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给出建筑行业逆势增长的样本答案,中国建筑国际(3311.HK)如何穿越周期?
go
lg
...
另一方面,审批效率提升与交通改善将加速
人口
与产业导入,进一步放大市场空间。北部都会区作为公司的重要增量需求来源,将为业务发展提供持续的订单支撑。 在此基础上,土地招标推行“双信封制”将为公司盈利提升提供重要的契机。该模式重点考虑企业的投资规模、产业贡献及营运能力,弱化了传统“价高者得”的同质化竞争。这一导向有望让公司充分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不仅能提升项目获取成功率,更可通过产业绑定实现项目溢价,为公司项目盈利能力提供了保障。 目前,中国建筑国际通过多年实践,已形成成熟的MiC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弥补香港建筑行业劳动力短缺、工期冗长等不足,大幅缩短建设周期,与北部都会区建设加速推进的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满足绿色低碳、提升住宅居住品质等建设需求,有望加速渗透香港市场。 今年6月,发展局与建造业议会发布未来MiC需求预测,2025-2030年间将完工的MiC楼面面积约共250万平方米,可以预见公司将持续受益。 在内地市场,中国建筑国际的MiC技术实力亦与政策高度契合,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今年,住建部发布《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明确将MiC列为重点推广技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以城市更新激活内需、以好房子建设驱动供给侧升级成为政策核心,长期将拉动先进建造科技和功能性民生工程需求,这为MiC技术应用奠定了基调。 城市层面也在促进MiC技术规模化落地。比如广州住建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加快建设建筑业现代产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2026年起全市出让的居住用地100%实施装配式建筑;每年度出让用地中实施模块化建筑的建筑面积占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 目前,公司已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实现MiC技术落地,并在其他高能级城市拓展,在城市更新、保障房、新基建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随着公司MiC技术加速渗透内地市场,相关业务将成为公司业绩上扬的新曲线,兑现乐观的利润增长。 对于政策利好MiC技术应用方面,还可以展开更多想象空间。“十五五”规划中,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在扩大内需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优化投资结构;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注重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等。 因此可以期待港澳和内地有更多政策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激发对MiC技术更多的潜在需求,中国建筑国际将始终面向广阔的发展机会。 结语: 将中国建筑国际和同业对比,笔者选取同样在港股上市的建筑央企中国中铁、中国中冶,涉及装配式建筑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精工钢构、鸿路钢构,涉及幕墙BIPV的江河集团作为可比公司。 中国建筑国际的财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营收规模,而是其高质量的经营表现和稀缺的科技属性。 公司成本优势显著,毛利率高于传统建筑企业,净利润率优于其他大型建筑央企,利润增长亦在行业逆周期中表现出现韧性,这反映出公司技术实力与项目运营管理能力。科技带动类项目新签合约和营业额大幅增长,表明其从传统承建商向建筑科技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变化已初见成效,将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 此外,中国建筑国际长期稳定的股息政策,则验证了公司能够通过提升发展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来持续股东,会是价值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投资标的。 整体而言,中国建筑国际实现业绩稳健增长,科技赋能的战略驱动业务变革,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并构筑竞争护城河,同时企业成长已嵌入到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民生改善等国家战略叙事之中,将迎来基本面和估值共振。
lg
...
格隆汇
10-28 10:23
纽约时报社论:美国公民不应该生活在对美国政府的恐惧之中
go
lg
...
种族外貌特征进行执法,而美国有约20%
人口
是拉美裔,其中绝大多数是合法居民或公民。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国会对此问题听之任之,同时最高法院上月作出的一个错误裁决。也给予了执法人员在突袭中使用种族特征的法律支持。 在执法中使用种族歧视,应该令所有美国人感到愤怒。 视频显示,很多联邦执法人员认为,拉美裔需要自己证明自己是合法身份,而不是由政府举证他们非法。在加利福尼亚,执法人员将乔治·雷特斯从车里拖出来拘押三天,而他是一名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国公民。 雷特斯说,他车里有政府颁发的身份证,但执法人员根本不给他展示的机会。类似的遭遇还发生在加利福尼亚的哈维尔·拉米雷斯、伊利诺伊的胡里奥·诺列加以及新泽西的一名退伍军人身上。 面对这些问题,美国人进行了抗议。为了回应抗议者的声音,联邦执法人员居然以更滥权的行为回应,用催泪弹和辣椒球攻击和平示威者。 即使有联邦法官下令制止这些做法,他们仍照常进行。 执法人员的面罩更加剧了问题。戴面罩的执法人员知道自己更容易逃避法律责任和公众追究,因为他们是匿名的。对社区而言,这些面罩传递出政府更关心保护执法者身份,而不是维护民主问责制度的信号。 这会让人感觉政府在派出没有身份的武装力量恐吓家庭。 尽管采取了高压手段,这场打击行动在应对境内数百万无证移民方面并没有取得真正效果。政府甚至没有完成自己设定的驱逐目标。 特朗普政府的驱逐人数还不及奥巴马政府时期一些年份,。奥巴马政府的做法更具合理性:聚焦于最近入境者和有犯罪记录者,同时尊重基本的法律程序权利,不会派出蒙面特工,更不会发动暴力突袭。 真正区分民主与专制、法治与无法、文明与野蛮的,不仅是目标,更是实现目标的方式。 政府确实应当减少非法移民,但应当以符合美国价值观的方式去做。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10-28 00:00
降息难救楼市——就业与贸易双重打压下 加拿大负重前行
go
lg
...
