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极
氪
回应重启美股IPO:不予置评
go
lg
...
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旗下高端电动汽车品牌
极
氪
已经重启在纽约首次公开募股以筹资至多5亿美元的计划,此次募资规模低于此前设定的超过10亿美元的目标。对于上述消息,
极
氪
有关人士4月8日回应表示:不予置评。
lg
...
金融界
2024-04-08
安利股份(300218.SZ):在安利越南基本满产和获利之前,暂时没有新的海外布局规划
go
lg
...
亚迪、丰田、小鹏、赛力斯、长城、极越、
极
氪
等汽车品牌的部分车型上实现应用。 基于2023年部分定点项目在2024年实现量产,以及公司正努力争取新的定点项目,提高现有客户的内部份额,同时积极推进新的品牌车企认证工作,公司有空间、有能力、有信心在202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汽车内饰品类呈现“低基数、高增长”态势。 10、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成本费用的影响? 答:当前原材料价格总体稳定,公司正在洽谈淡季天然气价格,公司成本费用总体管控较好。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4-08
极
氪
重启IPO计划 但筹资金额遭腰斩
go
lg
...
吉利汽车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
极
氪
(Zeekr)已决定重启其搁置的上市计划,意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资金。然而,据路透社4月3日报道,此次IPO筹集的资金目标已大幅下调至最多5亿美元,远低于此前设定的超过10亿美元的目标。 去年底,由于市场情绪疲弱,
极
氪
曾暂时搁置了美国上市计划。如今重启IPO,却不得不面对筹资金额腰斩的现实。这一变化无疑给
极
氪
的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了解,
极
氪
已于2023年11月份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文件,并计划以股票代码ZK在纽交所上市。尽管各项筹备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中,但市场情绪的影响以及筹资金额的缩减,都让人对
极
氪
的上市之路感到担忧。
极
氪
目前的产品线包括
极
氪
001、
极
氪
001FR、
极
氪
009和
极
氪
X等车型,覆盖了多个细分市场。尽管公司在今年初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交付目标——2024年交付23万辆汽车,比2023年的交付量翻一番——但上市计划的波折可能会对这一目标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
极
氪
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累计交付了196,633辆汽车,年度交付量也达到了118,685辆。同时,公司的汽车销售收入也在逐年攀升,从2021年的6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517亿元人民币。然而,与收入增长相伴的是净亏损的持续扩大,从2021年的45亿元人民币增至2023年的83亿元人民币。 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
极
氪
曾于2023年2月份从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的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和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等投资者手中筹集了7.5亿美元的A轮融资,彼时公司的估值达到了130亿美元。然而,如今的上市波折可能会对公司的估值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面对筹资金额的缩减和市场情绪的疲弱,
极
氪
需要重新评估其上市策略并寻求新的筹资途径以确保其长期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公司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投资者需求,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线规划来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
lg
...
金融界
2024-04-05
小米SU7入市激起价格战,竞品车企纷纷接招
go
lg
...
其竞品品牌们显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极
氪
007作为与小米SU7处于同一细分赛道的车型,迅速做出了反应。在小米SU7发布后不久,
极
氪
便推出了后驱增强版,将车型入门价降低了2万元,同时还推出了限时购车权益。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也进一步增强了
极
氪
007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问界新M7也宣布进行权益调整,入门版车型M7 PLus后驱版起售价限时直降2万元,智驾版则直降1万元。小鹏汽车也紧随其后,官宣旗下2024款小鹏G9购车立享智驾补贴,现车限时减免至高2万元。蔚来汽车则推出了最高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以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 不仅如此,吉利、五菱、奇瑞、极越、一汽-大众等近十个品牌也相继对旗下产品推出让利活动,以期在这场价格战中分得一杯羹。小米汽车引发的“战火”已经由纯电轿车市场一路燃烧至新能源SUV甚至是燃油车市场,一些并非小米SU7直接竞对的车型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新一轮“价格战”。 从市场端来看,优惠活动可能会促使消费者选择更高配置或更高端的车型,从而推动市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企业端来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这场价格战中,各大车企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无论是通过降价提升销量,还是通过创新提升品牌形象,它们都在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奋力拼搏。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购车好时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选择。 然而,这场价格战也暴露出了车企们的一些隐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是各大车企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在降价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它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小米SU7的入市引发了车市的新一轮降价潮,各大车企都在积极应对市场竞争。这场价格战既带来了市场的活力,也带来了行业的变革。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车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lg
...
