蓄计划能让你在股价低迷、未来收益潜力大的时候买入更多股票。
在市场高度波动时,坚持储蓄和投资尤其有效。即便我们今天的担忧看似无解,我们通常也能找到办法挺过去。
正如丘吉尔(据说)的一句老话:美国人总是在尝试完所有其他可能后,最终做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