势保持乐观。“加拿大住房短缺问题仍在,
人口增长
将带来持续需求。房市终将回升。”金总结道:“疫情时期的疯狂并不正常,如今的成交水平更接近疫情前的‘真实市场’。”兹拉特金补充:“相比上世纪动辄12%至16%的贷款利率,如今4%的水平其实仍属温和。”
lg
...
Lisa
10-27 23:51
全成 “绳上蚂蚱”,OpenAI 是灵珠 or 魔丸?
go
lg
...
W 相当于 2.5 亿个家庭,这美国总
人口
才不过 3 亿多。。。 眼见 OpenAI 吐槽微软阻碍了它的发展,最终微软让步,将对 OpenAI 推理部分的独家算力供给权放开限制,允许 OpenAI 找别家云平台囤算力。之后 OpenAI 这才找到了后来的 Oracle、Google,找了英伟达、AMD 和博通等等。 OpenAI 与微软之间的关系也变味了。当初想要让微软帮建的星际之门项目,2025 年初换了投资方之后大大升级,从去年的 1000 亿美元的总投资额上升到未来 4 年投资 5000 亿美元,目标是打造 10GW 算力的数据中心群。 首先 Stargate 从项目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公司,股东除了 OpenAI 外,换成了 Oracle、Softbank 以及 MGX(阿联酋 AI 投资基金),各自负责数据中心建设运营、能源开发、资金来源,其中 OpenAI、Softbank 分别持有 40% 的股权,Oracle 与 MGX 合计持有剩下的 20%。 这样新成立的公司,从资源禀赋来看,其实就是一个 OpenAI 有绝对话预期的云服务商。这个云服务商数据中心的 GPU 芯片大部分采购于英伟达,尤其是最早开工的 Abilene 是基本全部采用,包括不限于 GB200、GB300 以及 VR200 系列。 9 月底,英伟达又通过分批投资的方式(每部署 1GW 注资 100 亿),总共向 OpenAI“返利” 1000 亿元,并获得相应的 OpenAI 股权(也是分批计算,只要 OpenAI 的估值持续上涨,英伟达持股比例不会大于 10%),来进一步加深了利益捆绑。 而曾经的亲密战友,微软则只是作为其他非参股的技术合作方参与其中,角色地位被明显弱化。 截至当前,部署目标已经规划了 70% 多,主力是美国七个数据中心站点,海外目前有清晰规划主要是挪威地区的站点,大多个数据中心园区的建设都在 2026 年之后竣工。比较快的就是软银主导集群和最先投入的 Abilene 站点,一年后就可投入运营,合计 2.7GW 的算力。 (2)勾搭 AMD:GPU 的 Plan B 10 月初在大家还沉浸在对 OpenAI 与英伟达的甜蜜捆绑津津乐道时,鸡贼的 OpenAI 留了一手,OpenAI 马上宣布未来 5 年将通过云服务商,来部署 6GW 算力的 AMD Instinct 系列 GPU。首批部署为 1GW 的$AMD(AMD.US) Instinct MI450 GPU。也就是通过找备胎的方式,避免因为过度依赖而被裹挟。 作为回报,AMD 向 OpenAI 按照部署节奏分 6 批次发行最多 1.6 亿认股权证(占目前 10% 的股权份额),行权价 1 美分基本等于白送。 同时,行权门槛也不高,虽然只说了首批权证在 1GW 部署完成并供应之后开始生效,但按逻辑讲,后续批次应该也是按照每部署 1GW 可以生效。除了第六批认股权证的行权门槛是 AMD 要达到万亿美金市值(相当于当下股价翻 2 倍)可能会有点难度外,其余认股权证的生效条件,不得不让人怀疑,OpenAI 完全可以通过转股套现来支付采购 AMD 芯片的费用,都不用额外占用太多现金流。 当然,随着 AMD 市值的走高,OpenAI 现金流的支付压力也越小。如果 OpenAI 一直等到 1 万亿,才将所有的认股权证转股卖出,那将获得至少 1000 亿的资金,而 OpenAI 的采购成本估计也就是 1200 亿左右(正常的高端 GPU 功耗下,6GW 对应约 500 万颗 GPU,按每颗 2~3 万美金的综合均价计算)。这样的操作无疑是通过利益捆绑携手做高 AMD 市值为最终目的。 (3)牵手博通:GPU 也有替身 “背刺” 英伟达还不够,OpenAI 干脆找备胎找到底,找到$博通(AVGO.US) 去开发定制 10GW 算力的 ASIC,不过主要用于专有场景的推理。该合作计划从明年下半年启动部署,预计到 2029 年底完成算力建设。 这款 ASIC 设计由 OpenAI 负责,制造、部署和网络集成则由博通提供,和 AMD 一样,这些 ASIC 也将会部署在 Stargate 数据中心以及合作伙伴(如微软、甲骨文)的数据中心中来运行使用。 2、万亿算力投资 “一哄而上”,实则 OpenAI 的平衡术? 结合<1-3>,上述星际之门以及与产业链上游的直接合作,加上最近 9 月刚签的 CoreWeave 合同,OpenAI 给未来的自己累计规划了最高 31GW 算力新增供给(其中 26 亿算 GW 是近一个月新增的),对应产业链总部署价值高达 1.5 万亿。 