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ETF市场周报 | 市场整体仍处于“慢牛”运行态势,三大指数均震荡抬升,芯片相关ETF持续保持强势
go
lg
...
健板块的净买入金额分别为496.92亿
港元
、193.98亿
港元
,在wind可选消费板块则净卖出343.97亿
港元
。业内认为,这种"弃消费、追金融医疗"的操作,直接推动了新消费板块的行情逆转。 东兴证券表示,中秋国庆消费有望得到提振。浙江在消费政策上的突破有望被更多区域效仿,对中秋和国庆国内消费有望形成带动。我们预计这一举措有望被更多区域效仿,近期很多城市启动了消费券发放的工作。各地刺激消费的政策有望对中秋和国庆国内消费形成提振,给下半年居民消费整体注入活力。我们看好今年下半年消费板块整体需求恢复,特别是餐饮产业链的整体复苏,会随着旅游经济、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增长一同增长。 资金趋势: 本期(2025年9月22日-9月26日)ETF市场在节前效益和市场情绪的双重作用下,资金流入迎来井喷,截至本周末,资金连续5周资金大幅流入。本期资金净流入超千亿达1031.24亿元,场内资金信心持续提振。随着第二批科创债的首日售罄,多只债券ETF迎来大资金流入,整体流入达766.04亿。此外,半导体引领的科技主线持续吸收资金,股票(主题)ETF流入144.88亿。 数据来源:Wind 截止:2025.9.22-2025.9.26 机构资金大举认购,科创债ETF集中流入 本期(2025年9月22日-9月26日),自今年7月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以来,该类产品持续受到市场关注,规模稳步攀升。而在当前环境下,科创债或将成为应对当前“资产荒”、进行精细化投资管理的有效工具。科创债ETF兴业(551560)流入超百亿,领跑市场。科创债ETF工银(159116)、科创债ETF汇添富(159530)流入超80亿,位居流入榜二、三,流入榜前十大ETF均为科创债相关产品。 短融ETF(511360))周成交额破1600亿 成交额方面,短融ETF(511360)周成交额达1629.02亿元、位居周成交榜榜首,银华日利ETF(511880)周成交额856.23亿,位居次席。华宝添益ETF(511990)成交额580.86亿紧随其后,债券类基金场内交投保持较高活跃度。 ETF发行市场方面,下周有4只ETF上市 天弘恒生科技ETF(520920)该基金紧密跟踪恒生科技指数,该指数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经过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之比例及收入增长等三项指标筛选后,选出市值最高的 30只个股作为指数成分,指数可代表港股科技企业龙头的整体表现,便捷布局港股科技与互联网板块。 随着阿里2025云栖大会点燃看涨狂潮,恒生科技有望再度向上突破。展望后市,美联储降息重启,南向资金有望持续流入,在内外资共振以及AI叙事不断强化的共同催化下,恒生科技估值重构可期。 易方达上证380ETF(530380)该基金紧密跟踪上证380指数,作为沪市中盘风格的代表性指数之一,由沪市规模中等、流动性较好的380只证券组成,最能反映沪市中等规模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上证380指数自推出以来,多次调整行业权重和选股参数,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修订中提高了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行业的入选权重,降低了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占比,更好地契合了产业升级的方向。该指数深度契合经济转型升级方向,汇聚了具有高营收增长率和稳健盈利能力的优质企业,是挖掘沪市中盘成长型蓝筹潜力的重要工具。 华宝中证全指农牧渔ETF(159275)该基金紧密踪中证全指农牧渔指数,该指数目前有65只成分股,涵盖畜牧、饲料、农产品、动保、种业等核心环节。它为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分享行业红利的优质工具。 农业的“反内卷”绝非昙花一现,而是政策赋能、技术裂变、产业升级共同作用的长期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农业板块的价值重估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该基金既全面覆盖生猪、饲料、动保、种子等反内卷核心领域,又凭借指数的全产业链布局、历史收益验证与估值优势,是投资者配置农业现代化进程成果的高效配置工具。 华安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279)该基金紧密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精准布局创业板人工智能主业公司。光模块CPO权重占比超50%,同时覆盖国产软件+AI应用企业,具备较高弹性。标的指数逾七成仓位布局算力,超两成仓位布局AI应用,高效捕捉AI主题行情,并且重点布局光模块龙头“易中天”,光模块含量超51%。 算力投资方兴未艾。继阿里宣布继续推进3800亿规模的AI基础设施建设后,在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 京东表示将在未来三年持续投入,带动形成万亿规模的人工智能生态。阿里、京东等科技巨头在AI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算力板块关注度再次提升。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09-28 15:40
债市早报:央行: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资金面向暖,债市整体偏强
go
lg
...
