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收窄压缩利差,关联盈利分化 作为银行净利息收入的核心影响因素,净息差的全线收窄是导致盈利分化的关键所在。上半年六大行净息差指标全线同比收窄,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盈利端的分化。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净息差降幅最为显著,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1.7%,较2024年末的1.87%下降0. 17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上半年净息差1.26%,同比减少0.14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从2024年末的1.51%、1.42%、1.4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4%、1.3%、1.32%,降幅均超0.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净息差降幅相对较小,从2024年末的1.2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1%,下降0.06个百分点。 这一普遍现象是市场利率波动、信贷需求结构变化及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尽管如此,行业对下半年形势抱有审慎乐观态度。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指出,净息差是平衡让利实体经济与银行自身可持续性的结果,其变化与货币政策、信贷需求及银行资产结构调整能力三大因素相关,预计下半年降幅将进一步收窄。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也认为,尽管LPR下调的滞后影响仍会带来压力,但通过主动管理有望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面对挑战,部分银行已通过业务转型积极应对。邮储银行便是典型代表,其上半年通过大力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59%,其他非息收入增长25.16%),成功对冲了息差收窄的影响,实现了净利润1.08%的逆势增长,展现了收入结构优化的显著成效。 资产与质量:规模稳步扩张,质量整体稳健 在资产规模层面,六大行上半年均实现稳步扩张,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从资产总量来看,工商银行以52.32万亿元的资产总计稳居行业首位,继续巩固龙头地位;农业银行紧随其后,资产总计达46.86万亿元;建设银行以44.43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位列第三,三家银行共同构成国有大行的“第一梯队”。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资产总计分别为36.79万亿元、18.19万亿元、15.44万亿元,在规模上形成梯度分布,体现出不同银行的战略定位差异。从增长速度来看,建设银行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9.51%,增速在六大行中排名第一;农业银行以8.37%的增速紧随其后;工商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资产增速分别为7.20%、6.47%、4.93%、3.62%,均保持正增长态势。而资产规模的稳步扩张,反映出市场对头部银行资源集聚效应。 资产质量方面,六大行整体保持稳健,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实现同比下降,仅邮储银行出现小幅上升。具体数据显示,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2025年中期不良贷款率均为1.33%,较上年末均下降0.01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中期不良贷款率1.24%,同样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与农业银行中期不良贷款率均为1.28%,其中交通银行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下降0.02个百分点,而邮储银行中期不良贷款率为0.92%,虽仍处于六大行中的较低水平,但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成为唯一不良率上升的国有大行。 风险抵御与股东回报:拨备分化显策略,分红超2000亿稳信心 拨备覆盖率作为衡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分化更直观地反映出六大行在风险管控策略上的差异。 2025年上半年,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较2024年末的299.61%下降4.61个百分点,虽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降幅最为显著,从2024年末的286.1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60.35%,下降25.8个百分点;中国银行拨备覆盖率197.39%,较2024年末的200.6%降低3.21个百分点,整体仍维持在合理区间。与之相反,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拨备覆盖率实现同比提升:建设银行从2024年末的233.6%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39.4%,增长5.8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从214.91%升至217.71%,上升2.8个百分点;交通银行表现最为突出,拨备覆盖率从201.94%大幅提高至209.56%,增长7.62个百分点。 六大行在公布业绩的同时,均推出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合计分红规模超20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董事会建议以356,406,257,089普通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1.414元(含税),派息总额约503.96亿元;农业银行董事会建议按每10股派发1.195元(含税),合计418.23亿元(含税)。较高比例的分红不仅体现了银行良好的经营成果,也增强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心。 综合来看,2025年中期六大国有银行在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经营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