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周三美股成交额前十名公司中,涨幅与跌幅分化明显:
| 公司 | 涨跌幅 | 成交额(亿美元) | 亮点 |
|---|---|---|---|
| 英伟达 (NVDA) | +2.99% | 640.4 | 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
| 特斯拉 (TSLA) | +0.21% | 311.97 | 年度股东大会将表决CEO薪酬方案 |
| 微软 (MSFT) | -0.10% | 190.76 | 持续加大AI投资 |
| 美国超微 (AMD) | +2.45% | 129.29 | 与美国能源部合作打造AI超级计算机 |
| Palantir (PLTR) | +4.86% | 128.6 | 与英伟达合作推动企业数据AI化 |
| 谷歌-A (GOOGL) | +2.65% | 118.01 | 第三财季销售额超预期,推动AI大模型发展 |
| 博通 (AVGO) | +3.49% | 95.08 | 芯片业务持续增长 |
| 费哲金融服务 (FI) | -44.04% | 75.54 | 业绩低于预期并下调全年指引 |
| 甲骨文 (ORCL) | -1.97% | 49.36 | 市场担忧AI支出导致信用风险上升 |
| 波音 (BA) | -4.37% | 45.11 | 777X项目大幅减值,交付延迟七年 |
英伟达(NVDA)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该里程碑的公司。其CEO 黄仁勋在华盛顿GTC大会上表示,英伟达推出了全新系统NVQLink,可将量子计算机与AI芯片连接,为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提供支持,并降低量子比特错误率。黄仁勋表示:“我不认为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之中。”
此外,英伟达已与17家量子计算公司建立合作,并计划与美国能源部开发七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部署英伟达AI芯片运行联邦研究机构项目。公司还宣布与斯泰兰蒂斯、Lucid Group、梅赛德斯-奔驰、Uber、Palantir等企业合作。
特斯拉(TSLA)股价小幅上涨0.21%,市场关注即将于11月6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表决CEO 马斯克提出的总额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董事会主席 Robyn Denholm警告称,如果方案未获通过,公司可能启动CEO继任计划。该方案若获批准,马斯克完成预设业绩目标后可获得4.23亿股股票,持股比例提升至25%。
微软(MSFT)股价微跌0.10%,CEO Satya Nadella表示,将持续增加AI领域投资,包括资本和人才。Nadella计划12月访问印度,在班加罗尔和孟买举行与AI相关会议,并在新德里发表讲话,推动全球AI发展战略。
其他重点公司中:
美国超微(AMD)与美国能源部合作打造AI超级计算机,专注聚变能研究、癌症药物发现及国家安全。
Palantir(PLTR)将整合英伟达加速计算、CUDA-X库及NEMOTRON模型,推动企业AI决策智能化。
谷歌(GOOGL)第三财季销售额875亿美元,超分析师预期,继续投入大语言模型Gemini。
博通(AVGO)芯片业务持续增长,股价涨3.49%。
费哲金融(FI)业绩低于预期,调整全年指引并宣布新CFO及One转型计划。
甲骨文(ORCL)因AI投资支出市场担忧信用风险上升。
波音(BA)第三季度亏损7.47美元/股,777X项目累计减值约160亿美元,交付延迟七年。
卡特彼勒(CAT)股价涨11.63%,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5%,表现超预期。
本轮美股成交额榜显示,科技龙头继续引领市场,英伟达市值突破历史性里程碑,AI及量子计算布局备受关注。特斯拉薪酬方案引发潜在治理风险讨论,而微软及AMD持续加码AI超算项目。传统工业及航空公司如波音面临财务压力,卡特彼勒等制造股逆势增长。整体市场呈现高科技成长股领涨、个别企业治理与财务风险凸显的特点,投资者应关注科技创新和政策变化的长期影响。
问1: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意味着什么?答:这标志着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达到该水平的公司,显示市场对其AI及量子计算创新前景的高度认可,同时强化其在科技行业的领先地位。
问2:特斯拉CEO薪酬方案可能带来哪些影响?答:若股东否决方案,可能启动CEO继任计划,影响公司战略执行和技术项目推进;若通过,马斯克持股比例升至25%,有助于长期技术和自动驾驶业务发展。
问3:微软加大AI投资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答:表明公司将AI作为核心增长驱动力,通过资本和人才投入,扩大技术优势,并推动全球AI布局,包括印度市场。
问4:AMD与美国能源部合作的目标及潜力?答:合作目标涵盖聚变能、癌症药物发现和国家安全,通过AI超级计算机加速科研进程,可能在未来2-3年内实现比传统预期更快的科技突破。
问5:波音777X项目延迟对公司意味着什么?答:累计减值160亿美元及交付延迟七年,将对公司财务状况、投资者信心和未来订单交付计划造成压力,同时反映监管与供应链挑战。
来源:今日美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