展:公司公告,全年股东应占亏损163亿
港元
,同比收窄逾17%,持续经营业务亏损扩大38%。 (三)可转债 1. 权益及转债指数 【权益市场三大股指集体收跌】 9月26日,A股震荡走低,科技股全线回调,算力产业链领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收跌0.65%、1.76%、2.60%,全天成交额2.17万亿元。当日,申万一级行业多数下跌,上涨行业中,石油石化涨超1%,环保、公用事业、农林牧渔、房地产等行业小幅收涨,涨幅不足0.5%;下跌行业中,计算机跌逾3%,电子、传媒、通信、机械设备跌逾2%。 【转债市场主要指数集体跟跌】 9月26日,转债市场跟随权益市场有所下行,当日中证转债、上证转债、深证转债分别收跌0.20%、0.22%、0.20%。当日,转债市场成交额761.7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量72.62亿元。转债市场个券多数下跌,433支转债中,125支收涨,285支下跌,23支持平。当日上涨个券中,嘉泽转债涨超17%,万凯转债涨超7%;下跌个券中,博瑞转债跌逾9%,领益转债跌逾7%。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2. 转债跟踪 9月26日,茂莱光学发行转债获交易所审核通过。 9月26日,立高转债、健帆转债公告即将触发转股价格下修条款。 9月26日,福立转债公告不提前赎回,且未来3个月内(2025年9月26日至2025年12月25日)若再度触发提前赎回条款,亦不选择提前赎回;长集转债、纽泰转债、严牌转债、洛凯转债公告即将触发提前赎回条款。 (四)海外债市 1. 美债市场 9月26日,各期限美债收益率走势分化。其中,2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1bp至3.63%,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行2bp至4.20%。 数据来源:iFinD,东方金诚 9月26日,2/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利差扩大3bp至57bp;5/30年期美债收益率利差扩大1bp至101bp。 9月26日,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损益平衡通胀率保持在2.38%不变。 2. 欧债市场 9月26日,主要欧洲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其中,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bp至2.74%,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4bp、3bp、3bp和1bp。 数据来源:英为财经,东方金诚 3.中资美元债每日价格变动(截至9月26日收盘) 数据来源:Bloomberg,东方金诚整理
lg
...
金融界
09-28 11:11
Cloudflare推出企业稳定币NET Dollar,重塑支付与供应链生态
go
lg
...
定币条例》要求发行人持有至少2500万
港元
实缴资本,接受金管局监管和审计。合规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赢得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信任的前提。 企业稳定币的意义超越支付工具本身,它深度耦合系统和业务流程,使设备和程序具备经济能力,推动微支付、AI 代理支付及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未来,银行和支付公司可能转向储备金托管、合规审计等角色,而企业稳定币生态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 编辑总结 Cloudflare 推出的 NET Dollar 标志着企业稳定币进入实际业务场景的新阶段。通过优化支付流程、降低成本、实现智能合约自动化及构建闭环网络,企业可显著提升供应链与商业效率。行业应用涵盖电商、制造业、内容平台及云服务,未来可能形成企业间互通的 B2B 支付网络。合规和透明度将决定其可持续发展,企业稳定币或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常见问题解答 问:Cloudflare 为什么要发行自己的稳定币? 答:NET Dollar 旨在解决 Cloudflare 内部支付和业务闭环问题,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并掌握支付主动权。 问:企业稳定币与 USDT、USDC 有何不同? 答:企业稳定币主要服务自身商业生态,解决内部支付问题;USDT、USDC 则面向广泛加密市场,追求流通普及。 问:NET Dollar 如何提升供应链支付效率? 答:通过智能合约自动结算货款、降低结算成本、压缩支付时间,并使企业掌控支付权,减少中介环节和信任成本。 问:企业稳定币的行业应用有哪些? 答:应用覆盖电商平台、制造业、内容创作平台、云服务和机器经济,可实现保证金、佣金、微支付、跨境付款及智能合约结算。 问:企业稳定币如何与监管要求兼容? 答:需要透明储备金管理、第三方审计、向监管机构披露信息,确保合规合法,赢得合作伙伴和客户信任。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9-28 00:10
港股三大指数下挫 科网股与苹果概念股领跌 摩通大和高盛释重磅研报
go
lg
...