其中英伟达的 10GW 纯新增,属于 OpenAI 与英伟达直签的租赁合同。预计总租赁成本要比采购芯片便宜 10%-15%,关键从采购改租赁,能帮 OpenAI 减轻资金一次性投入下的现金流负担。 但海豚君认为,甲骨文的 4.5GW 与 AMD、博通的算力规划,只能说不排除有重叠。目前 4.5GW 的新算力需求,甲骨文在 5 月采购过 400 亿美元的英伟达 GPU,这只够对应 1GW 的容量,并且新闻报道了是专门用于得州 Abilene 数据中心的建设。 也就是说,4.5GW 的新增算力,要么从甲骨文目前的存量数据中心挪移算力,要么就是要新建数据中心。这里面涉及到新 GPU 的采购。要么是甲骨文继续从英伟达采购,要么从别处采购。 但 OpenAI 与 AMD、博通的合作也说明了,这部分芯片需要安排部署在 in-house 的数据中心(也就是指 Stargate),或者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上。这个合作伙伴,应该主要就是指微软、甲骨文。 已知,微软主要负责 OpenAI 的训练算力,甲骨文负责推理算力。因此如果有安排,那么博通的部分应该就是部署在 Stargate(基本都是甲骨文负责运营)或者甲骨文数据中心上。AMD 则可能或许会有几率安排在微软上,这是因为,OpenAI 对 AMD 的合作要求是 2026 年底才会推出的 MI450,旨在用于训练上。 这 30GW 的算力负载,占到了美国 2024 全年数据中心总装机量的 60%。70% 利用率运行下,换算成 Tokens(按照 H100 GPU,7B-70B 不同大小的推理模型来算)大约可以达到 10~378 万万亿/年,是 2025 年 OpenAI 14000 万亿 Tokens/年的 7~200 倍。 虽然 OpenAI 的梦想非常宏大,以后万物皆 AI,算力还会飞速增加,但关键是这又大又圆的算力需求,又为什么急于在一个月之内锁定协议和合作对象呢? 海豚君认为,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归于利益博弈。但看似是 OpenAI 焦虑算力供给,实则可能是一种平衡术,旨在提前锁死关键伙伴,壮大整个生态。 (1)甲骨文上牌桌:是福,还是祸? 作为与 OpenAI 捆绑最深的一方,甲骨文也是赌上身家了。好的是,未来的收入增长几乎由 OpenAI 决定,OpenAI 也会尽可能把最多的算力需求订单给到它,比如 27 年开始的 5 年 3000 亿订单。这才有了 Q2 业绩会上 “炸裂” 的长期增长指引,以及 AI World 大会上的 “任性” 上调: 但同时作为 Stargate LLC 的股东,为了推动项目要能正常开展,当前期投入的资金不够时(若 OpenAI 未及时融来足够的资金),只能咬碎牙先垫资,尤其是它负责主导建设的两个数据中心园区,不排除需要先自掏腰包去先买下 GPU 芯片以及其他辅助硬件。然而,甲骨文也并不富裕,资产负债率 80%,作为没有现金流主业的数据中心开发运营商,重资产运营下,现金储蓄也并不多。 除次之外,OpenAI 还与英伟达签了直租合同,这就让甲骨文有点尴尬了。而从趋势上看,Stargate 未来的闲置算力不排除会对外出租(30GW 只是峰值需求,并非常态)。 虽然甲骨文握手 Stargate 的少部分股权,但不妨碍业务本身存在竞争,到时候甲骨文很可能会成为 Stargate 的包工头/运维/分销商,彻底锁死 OpenAI,要么就是退出 Stargate 联盟,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特别好的归宿。 (2)英伟达:与 CSP 巨头争夺产业话语权 此次英伟达于 OpenAI 的 10GW 直接合作,实际上是在谷歌、甲骨文傍上 OpenAI 后,英伟达一种进击式防守,尤其是谷歌还用的是 TPU。在当下的算力产业链中,由于还是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因此中上游正在美美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明争暗斗,尤其是各自的巨头,谁也不服谁。 中游 CSP 想削掉上游 GPU 的高昂采购成本,上游 GPU 眼红中游 40% 的利润蛋糕。但若下游需求巨头选择捆绑其中一方,这一方的产业链溢价权自然上升。尤其是当面对拥有 8 亿周活用户的 OpenAI,无论是发展前景还是背后资源实力上,都会吸引芯片巨头锁死利益关系,“一起为梦想窒息!”。 