金融界
2024-04-03
华阳集团(002906.SZ):公司电子外后视镜预计年内量产
go
lg
...
系,与长城、长安、奇瑞、吉利、比亚迪、
极
氪
、赛力斯等客户合作项目增多,搭载的产品品类增加;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项目增多并陆续量产。 2、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客户战略及市场开拓的优势? 答:公司深耕国内自主品牌客户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同时组建了专业团队加大开拓海外市场及新势力车企业务,2023年订单开拓进展显著,新能源车订单大幅增加,国际市场及造车新势力开拓取得重大进展,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司坚持以研发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产品不断升级迭代,以保证产品先进性;同时公司在智能制造、供应链、成本管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能为客户提供竞争力强、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 3、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增量情况? 答:近年来,公司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多款产品进入收获期,座舱域控、屏显示产品、HUD、无线充电、数字声学、精密运动机构等产品在2023年销售额大幅增长;随着第四季度迅速上量及2024年更多新项目的量产落地,预计该等产品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 4、公司汽车电子业务主要产品规划及技术进展? 答:公司搭载国内外多类芯片方案的座舱域控均已量产并推出新一代高性能域控方案平台;智能驾驶域控已完成基于多个芯片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工作,并推出舱泊一体域控、行泊一体域控产品,预研舱驾一体平台解决方案;已推出VPD(VirtualPanoramicDisplay虚拟全景显示)产品并获国内首个量产项目定点;电子外后视镜预计年内量产,并持续升级迭代;吸顶屏、偏摆屏、升降喇叭等精密运动机构完成升级换代,开发悬浮屏等新平台,量产项目增多。公司持续研发投入,保持产品先进性,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 5、公司精密压铸业务增长情况及未来发展展望? 答:公司精密压铸业务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关键零部件、精密3C电子部件及工业控制部件等类别,其中主要是汽车 关键零部件。2023年公司汽车电子零部件、动力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压铸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激光雷达部件、中控屏支架、域控部件、HUD部件等汽车智能化相关零部件项目快速增加,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 基于持续增加的在手订单,为满足产能需要,公司已在惠州工业园新建厂房并按计划推进浙江长兴生产基地建设,新增产能将于2024年陆续投产,加速公司精密压铸业务发展。 6、2023年公司汽车电子毛利率提升的原因以及2024年客户年降对公司的影响? 答:2023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22.05%,同比增长0.77%,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并随着HUD、无线充电、座舱域控、屏显示等产品的量产规模提升,规模效应带动毛利率实现改善。 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基本每年都有降价要求,公司在承接项目时已经考虑这一因素。公司一方面通过VA/VE、设计改进、精益生产、提升规模、供应链管理等降低年降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加速产品迭代、研发新产品等方式提升产品能力和附加值空间。近几年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毛利率也基本保持了稳定。 7、2023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及减值准备计提增加的原因? 答:202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较2023年初增加10.58亿元,主要是公司营业收入规模提升,尤其是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加7.10亿元,增长幅度较大;2023年信用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较2022年增加4,832.73万元,主要是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增加,按账龄/库龄组合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所致。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4-03
特斯拉一季度交付量未达预期,股价一度跌近7%
go
lg
...
汽车(Nio)、小鹏汽车(XPEV)和
极
氪
(Zeekr)等纷纷降价的市场环境下,特斯拉的涨价策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特斯拉的涨价举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季度的销量。与此同时,特斯拉正面临着来自中国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如小米等日益激烈的竞争。 随着第一季度财报的即将公布,投资者正密切关注特斯拉的业绩表现。在财报公布前的交易日中,特斯拉股价一度跌近7%,至163.66美元,交易量也异常活跃。市场显然对特斯拉本季度的业绩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股价的剧烈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于特斯拉未来表现的担忧与期待。
lg
...
金融界
2024-04-03
穆迪确认吉利汽车评级展望稳定,解读:长期预期向好!
go
lg
...