层面,港股通南向资金净流入105.4亿
港元
,显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仍存在一定支撑。 机构观点与投行最新研报 摩根大通指出,阿里巴巴的AI战略升级值得关注,阿里云CEO吴泳铭称资本支出大幅提升,并与英伟达展开合作。摩通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165
港元
。 大和则聚焦教育板块,认为新东方业务趋稳,并预计股东回报有望超出承诺,将目标价上调至49
港元
。 高盛对小米最新发布会持正面态度,认为新品和服务战略有望扩大市场份额,将目标价提升至66
港元
,并重申“买入”评级。 编辑总结 整体来看,港股今日的下跌主要受科技股与医药股拖累,而部分个股因事件性利好逆势上涨。机构普遍对中长期前景保持乐观,尤其是阿里巴巴、小米、新东方等核心企业的战略调整与增长潜力,或将在市场低迷阶段形成支撑。短期市场波动难免,但长期趋势仍取决于政策环境、企业基本面与全球资金流动。 常见问题解答 问1:港股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由于科技股与医药股出现普遍下挫,叠加美方政策压力与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导致市场整体承压。 问2:为何苹果概念股受到重挫? 答:苹果供应链在全球需求不振背景下承压,同时市场担忧美国政策或影响相关零部件出口,使苹果概念股集体下跌。 问3:特朗普宣布对医药产品征收100%关税,会如何影响港股? 答:该政策或加大医药企业的出口成本与不确定性,短期将冲击相关公司估值,导致医药股普遍下挫。 问4:机构对阿里巴巴、新东方和小米的态度为何? 答:摩通对阿里巴巴保持增持评级,关注其AI战略;大和看好新东方的股东回报前景;高盛则因新品发布看好小米增长潜力。 问5:南向资金净流入意味着什么? 答:南向资金流入105.4亿
港元
,说明尽管市场整体下跌,内地资金依然对港股存在信心,可能对部分优质标的形成支撑。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9-27 00:10
摩根大通增持阿里巴巴股份至12.29% 平均成本159.26
港元
go
lg
...
显示,其平均增持股价为159.2641
港元
,表明机构对阿里巴巴的长期发展前景保持强烈信心。 增持背后的市场与战略意义 此次增持不仅显示摩根大通对阿里巴巴核心业务及阿里云AI战略的认可,也可能是其对未来资本增值及股东回报的积极布局。市场分析认为: 摩根大通可能通过增持获取更多投票权,参与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 增持行为可视为机构对阿里巴巴在生成式AI及云计算业务的增长潜力认可。 短期内股价可能受到利好消息支撑,但仍需关注市场整体波动。 编辑总结 摩根大通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2.29%,显示机构对阿里巴巴的长期价值及业务增长前景充满信心。此举可能对市场情绪及投资者信心产生积极影响,短期股价有望获得支撑,但仍需关注整体宏观与行业环境变化。阿里巴巴在生成式AI、云计算及数字化运营方面的战略优势,或将成为机构持续增持的核心逻辑。 常见问题解答 问1:摩根大通为何大幅增持阿里巴巴股份? 答:主要原因包括看好阿里巴巴核心业务增长、阿里云生成式AI战略潜力,以及希望在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中获取更多话语权。 问2:增持比例从6.81%升至12.29%意味着什么? 答:表明摩根大通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的重要股东,持股比例接近机构控股边界,显示其长期投资信心。 问3:平均增持价格159.2641
港元
有何意义? 答:平均成本反映机构在当前市场价格下的实际投资水平,可作为未来股价盈利或估值参考。 问4:此次增持会对股价产生什么影响? 答:短期可能提振市场情绪,支撑股价,但股价仍受整体市场、行业政策和阿里巴巴业务表现影响。 问5:投资者如何解读机构增持行为? 答:机构增持通常被视为对公司价值和未来增长的认可,投资者可将其作为参考信号,但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市场环境判断。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9-27 00:10
南向资金净买入105.41亿元,小米、腾讯获资金青睐,小鹏和小米部分流出
go
lg
...