或者说芯片厂商只能相信,OpenAI 允诺的天量订单,给三家芯片厂商带来的营收增量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果不去相信,否则如何去讲自己的增长故事?所谓船大、饼大,这个抱团意愿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加上这笔交易本身,对英伟达也是不亏的。不仅仅是 1000 亿的投资是分批投入,就算把这 1000 亿算到成本中,对于英伟达来说也是净赚的,只是毛利低了点: 据报道租赁成本相比采购成本便宜 10%-15%,即 350*85%=300 亿/GW,再扣去 “返现” 的 100 亿/GW,实际净付 200 亿/GW,英伟达正常成本 350*25%=87.5 亿,调整后毛利为 112.5 亿,调整后毛利率 32%,比之前少赚 150 亿/GW。 但是英伟达用这部分让利出去的毛利率锁定了最高 10% 的 OpenAI 股权,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用实物作为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换取股权。 但如果没有租赁模式和这 1000 亿的投资,也不一定换的来 10GW 的订单,订单更多被流入到博通、AMD 等竞对口中。最终这场投资变成了芯片商们 FOMO 的博弈平衡。 (3)AMD:是备胎又怎样?毕竟上船了 AMD 毫无疑问是 OpenAI 的备胎,是 OpenAI 面对英伟达留有的后手,但也注定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正(MI450 成功推出、额外算力部署)。 从订单总金额与目前的收入规模来看,弹性很高。一边是五年 1000 多亿的收入订单,一边是万亿市值梦,看上去 OpenAI 与 AMD 合作是 win-win。 但 AMD 也是分批部署,一次 1GW,但也需要上百亿的前置投入。这笔钱在完成部署之前,OpenAI 可能并不能预付 100%,这就需要 AMD 垫资了。不过往好处想,正是因为是备胎,因此算力需求不太会立即分配到它,就算垫资,规模也相对可控。 (4)博通:大势所趋的渔翁 虽然市场认为博通的不确定性最高,毕竟合作细节披露得最少。但海豚君认为,产业链中 CSP 与 GPU 芯片巨头之间利益博弈,比如英伟达直接绕过 CSP 与下游客户 OpenAI 签直供合同,等于是要把 CSP 大厂们排除出利益链条外,这必然会加速 CSP 自研 ASIC 芯片的进程。而博通通过多年与谷歌 TPU 的合作,这套程序已经相当熟练,毫无疑问是受益。虽然从目前来看,OpenAI 暂时还不急于依赖 ASIC 的算力,但自研芯片正是渗透到 CSP 的后一步。 三、万亿投资,钱从何来? OpenAI 上述已囤的 31GW 算力峰值,撑起的是 1.5 万亿的产业链价值。但这只是多年之后预计的 “最高” 投入成本,而非短期投入抑或是最终累计投入,导致市场非常担心 OpenAI(2025 年收入可能是 150 亿美金)的支付压力。 实际上,OpenAI 购买星际之门的云服务,其实就相当于星际之门的下游客户,按照实际使用来支付费用。如下图,真正承担投入资金职责的是 Staragte 这个合资公司,虽然 OpenAI 有 40% 的股权,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但总归可以找人分担了。 但市场也担心,除了 OpenAI 之外,共同责任人软银、甲骨文、WAX 是否有承付能力,毕竟这几家都没啥巨额的稳定现金流。 海豚君认为,担心并非多余。但实际的承付压力,还得算一算。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缺口,是需要 OpenAI 的商业化或再融资来补上的,甚至是甲骨文等需要长期垫资的。 OpenAI 的整体规划周期基本在 5 年,虽然都是分批付款:英伟达是 5 年租赁合同(跳过 CSP 直租),AMD 和博通都是按实际部署节奏来付款,AMD 还附带送股套现,甲骨文也是 5 年租期,CoreWeave 同样是多年租期。 但似乎叠加起来,对短期的现金支付要求压力依旧不小。 (1)数据中心投入:尤其是按目前计划,星际之门里三个数据中心(得州 Abilene、俄亥俄州 Lordstown、得州 Milam)都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部署落地。这也意味着付款周期马上来临,这是整个星际之门背后项目方(OpenAI、Oracle、软银、MGX)所面临的共同压力。 (2)除此之外,英伟达的首批 1GW、AMD 的 1GW 也将在 1 年内完成部署,分别对应 350*85%(租金优惠)=298 亿、500 亿美元部署成本(其中芯片成本 175 亿美元)。 (3)甲骨文的 3000 亿 4.5GW 算力订单,将在 2027 年开始支付 600 亿美元。 上述 1-3 合计,OpenAI 所代表的 Stargate,将于 2027 年需要支付 1600 亿美元。而真正落到 OpenAI 头上的,则是按需租赁算力的费用,以及前置投入中分派到自己头上的成本,合计 600 多亿。 但英伟达的 100 亿投资、AMD 的首批权证转股(2660 股)套现后也有 60 多亿(按当前股价来算,实际降息周期下,估值抬高套现额也会一同提升),减去后最终净支出为 500 亿美元。注意这里仅计算了与新合作伙伴的投入,与微软原本的云服务采购也在继续。(因为实际情况不确定,具体细节不清晰,下图估算比较粗略,仅供大致参考)。 目前 Stargate 首期资金 1000 亿,其中 OpenAI、Softbank 作为主导人,首期 1000 亿资金双方各投资 190 亿美元,甲骨文和 MGX 联合投资 70 亿,剩下的 550 亿计划通过发债融资。 这里面的关键支撑点,就是 OpenAI 未来是否有这样的商业化能力,去兑现这些价值万亿的天量订单? 面对承付能力质疑,OpenAI 的商业化展望是这样的:2025 年预计营收 130 亿(隐含下半年收入 87 亿,环比 100% 增长),2029 年目标 1250 亿,2030 年目标 1740-2000 亿,未来 5 年 CAGR 超过 90%。 在上述 2027 年的支出测算下,预期 540 亿的收入刚好覆盖新增算力成本,但还有研发人员、营销投入以及公司基本运营支出需要覆盖,这部分大约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 150-200 亿之间。 这个缺口只能寄希望于再融资,但问题是,OpenAI 的 5 年 2000 亿的宏大收入愿景能实现吗? 5 年 10 倍收入增长,而且是起点就已经在百亿级别,绝对是难度拉满。换种说法,5 年营收从 0 干到 1000 亿。放眼望去过去几十年,也只有在 AI GPU 领域做到 90% 以上绝对通吃且身处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芯片设计环节的英伟达,才有过这样的 “增长斜率”。 不过,正如当初的 ChatGPT 横空出世,从当初的质疑到最后的信服,成为 AI chatbot 的专属代名词,那么 OpenAI 能否复刻 ChatGPT 的神话?下一篇,海豚君将深入探讨 OpenAI 的收入端——商业化前景,以及对现有巨头的潜在影响大小。敬请期待!
lg
...
海豚投研
10-27 20:43
铜资源,仍被低估的长期价值机会
go
lg
...
对铜的长期需求增量。 印度作为全球最大
人口
国家,当前的基建水平相当于2000年的中国,但目前印度正在加速城市化和全国电网、交运等基建,以及要推动印度的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这些都是极其需要铜的领域(不妨参考2000之后的中国基建狂魔时期对铜需求的拉升)。 根据国际铜业协会印度分会的报告,印度2024财年铜需求达到170万吨,同比增长13%。印度官方政策文件预测:2030年国内铜需求量将攀升至330万吨。换算下来差不多是年化增长高达11.8%。 03 从供应来看,全球铜矿产量增长面临多重制约。 一方面,2025年主要铜矿生产中断的情况增多,如Grasberg铜矿产量指引下调约20万吨,智利QB2铜矿产量多次下调约7万吨,KamoaKakula铜矿和ElTeniente铜矿发生事故等,都对铜供应产生了影响。 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铜矿平均品位明显下降(从2000年的0.81%降至2023年的0.45%),导致开采成本攀升(近十年上涨80%)。有报告分析称,新增矿山需铜价维持在1.05万美元/吨以上才能盈利。 同时,过去十年铜矿勘探投入下降40%,如今高利率环境也抑制了新项目投资,2025年全球30大矿企资本开支下降1.8%,2025年铜矿增量预期从60万吨下调至40-45万吨,高盛测算,未来15年需投入1.7万亿美元才能满足需求,但目前资金缺口巨大。 更要命的是,新矿从发现到投产需15-24年,但近几年AI和新能源产业爆发增长已经加速铜供需的紧张,即使现在有大量投入勘探开采铜矿,也远水救不了近火,巨大的时差足以让未来几年铜价维持高位。 此外,还不包括近年来越发频繁的地缘风险,比如刚果(金)、智利等主产国面临环保政策收紧、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可能限制铜精矿出口(印尼计划2026年限制铜精矿出口),进而激发铜价上涨。 也就是说,目前铜市场面临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但供应端在面临储量减少、成本抬升和政策管控等不利条件。 