新能源转型加速影响,吉利汽车旗下子品牌
极
氪
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前期费用加大,因此上市公司短期利润表现承压。 在报告中,穆迪也肯定了吉利汽车前景稳定,这体现在负债水平下降、充足的流动性和净现金水平方面。 展望未来,穆迪预计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和吉利汽车新车型销售放量的支撑下,未来12-18个月营业收入将增长15%-17%,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并不否认穆迪对吉利汽车财务质量的肯定。但笔者也发现,穆迪对其未来业绩的增速藏着较为悲观的估计,低估了基本面和业务结构所具备的韧性和成长性。 在评级机构曾屡遭质疑的当下,此次评级是否还具备参考价值?吉利汽车真正的基本面又是如何? 一、国际评级机构的参考价值已经弱化 从市场反应来看,目前大家对于穆迪此次评级调整相对平和。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多家评级机构对于国内汽车市场的看法历来偏向悲观,这并非是单一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趋势。不过我们现在也不会很关注这些指标,这些评级的预警作用和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市场的敏感性使得它在很多时候领先于任何评级机构的预测。 实际上,复盘穆迪过去对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会发现其评级几乎快成为市场的“反向指标”。从下图中历次评级的结果与随后市场的走势来看,如果穆迪给出正面展望似乎更加令人担心。 去年底,穆迪曾下调了大量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其中不乏“中字头”企业,比如中国中车、中国移动、中石油、中石化等。而穆迪给出的理由是上述企业的评级受到了中国主权评级的限制,无论财务表现如何,中国的头部企业得跟着主权评级降低。 不难发现,这个理由背后存在着不少偏见,随后头部企业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打了国际评级机构的脸。以中国移动为例,2023年营收和利润依旧保持稳健增长,资本市场也认可其业绩表现,作为一家万亿市值的巨头,股价已经连续多年上涨,成长性十分优质。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下调评级已经快要丧失对于投资的参考价值。中银证券曾在研报中总结到,“穆迪的评级变动对于中国资产短期影响有限,并且对于未来资产价格的变动也缺乏参考意义”。 所以,在全球新能源车行业高速发展,且市场渗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的背景下,穆迪对吉利汽车的评级调整如此频繁,也的确有些匪夷所思。 吉利汽车在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财报中提到,2023年内,公司获得标普和穆迪的信用评级服务,并且两家评级机构都维持对吉利汽车的“投资级别”信用评级。总体来说,评级机构确认吉利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也赞同其新能源转型进程的决心和能力。 如今穆迪在评级上反复摇摆,也让评级机构的信任度被进一步弱化,更加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二、公司基本面抗打是“硬通货”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选择长期投资标的向来都是先关注公司的业绩增长,要找到一个快速发展行业中的稀缺样本,看的是其成长性以及穿越周期的能力。简单来说,公司基本面抗打才是资本市场里的“硬通货”,而不是评级调整传递出来的短暂的市场情绪。 结合2023年财报来看,吉利汽车的基本面完全能够满足价值投资者的期待。 在业绩核心指标方面,吉利汽车2023年营收1792亿元,同比增长21%,创下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53.08亿元,对比2022年撇除一次性议价收购收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51%。吉利汽车实现了营收利润的双增长。 资本市场也极为重视车企的毛利率和销量数据。2023年,吉利汽车毛利率从2022年的14.1%进一步提升至15.3%。销量方面,吉利汽车去年累计销售168.7万辆,同比增长18%,也创下历史最佳记录,按照销量目标达成率来排名,吉利汽车以完成102.21%的成绩排在中国老牌车企的首位。进入2024年,1-3月吉利汽车累计销售47.57万辆,同比增长49%,其中极氪品牌1-3月累计销售超3.3万辆,同比大增117%,全新
极
氪
001更是上市首月大定破3万,实现开门红。 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上早已跑在行业前列。去年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吉利、领克、
