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Live Science,作者克里斯蒂娜·基尔格罗夫Live Science的特约撰稿人,专注于考古学和古人类学新闻。

一项针对古代基因组的新研究发现,如今讲匈牙利语、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的人群具有大量西伯利亚祖源(“ancestry,指的是一个人群在基因上的起源和遗传背景)。
这一祖源可能源自生活在中亚和东亚阿尔泰山森林草原地带的一群人,并在约4500年前向西扩散。
古代DNA显示,这个群体是父系社会,也就是依照父系血缘组织的。
不过,虽然古代DNA可以揭示人群迁徙的路径,但要通过基因追踪语言却十分困难。
因此,专家指出,研究结果并不能明确证明这些语言的使用者,与这一古代DNA模式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
这项研究于7月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分析了180名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从中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距今约1.1万年至4000年前)的人类遗骸。
研究团队将这些个体加入一个包含1300多名此前分析过的古代人类数据库中,并与现代人群的基因组进行比较。
一项重要发现来自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约4500年至3200年前)的基因组。
研究人员发现,拥有他们称作“Yakutia_LNBA”基因模式的古代人群,其地理分布“明确与古代及当代的乌拉尔语使用人群相关”,研究中写道。
乌拉尔语系包括20多种语言,现今数百万人在使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和匈牙利语。
语言学家对这三种乌拉尔语言尤其感兴趣,因为与周边国家所讲的印欧语系语言完全不同。
“邻近讲印欧语的族群基本不具备Yakutia_LNBA祖源,或者任何其他类型的东亚祖源。”研究负责人、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研究生Tian Chen Zeng在接受Live Science采访时表示,“Yakutia_LNBA祖源,是几乎所有古代和当代乌拉尔语使用人群中唯一的东亚祖源。”
研究人员在生活于约4500年至3200年前的西伯利亚人骨中识别出Yakutia_LNBA群体。他们可能属于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古代文化——伊米亚赫塔赫文化,该文化拥有陶器技术、青铜制品和用石头与骨头制成的箭头。
此前,考古学家发现,伊米亚赫塔赫陶器曾向南传播至阿尔泰-萨彦地区森林草原地带,这一地区位于今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交界处,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
研究人员据此推测,Yakutia_LNBA的DNA模式可能与史前乌拉尔语使用文化有关。
“一个直接的解释是,Yakutia_LNBA祖源伴随乌拉尔语言从东向西传播,”Tian Chen Zeng说。
“我们展示了Yakutia_LNBA可能是追踪早期乌拉尔语族群传播的极佳标记,”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个最终向西扩散的群体可能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组织的,这一推论是基于古代DNA中的Y染色体模式。
追踪语言的难题
然而,基因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在历史上是很难证实的。
“一个人的基因构成无法说明他可能会讲哪些语言,也无法反映他将哪种语言视为主要语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家凯瑟琳·弗里曼在接受Live Science采访时说,她并未参与该研究。
由于人类交流方式极其复杂,弗里曼表示,“我认为我们需要考虑多语言现象,尤其是跨语言家族的多语现象,可能如何影响语言的传播和演变。”
尽管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并未讨论多语言现象,Tian Chen Zeng表示,“古代人群是多语言使用者的可能性非常高。”
不过他指出,“大范围的语言变迁很可能伴随着迁徙,或者至少是语言新来者在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大规模融合——这种程度的变化通常会在基因上留下某些痕迹。”
但弗里曼提醒说,我们必须小心,不应将某一基因群体直接等同于特定语言或语言家族,特别是在思考古代人群的生活方式时。
虽然这项研究“对欧亚大陆东部的古代DNA给予了有趣而受欢迎的关注”,但弗里曼指出,“这篇论文的核心目标主要是解答与人群基因组学有关的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