这就必然会导致未来铜价上涨,并且长周期看涨幅很可能不会小。 对于未来供需格局,国际机构的预测如下: 短期(2025-2030年):高盛预测2030年全球铜缺口达890万吨,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中长期(2030-2040年):国际能源署(IEA)指出,2035年“净零排放情景”下铜缺口超40%。2035年全球铜需求将达5000万吨,而供给仅3500万吨,缺口1500万吨。若全球严格执行碳中和目标,2050年累计铜需求将达35亿吨(相当于历史开采总量的4倍),而供应能力仅能满足60%。 如此巨大的缺口下,未来几年,铜价涨上1.5万美元绝不是难事。 甚至在极端情形下(矿区停产或供应国限制出口),涨到2万美元也并非不可能。 04 那么,在投资上,我们可以如何布局来把握未来铜产业的机会? 不妨参考最近的黄金、锂矿产业概念股的表现——涨的最稳最好的,基本是处在最上游的资源端的核心龙头,因为它们是确定性最高的 “躺赚” 环节。比如: 紫金矿业,拥有 6277 万吨铜资源储量,为国内铜企之首,其卡莫阿铜矿品位达 2.5%(全球平均仅 0.43%)。2025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 55.4%,印证 “铜价每涨 1000 美元 / 吨,吨铜净利增 6000-8000 元” 的盈利模型; 洛阳钼业,铜矿资源量为3524.91万吨左右,位居国内A股上市公司前列,其刚果(金)TFM铜钴矿是重要的铜矿资源基地,西藏巨龙铜矿二期达产后产能将进一步提升。 江西铜业,作为 “国家队” 全产业链龙头,年电解铜产量 75 万吨居全国第一,资源自给率超 50%,抗周期波动能力突出。 以下是一些通过提问AI给出的有铜资源的上市公司名单,可以参考挖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来,这些核心资产都获得了巨大上涨,当前来看可能有回调的波动风险。 这种情况下,等待上车机会(小跌小买,大跌大买),或者分批定投,然后长期持有,都是合适的。 对于中下游环节,大多数企业由于“手里没矿”,铜价的定价权并不在收上,因此多数只能吃加工环节的红利,除非企业本身卡位关键环节并且有独门技术壁垒或者有幸拿到大订单(比如动力电池铜箔、AI 与电网特种铜材),否则很难长期大涨。 为了稳妥起见,也可以围绕 “矿多、成本低、贴新能源” 三大核心指标,来选一批标的构建 “70%资源龙头+30%成长加工” 的组合,这可以避免重点押注的个股踩雷风险。 当然,更简便策略是考虑直接投资铜相关的ETF。比如: 有色,这是全市场唯一独家跟踪国证有色指数的ETF,金铜权重占比超过40%,其中铜含量超28%,在全市场有色指数中居首。其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江西铜业、紫金矿业等铜业龙头,能够较好地捕捉铜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华夏中证细分有色金属产业主题ETF(516650):紧密跟踪中证细分有色金属产业主题指数,从有色金属产业里挑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上市公司,其中铜概念的成分股有9只,合计权重占比达到30.6%。 招商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159690)和国泰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561330):这两只ETF都跟踪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指数,专门选出拥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的上市公司,其中铜概念成分股有8只,合计权重占比28.3%。 南方中证申万有色金属ETF(512400):跟踪中证申万有色金属股票指数,持仓全面覆盖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全产业链,对铜、铝相关企业配置比例较高,紫金矿业、江西铜业等铜业龙头在其重仓股之列。 但需要谨记的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适合用于短线操作,一定要以长期投资的耐心去等待收获。(完)
lg
...
格隆汇
10-27 18:13
从“十五五”看中国联塑(2128.HK):政策驱动需求放量,管网基建核心受益者
go
lg
...