极
氪
等)累计销量487461辆,同比大幅增超48%,渗透率达29%,单月渗透率最高达40%以上,新能源产品收获来自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可以发现,吉利汽车的经营层面相当稳健,并且长期潜力也非常值得市场期待。 短期来看,新能源产品矩阵还进一步横向拓展,覆盖用户范围不断扩大,
极
氪
也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扭亏为盈。 结合今年“开门红”销量成绩以及后续新产品将陆续放量来判断,吉利汽车2024年的收入增幅大概率将好于2023年的21%,自然也将远远好于穆迪给出“未来12-18个月内增长约15%-17%”这一判断。可见,穆迪的估计难以站住脚。 长期来看,吉利汽车的规模效应也正在逐渐释放,这意味着收入增长还有望进一步提速,盈利增长的趋势将大大增强,后市值得更多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融资方面,吉利汽车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长期保持畅通,可以通过包括债券等多种方式实现融资。 这并非是对吉利汽车基本面的质疑,反而是一种认可。因为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吉利汽车在扩张商业版图包括推进收购战略的过程中,往往都能成功吸引全球的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支持。 再退一步来说,如同穆迪所提到的,吉利汽车的现金储备充裕,本来也不存在资金压力。财报显示,公司净现金水平同比增长46%至284亿元,财务状况同样稳健。 因此,尽管穆迪调整了吉利汽车的评级,在笔者看来,这难以左右吉利汽车的正常经营。反而因为这次事件,从吉利汽车近些年的财报中看到其保持了良好的经营韧性。而且随着汽车行业处于上升期,吉利汽车的业绩增长还在提速,安全边际也在不断提升。 穆迪最后也指出,在母集团的支持下,吉利汽车会持续保持较低的债务杠杆和良好的流动性。同时给出判断,未来如果吉利汽车的产品矩阵和销售网络继续扩大,整体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评级有望得到上行。结合吉利汽车强劲的业绩表现来看,这一天或将很快到来。
lg
...
格隆汇
2024-04-02
穆迪确认吉利汽车评级展望稳定,解读:长期预期向好!
go
lg
...
新能源转型加速影响,吉利汽车旗下子品牌
极
氪
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前期费用加大,因此上市公司短期利润表现承压。 在报告中,穆迪也肯定了吉利汽车前景稳定,这体现在负债水平下降、充足的流动性和净现金水平方面。 展望未来,穆迪预计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和吉利汽车新车型销售放量的支撑下,未来12-18个月营业收入将增长15%-17%,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并不否认穆迪对吉利汽车财务质量的肯定。但笔者也发现,穆迪对其未来业绩的增速藏着较为悲观的估计,低估了基本面和业务结构所具备的韧性和成长性。 在评级机构曾屡遭质疑的当下,此次评级是否还具备参考价值?吉利汽车真正的基本面又是如何? 一、国际评级机构的参考价值已经弱化 从市场反应来看,目前大家对于穆迪此次评级调整相对平和。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多家评级机构对于国内汽车市场的看法历来偏向悲观,这并非是单一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趋势。不过我们现在也不会很关注这些指标,这些评级的预警作用和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市场的敏感性使得它在很多时候领先于任何评级机构的预测。 实际上,复盘穆迪过去对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会发现其评级几乎快成为市场的“反向指标”。从下图中历次评级的结果与随后市场的走势来看,如果穆迪给出正面展望似乎更加令人担心。 去年底,穆迪曾下调了大量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其中不乏“中字头”企业,比如中国中车、中国移动、中石油、中石化等。而穆迪给出的理由是上述企业的评级受到了中国主权评级的限制,无论财务表现如何,中国的头部企业得跟着主权评级降低。 不难发现,这个理由背后存在着不少偏见,随后头部企业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打了国际评级机构的脸。以中国移动为例,2023年营收和利润依旧保持稳健增长,资本市场也认可其业绩表现,作为一家万亿市值的巨头,股价已经连续多年上涨,成长性十分优质。