现明显分化: 股票 资金流向(净买入/
港元
) 资金方向 小米集团-W 22.74亿 净买入 腾讯控股 10.44亿 净买入 小鹏汽车-W 2.24亿 净卖出 其中,小米集团-W和腾讯控股受到境外资金青睐,显示投资者对核心科技股的长期价值认可;而小鹏汽车-W出现净卖出,则可能受到短期估值压力和行业波动影响。 港股通(深)主要股票资金流向 在港股通(深)方面,资金流向同样呈现分化: 股票 资金流向(净买入/
港元
) 资金方向 阿里巴巴-W 20.35亿 净买入 地平线机器人-W 4.31亿 净买入 小米集团-W 16.69亿 净卖出 阿里巴巴-W的持续净买入显示境外投资者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长期信心,而小米集团-W在不同通道的资金流出情况反映出市场在跨市场套利和仓位调整上的策略差异。 主要个股资金流入与流出对比 股票 港股通(沪)净买入/卖出(亿
港元
) 港股通(深)净买入/卖出(亿
港元
) 综合资金流向 小米集团-W +22.74 -16.69 净流入约6.05亿 腾讯控股 +10.44 — 净流入10.44亿 小鹏汽车-W -2.24 — 净流出2.24亿 阿里巴巴-W — +20.35 净流入20.35亿 地平线机器人-W — +4.31 净流入4.31亿 市场启示与投资策略 今日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显示境外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信心仍然较强。重点科技股如小米集团、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W获得资金关注,表明投资者重视长期价值和成长潜力。对于短期投资者而言,应关注资金流向变化带来的价格波动,同时注意个股在不同通道的资金差异,合理分散风险。 编辑总结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额达到105.41亿元,体现境外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的信心。小米集团、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W成为资金重点关注对象,而小鹏汽车-W和小米集团在不同通道出现部分资金流出,提示市场短期存在调整压力。整体来看,港股科技股仍具长期投资价值,但短期波动风险不可忽视。 常见问题解答 问: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105.41亿元意味着什么? 答:这表明境外投资者对港股整体市场仍然持积极态度,尤其是科技和创新型企业,显示长期布局意愿强烈。 问:为什么小米集团-W在沪通和深通资金流向不同? 答:可能因为跨市场套利和投资者仓位调整策略不同,导致同一股票在不同通道的资金出现流入和流出的差异。 问:哪些个股受到最大资金关注? 答:阿里巴巴-W、腾讯控股和小米集团-W获得较大净买入,显示境外投资者对大型科技企业的长期信心。 问:小鹏汽车-W出现净卖出说明了什么? 答:显示投资者对该股票短期价格波动和行业不确定性保持谨慎态度,进行部分获利了结。 问:投资者应如何应对资金流向变化? 答:投资者可结合个股资金流向和长期基本面,合理分散投资,关注重点科技股的潜在价值,同时控制短期风险。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9-27 00:10
汇丰控股在港交所及伦交所回购约433万股,累计投资约1.88亿
港元
go
lg
...
计回购约433万股,总投入约1.88亿
港元
(约合2912万英镑)。公司通过跨市场回购行为,显示其对当前股价价值认可,同时希望增强投资者信心和股东回报。 港交所回购细节分析 在港交所方面,汇丰控股于9月25日回购了149万股,总耗资约1.59亿
港元
,回购价区间为106.4至107.6
港元
/股。该回购量占港股总股本比例虽有限,但在短期内可能对股价提供一定支撑,增强市场对公司股东回报政策的信心。 伦交所回购细节分析 同期,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汇丰控股回购约284万股,每股价格区间为10.194至10.288英镑,总耗资约2912万英镑。跨市场回购显示公司在港股及伦交所同时进行资本回流安排,体现其对全球投资者信心的维护。 回购对财务与股价的影响 回购股票通常会产生以下财务和市场影响: 回购市场 回购股数 总金额 价格区间 可能影响 港交所 149万股 1.59亿
港元
106.4–107.6
港元
短期股价支撑,增强投资者信心 伦交所 284万股 2912万英镑 10.194–10.288英镑 全球投资者信心维护,股本回流 总体来看,回购行为有助于减少流通股数量,提高每股收益(EPS),在市场情绪平稳的情况下,可能对股价形成支撑。 投资者启示与风险提示 汇丰控股的双市场回购显示管理层对公司估值的认可,对长期投资者具有正面信号。投资者可关注以下因素:**回购规模与股本占比**、**市场反应**以及**公司财务状况**。同时需注意,回购不能消除市场整体波动风险,短期股价仍可能受宏观经济、利率变化及银行业监管政策影响。 编辑总结 汇丰控股在港交所及伦交所回购约433万股,总投入约1.88亿
港元
,显示公司对股价价值认可并强化股东回报策略。此次回购在短期内可能对股价提供支撑,同时向市场传递稳健管理信号。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宏观及行业风险,合理评估投资时机和仓位。 常见问题解答 问:汇丰控股此次回购规模有多大? 答:公司在港交所回购149万股,伦交所回购284万股,总计约433万股,总投入约1.88亿
港元
(含2912万英镑)。 问:股票回购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答:回购可减少流通股数量,提高每股收益(EPS),在市场情绪平稳时可能对股价形成支撑,同时向市场传递公司估值认可信号。 问:为什么汇丰要同时在港交所和伦交所回购? 答:双市场回购可以覆盖全球投资者,维护不同市场投资者信心,同时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和股本回流安排。 问:此次回购对长期投资者有什么意义? 答:回购显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长期价值认可,对股东回报策略有积极信号,长期投资者可视为正面参考。 问:投资者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答:回购不能消除市场整体波动风险,股价仍可能受宏观经济、利率变动及银行业监管政策影响,投资者应合理控制仓位和分散风险。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9-27 00:10
资金动向 | 北水爆买港股超105亿
港元
,阿里巴巴、地平线机器人获加仓
go
lg
...