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
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举措,这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蕴含巨大内需空间。其中就涵盖了此前提到的:“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可以看到,注重新型城镇化为地下管网勾勒出一个政策支持、需求明确、资金保障的建设蓝图。这也为塑料管道行业提供了明确且长期的发展动力,在政策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联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将明显受益,获得一条清晰的增长路径。 陆海统筹涉及到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等举措,这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 实际上,海洋经济的细分领域包括海水淡化、深海养殖或海岛开发等都会关联到塑料管道应用,例如从深海取水、陆基养殖到尾水处理的全流程管道系统设计、铺设与维护。海洋经济为管道行业打开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对企业而言,具备符合海洋环境特殊要求的产品研发与工程服务能力,将享受海洋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整体而言,塑料管道不仅是建材,更是关乎公共安全、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价值在未来将继续提升。对中国联塑而言,核心业务精准卡位政策红利赛道,将享受政策提供的确定性增长。 02 龙头企业的安全边际,护城河支撑估值修复 站在投资的视角看,一方面,“十五五”规划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夯实了市场对中国经济长期韧性的信心,让资本市场形成对中国市场更为清晰的长期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十五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路径,会让资本市场发现具备政策确定性与行业趋势性的领域。基于这样的判断,投资会向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汇聚,企业也有望因此兑现更多价值。 在此基础上,聚焦塑料管道行业,中国联塑凭借其在产能与供应链优势、技术与标准制定、产品多元化等维度构建的竞争护城河,将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这不仅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可持续保障,更为估值修复奠定基础。 1、产能与供应链优势:规模效应降本提效 周期性行业往往伴随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中国联塑30+生产基地覆盖全国19省及海外市场,通过数智化赋能制造,利用AI、5G、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升级打造集物联网、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工厂,推动生产效率和品质持续提升。 配合3000+独立独家一级经销商形成的“配送网络”,市场响应速度领先同业,针对大型工程具备更优的交付能力。联塑可实现就近供货,降低运输成本,而强大的规模效应让公司在原材料采购上可以平抑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2、技术与标准制修定:巩固行业话语权 联塑核心研发团队超千人,拥有专利近3500项,主持及参与超120项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的制修定,成为塑料管道行业标准的核心制定者之一,能够较早布局技术方向。领先的产品创新实力将帮助联塑规避低端竞争,满足下游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溢价能力。 3、产品多元化:从“单一产品”到“综合能力”的延伸 联塑是我国管道建材领域产品体系最为齐全的生产商之一,目前可为用户提供上万种优质产品,能够实现市政给水、排水、能源管理、电力通讯、燃气、消防、环境保护、农业及海洋养殖等主要使用场景全覆盖。 在逆周期下,多元化布局有效平滑单一产品或场景带来的周期波动,在顺周期下则有望形成协同效应,为业绩增长提供强劲动能。 因此综合来看,中国联塑围绕上述三个层面构建的竞争壁垒,将帮助其捕捉成长机遇。 中国联塑具备快速满足增量需求的产能和渠道网络,除了“十五五”规划之外,近年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形成了组合拳并释放管道需求,公司与包括央企在内的建筑企业已建立深度战略合作,有望承接更多订单。 并且在下游追求高品质、中小产能出清、应用场景多元化的趋势下,联塑作为龙头企业将凭借高品质、多元化的产品实现收入端增长,市场份额全面扩张。在成本端,公司进一步发挥精益采购、数智化生产降本以及规模优势,将面临较小的成本压力,在行业中表现出更优的赚钱效益。 今年上半年,联塑毛利率升至28.2%,拥有人应占溢利为10.46亿元,同比微增0.27%,净利率保持在7.5%,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足见联塑的整体成本控制能力,和逆周期下稳定的盈利能力。 那么长期来看,在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海洋经济等利好下,叠加行业景气度逐步恢复上行,联塑具备盈利改善的良好预期,届时公司迎来政策与产业趋势的双重共振,基本面与估值改善可期。
lg
...
格隆汇
10-27 17:43
越秀地产打造复建房天花板,里仁洞村民喜迁新时代“好房子”
go
lg
...
验”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
人口
、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里仁洞村的改造实践正是对这一精神的深入实践,项目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兼顾“拆、治、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据介绍,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国企实施+市场运作+村民共建”的高效协作机制,同步推进“拆整结合、产业集聚、生态修复、文化保护”四大任务,既实现村民向配套完善的复建区集中安置,又腾挪宝贵空间聚焦规划现代产业,同步大幅增补公服与市政设施、系统整治河涌水系、提升区域绿化品质,最终实现“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标。 改造后的里仁洞片区将实现能级全面跃升。配套方面将以高于基准的16%比例实现社区配套,规划建设45万方、 346处公服及市政设施。交通方面,将通过人行天桥及空中连廊,将村内设施与万博CBD串联,构建连续互通的立体网络。产业上紧扣“创新”、“时尚”特色,推动产业空间向集群化、特色化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文化方面,原址修缮玉虚宫、集中复建4座宗祠,实现文化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平衡,守住里仁洞的“根”与“魂”。 里仁洞复建房的高品质交付,既体现了越秀集团、越秀地产的国企担当和综合实力,其 “全域综合整治+城市更新”模式也有效兼顾了效率与温度、发展与传承,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注入新动能。
lg
...
金融界
10-27 17:13
中共中央发布会定调,科技部 “十五五” 人工智能要搞大动作!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 震荡上扬,AI算力概念股领跑
go
lg
...
南方(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国家总
人口
超45亿,占世界总
人口
近60%;全球数字经济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2%,远超传统经济;Agent出海可实现“数字丝绸之路2.0”,实现要素跨境交易并回流数据资产形成飞轮效应。4)五大场景扩容,未来五年,AI原生任务、企业流程编排、具身物理交互、消费级“端侧伴生”、社会级自治系统五大场景有望实现扩容迭代,要素消费频率由“项目制”转为“订阅制”后大幅提升。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覆盖全产业链优质企业,兼具高研发投入与政策红利支持,20%涨跌幅与中小盘弹性助力捕捉AI产业“奇点时刻”。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10-27 14:03
美股存储芯片大涨+周末会议利好,科创芯片ETF指数(588920)涨超2%
go
lg
...