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下调评级已经快要丧失对于投资的参考价值。中银证券曾在研报中总结到,“穆迪的评级变动对于中国资产短期影响有限,并且对于未来资产价格的变动也缺乏参考意义”。 所以,在全球新能源车行业高速发展,且市场渗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的背景下,穆迪对吉利汽车的评级调整如此频繁,也的确有些匪夷所思。 吉利汽车在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财报中提到,2023年内,公司获得标普和穆迪的信用评级服务,并且两家评级机构都维持对吉利汽车的“投资级别”信用评级。总体来说,评级机构确认吉利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也赞同其新能源转型进程的决心和能力。 如今穆迪在评级上反复摇摆,也让评级机构的信任度被进一步弱化,更加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二、公司基本面抗打是“硬通货”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选择长期投资标的向来都是先关注公司的业绩增长,要找到一个快速发展行业中的稀缺样本,看的是其成长性以及穿越周期的能力。简单来说,公司基本面抗打才是资本市场里的“硬通货”,而不是评级调整传递出来的短暂的市场情绪。 结合2023年财报来看,吉利汽车的基本面完全能够满足价值投资者的期待。 在业绩核心指标方面,吉利汽车2023年营收1792亿元,同比增长21%,创下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53.08亿元,对比2022年撇除一次性议价收购收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51%。吉利汽车实现了营收利润的双增长。 资本市场也极为重视车企的毛利率和销量数据。2023年,吉利汽车毛利率从2022年的14.1%进一步提升至15.3%。销量方面,吉利汽车去年累计销售168.7万辆,同比增长18%,也创下历史最佳记录,按照销量目标达成率来排名,吉利汽车以完成102.21%的成绩排在中国老牌车企的首位。进入2024年,1-3月吉利汽车累计销售47.57万辆,同比增长49%,其中极氪品牌1-3月累计销售超3.3万辆,同比大增117%,全新
极
氪
001更是上市首月大定破3万,实现开门红。 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上早已跑在行业前列。去年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吉利、领克、
极
氪
等)累计销量487461辆,同比大幅增超48%,渗透率达29%,单月渗透率最高达40%以上,新能源产品收获来自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可以发现,吉利汽车的经营层面相当稳健,并且长期潜力也非常值得市场期待。 短期来看,新能源产品矩阵还进一步横向拓展,覆盖用户范围不断扩大,
极
氪
也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扭亏为盈。 结合今年“开门红”销量成绩以及后续新产品将陆续放量来判断,吉利汽车2024年的收入增幅大概率将好于2023年的21%,自然也将远远好于穆迪给出“未来12-18个月内增长约15%-17%”这一判断。可见,穆迪的估计难以站住脚。 长期来看,吉利汽车的规模效应也正在逐渐释放,这意味着收入增长还有望进一步提速,盈利增长的趋势将大大增强,后市值得更多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融资方面,吉利汽车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长期保持畅通,可以通过包括债券等多种方式实现融资。 这并非是对吉利汽车基本面的质疑,反而是一种认可。因为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吉利汽车在扩张商业版图包括推进收购战略的过程中,往往都能成功吸引全球的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支持。 再退一步来说,如同穆迪所提到的,吉利汽车的现金储备充裕,本来也不存在资金压力。财报显示,公司净现金水平同比增长46%至284亿元,财务状况同样稳健。 因此,尽管穆迪调整了吉利汽车的评级,在笔者看来,这难以左右吉利汽车的正常经营。反而因为这次事件,从吉利汽车近些年的财报中看到其保持了良好的经营韧性。而且随着汽车行业处于上升期,吉利汽车的业绩增长还在提速,安全边际也在不断提升。 穆迪最后也指出,在母集团的支持下,吉利汽车会持续保持较低的债务杠杆和良好的流动性。同时给出判断,未来如果吉利汽车的产品矩阵和销售网络继续扩大,整体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评级有望得到上行。结合吉利汽车强劲的业绩表现来看,这一天或将很快到来。
lg
...
格隆汇
2024-04-02
地平线值得期待吗?
go
lg
...