日,南下资金今日净买入港股105.4亿
港元
。 其中,净买入阿里巴巴-W 24.12亿、地平线机器人-W 8.63亿、腾讯控股7.92亿、小米集团-W 6.05亿、晶泰控股1.9亿、山高控股1.3亿、理想汽车-W 1.14亿;净卖出小鹏汽车-W 2.91亿、华虹半导体2.12亿、中芯国际1.45亿。 据统计,南下资金已连续26日净买入阿里巴巴,共计717.9789亿
港元
;连续3日净买入腾讯,共计45.5499亿
港元
。 北水关注个股 阿里巴巴:阿里在港交所公告,在2025年9月25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必要多数股东就以下议案投赞成票:授予董事会在发行期内发行、配发及以其他方式处理不超过截至本普通决议通过当日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数量10%的公司新增普通股之一般授权,根据本授权发行及配发的任何普通股折价不得超过基准价的10%。授予董事会在购回期内购回不超过截至本普通决议通过当日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数量10%的公司普通股之一般授权。 腾讯控股:据“腾讯混元”公众号消息,混元3D生成模型家族迎新——混元3D-Omni、混元3D-Part发布并开源。这是腾讯混元在可控3D生成上的新突破,让AI 3D建模更具实用性,加速3D生成模型在游戏、打印和AR/VR 等实际生产流程中的落地应用。 小米集团: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25日晚进行了第六次年度演讲,小米发布了小米17系列、小米平板8系列以及电视、冰箱、音箱等家电新品,并推出小米汽车定制服务。价格方面,小米17起售价4499元,17Pro起售价4999元,小米17ProMax起售价5999元。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小米17系列中Pro及ProMax型号配备全新后置屏幕,这是一项创新设计。结合优良的产品质量及吸引人的价格,摩根士丹利认为小米17系列的销售表现很可能超预期,此类新产品可能加速小米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增长,维持小米集团“增持”评级,目标价62
港元
。 理想汽车:理想纯电i6正式发布,全系仅一个配置,价格24.98万元。新车配备前排双躺椅、21.4英寸3K大屏、标配5C超充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CLTC续航720km。长江证券则称,展望未来强势新车周期开启将打开公司销量空间。 小鹏汽车:小鹏汽车宣布正式进入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五国市场。公司已与Hedin集团达成官方合作,计划在瑞士陆续推出2025款小鹏G6与2025款小鹏G9,并于2026年上半年上市小鹏P7+。同期,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5年10月正式进入奥地利市场。此外,小鹏汽车还将同步进军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三国,三国业务将由AutoWallis集团与Salvador Caetano集团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负责运营。
lg
...
格隆汇
09-26 19:41
长风药业开启招股:吸入制剂赛道龙头企业
go
lg
...