理论CAGR超过6%。这需要未来5年在
人口
维持不变、略偏负增的背景下,出台更多供需两端增量政策+人民币升值,长期看同时有利于宏观基本面反转和人民币资产提估值。 * 2)海外:一方面美国CPI低于预期(能源价格走弱+GS未向消费者传导),海外定价继续降息+QT节奏放缓。另一方面,从周末谈判信息来看,总体积极偏多,31号前后的会晤核心成果的中性预期: * ①稀土民用出口放开+农产品采购,换取GS继续暂缓+20%芬太尼调降。 * ②TT延续先前重组方案,换取技术管制降级(如半导体、工业软件等领域)。 * ③船舶港口费互降。 * ④不排除APEC会晤期间,川普给予更多超预期让步的可能性。 * 3)资金面:周二&周五放量拉升,确认了入市意愿重新理顺,具体来看: * 个人投资者:即使下跌阶段也未出现极致抛压(体现在两融余额仍在震荡上升),惜售情绪浓。中期增量资金来自20-22年、3-5年封闭期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发行高峰,对应的到期高峰极值点在26Q1,也就是在明年春季躁动行情结束前,至少不用担心居民增量资金退坡问题。 * 机构:根据近期交流反馈,总体可能已重回净流入阶段。已完成年内收益考核的绝对收益投资者,自9月下旬起已减仓、截至10月中旬左右基本完成了利润兑现,且其中一些较灵活的资金、本周又已重新回推仓位。再叠加部分相对收益投资者仍有做净值诉求,11-12月可能还会经历一轮风偏提升的过程。 * 不过仍然需要留意结构性的资金流出,两个体现,一是5月以来宽基ETF持续单边净流出,二是3950点之上券商尾盘频繁大单压单。 科创芯片ETF指数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从科创板上市公司中选取业务涉及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相关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科创板代表性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000685)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海光信息(688041)、澜起科技(688008)、中芯国际(688981)、寒武纪(688256)、中微公司(688012)、芯原股份(688521)、华虹公司(688347)、沪硅产业(688126)、华海清科(688120)、晶晨股份(688099),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9.69%。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10-27 09:34
跨境投资关注度逐渐上升,场内产品究竟能触达哪些市场?
go
lg
...
、印度市场 印度已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人口
大国,约65% 的印度
人口
年龄在15至64岁之间。巨大的
人口
红利也意味着更快的经济增速,这点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已经得到验证。 对于投资者而言,目前主要关注点是与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紧密相关的板块,例如资本品(工业)、消费及银行等。此外,印度对大宗商品(如煤炭、原油及铁矿石) 的强劲需求也值得关注。 印度股市估值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偏高因此相对风险会较高,但是与此同时其庞大的
人口基数
也意味着后续增长的动能会更强,也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市场。今年来看,工银印度基金lof(164824)的涨幅基本在2%的水平。 三、特殊区域及细分市场 中东地区 尽管在努力多元化,但中东地区短期国家财政和投资能力仍与石油收入高度相关,全球油价波动是潜在影响因素。而在当下地缘局势不断反复的进程中,一些投资者也会把目光放在这类基金中。 根据IMF给出的预测,2025年沙特的GDP增速将达到6%,超过包括中国、美国、东盟、欧盟等全球主要经济体,一跃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哪怕到了2026年,沙特的GDP增速也有4%,仅次于东盟。 从收益上看,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159329)近六个月涨幅并不高,仅维持在1%的水平,但从长期看沙特的结构转型与地缘局势的难以预测会是后续的机会,此类基金更适合那些看好长期结构性转型,并能理解且适应其独特市场环境的投资者。 2、全球领域细分市场 这类产品往往涵盖全球,但着重细分领域赛道,在港股中比较常见,过去十年,香港公募基金对美洲市场的配置比例显著上升(+13.4%),而亚洲、欧洲仓位占比有所下降。这种变化反映了外资管理人对美国科技股长期增长潜力的认可,以及对新兴市场波动性的谨慎态度。 目前全球领域细分市场的基金产品,基本都以科技类为主,在本轮行情之下均取得较高战绩,奥明环球联网(3072.HK)涨幅37%,三星环球半导体(3132.HK)收益更是接近50%。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10-27 09:03
上一页
1
•••
4
5
6
7
8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两大投行齐声警告:全球股市或将迎来“现实回调”、未来两年恐跌10%至20%
lg
...
“大空头”再出手!全球市场集体跳水:美股、比特币、黄金、原油竞相下跌
lg
...
特朗普刚刚重大发声:这是一件对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
lg
...
中俄突发重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寻求促进投资 扩大与俄经济联系
lg
...
【直击亚市】美联储官员最新信号吓坏市场!Palantir引爆不安,美元连涨5天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19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1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