却开始走下坡路? 答案是竞争激烈。 如
极
氪
、理想、蔚来都在自身首款车型中采用了MobilEye的解决方案,但是,随着地平线、华为、英伟达、高通等竞争对手入局,MobilEye的好日子随之结束。 比如2021 款理想 ONE 换成了地平线征程 3,蔚来 ET5、ET7 使用英伟达 Orin,特斯拉搭载自研芯片 FSD,奥迪打算更多车型配置英伟达芯片。 除了竞争对手,车企也在倒戈,如蔚来在去年年底公布了首颗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神玑是业界首次采用5nm车规工艺制造的智能驾驶芯片,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蔚来的目标是用自研智驾芯片更好地匹配自身算法需求,用一颗实现四颗目前业界旗舰智能驾驶芯片的性能,使得效率和成本更优。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高端车型大多数采用了英伟达orin的芯片,如小米su7、理想mega、
极
氪
007等,今年3月的英伟达GTC大会上,CEO黄仁勋还宣布了和比亚迪的合作,后者将使用英伟达的下一代车载芯片DriveThor,来提高其车辆的自动驾驶性能。 有英伟达在,地平线压力不小。 除了竞争激烈外,地平线还面临被美国制裁的风险,随着中美芯片战的进行,地平线若想独善其身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被美国制裁,地平线的芯片或很难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性能将落后竞争对手。 除了基本面上的风险,地平线也存在估值过高的风险,根据招股书,地平线2023年的收入为15.5亿,同比增长71%,按600亿估值计算,其市销率高达38.7倍,远超MobilEye的12.4倍: 虽然地平线的增速远高于MobilEye,但2023年的增长主要来自股东大众,两者在去年11月合资成立了酷睿程,地平线占股40%,酷睿程从事研发、制造高阶自动驾驶应用软件及高阶自动驾驶 系统,并提供产品的售后服务、培训、谘询、测试及技术服务。在短期内,酷睿程的 主要客户将为大众汽车集团,其产品将应用于在中国销售的大众汽车。 因此,2023年地平线第一大客户成为酷睿程,单一客户贡献了40%的收入: 反观理想(客户A),2021年至2023年分别给地平线贡献了1.15亿、1.45亿和1.9亿,增速并不亮眼,足见2023年的高增长主要来自榜上了大众这一大客户。 过于依赖大客户,加上净利润仍然大亏,600亿的估值发行,留给二级市场的肉并不多: 对于地平线这样的公司,长相厮守不如一夜情,赚个打新的钱可以,陪跑的风险有点大。
lg
...
老虎证券
2024-04-02
新能源车价格战硝烟再起,多家车企推出百亿补贴抢市场
go
lg
...
除了蔚来和奇瑞外,包括特斯拉、小鹏、
极
氪
等头部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加入到新能源车价格战的行列中。3月,特斯拉宣布国产Model Y车型全系上调5000元;小鹏汽车则多次对旗下在售车型进行降价,最高降幅达2万元;
极
氪
方面也表示,将加速产业淘汰赛,帮助
极
氪
"清扫战场"。业内人士指出,在政策补贴退坡、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各大车企通过降价促销来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常态。尤其是在10万元至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将更加激烈。平安证券认为,随着电池成本的下行,头部新能源车企将有更多降价空间,而这也将进一步压缩中小车企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洗牌。 新能源车价格战或成常态,企业需注重差异化竞争 面对愈演愈烈的新能源车价格战,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如果新能源车市场再像2023年那样竞争激烈,2024年将有一大批新能源车企业因为亏损过多而难以为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指出,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的价格战仍将十分激烈。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战并非新能源车企业的唯一出路。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在价格战的同时,新能源车企业更需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通过提升品牌认知度、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方式,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随着蔚来、奇瑞等车企纷纷推出百亿补贴政策,新能源车价格大战已进入新的阶段。业内普遍预计,在政策退坡、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价格战或将成为2024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常态。对于广大新能源车企业而言,如何在价格战中突出重围,建立差异化优势,将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解决的问题。
lg
...
金融界
2024-04-02
上一页
1
•••
46
47
48
49
50
•••
82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最新数据很意外!10月CPI超预期重回增长,PPI连续三年处于负值
lg
...
金市展望:美国停摆创史上最长记录!4000大关成黄金心理防线,关键变量是TA
lg
...
下周展望:政府停摆让市场愈发焦虑!美国经济数据仍“断档”,中欧都有大事
lg
...
美联储数据迷雾加剧!两份非农已推迟,劳工局恐完全放弃发布10月CPI?
lg
...
周评:AI大屠杀!全球风险资产几乎崩溃,美国政府停摆创史上最长 美联储“摸黑前行”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