重新分配),发售价为每股H股14.75
港元
,并预计于2025年10月8日正在联交所开始买卖。上市前,长风药业获得了众多机构投资,包括先进制造基金、元禾基金、上海思宏达、双鹭药业、招银基金、联一投资、高特佳投资集团、中金启辰基金、美闽投资、金浦健康基金一期等,不过此次上市,公司并未引入基石投资者。 一、公司概况:深耕吸入制剂领域,打造全球化产品矩阵 长风药业自成立以来,便聚焦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为核心赛道,凭借多年技术积累构建了覆盖广泛患者、医学专科及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公司核心能力贯穿临床开发、生产、监管事务及商业化全链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已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得六项产品批准,其中首款获批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作为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之一,自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中国集中采购(VBP)计划,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公司以符合中国、欧洲及美国主要市场法规的设施为基础,结合团队在美国制药业的专业知识,通过直接或技术服务合作模式开拓全球市场。2024年5月,公司GW006(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阿福特罗雾化溶液)成功获得FDA批准上市,实现了美国市场的重要突破;同时,其市场推广体系已让CF017覆盖中国超过10000家医疗机构,CF018(中国首获批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在纳入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也已渗透到多省份的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二、业务模式:以吸入制剂为核心,构建多元化收入结构 长风药业的主营业务围绕吸入制剂展开,形成了“研发-生产-商业化”一体化的业务闭环。在研发端,公司重点推进20多款候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开发,覆盖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及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不仅深耕呼吸系统疾病领域,还积极探索脂质体、siRNA等创新吸入制剂剂型,将治疗领域拓展至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抗感染等新领域,同时开发支气管内活瓣(EBV)等新疗法,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动脉高压(PAH)等严重疾病打造潜在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新药。 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业绩高度依赖核心产品CF017的销售,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CF017分别贡献总收益的96.2%、98.4%、94.5%及91.6%,是驱动收入增长的关键力量。随着产品矩阵的丰富,CF018等其他产品收入占比逐步提升,2024年CF018收入占比已达3.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7.6%。此外,公司还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补充收入,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别承接9个、9个、12个及4个技术服务项目,主要为其他吸入制剂公司提供研发及生产服务,在规避直接竞争的同时,持续追踪行业技术动态,为未来产品规划积累信息。 三、财务分析:业绩稳步增长,盈利水平持续优化 从收入与盈利表现来看,公司受益于CF017的成功商业化,业绩实现显著增长。2022年至2024年,总收益从人民币3.49亿元大幅增至人民币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1.9%;2025年一季度,虽受集中采购计划调整影响,总收益为人民币1.36亿元,较2024年同期略有下降,但整体仍保持稳健规模。盈利方面,公司于2022年录得净亏损人民币4940万元,主要因CF017刚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销售推广及研发投入较高;随着规模效应显现,2023年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172.6万元,2024年净利润人民币2108.8万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进一步增至人民币1281.5万元,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5.7%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9.4%,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根据2025年集中采购计划整合第三方推广商职能至经销商,精简销售及营销实践,使得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4年一季度的人民币5650.1万元大幅减少33.3%至2025年一季度的人民币3768.4万元。 毛利率与净利率水平方面,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76.6%、82.2%、80.9%及79.4%,这主要得益于CF017的高毛利率(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78.7%、84.1%、85.5%及83.6%),反映出吸入制剂赛道的高壁垒特性及公司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净利率则随着规模效应及费用优化逐步改善,2023年扭亏为盈后,2024年净利率3.5%,2025年一季度提升至9.4%,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经调整净利率表现更为亮眼,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8.7%、8.5%及14.8%,凸显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潜力。 四、竞争优势: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能力双重驱动 长风药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首先体现在深厚的技术积累上,公司构建了覆盖吸入制剂开发核心环节的五大关键技术能力。在粒子工程领域,公司可精准控制药物粒子的粒径、形状、密度及表面特性,为肺部输送效率奠定基础;装置设计方面,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气溶胶生成等技术优化粒子分布与剂量校准,产品在便携性、可负担性及易用性上树立新标准;产品性能评估技术填补了实验室检测与临床表现的差距,临床开发团队具备设计大规模临床试验、控制变量及符合监管标准的专业能力,工艺工程则实现了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级生产的稳定转化,即使批量从克级增至吨级,仍能保障产品质量稳定。 在商业化与生产能力上,公司同样具备显著优势。生产端,其位于苏州的生产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163平方米,截至2025年3月31日使用率达61.4%,可支持年产2400万支雾化混悬液、5000万支雾化溶液等多剂型产品,且正通过两期建设项目扩充产能,一期聚焦吸入喷雾剂(SMI)和鼻喷雾剂,二期将生产定量吸入气雾剂(MDI)和脂質体产品。商业化端,公司依托87家经销商组成的网络覆盖中国31个以上省份,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经销商渠道贡献产品销售收益的98.8%、99.5%、99.3%及99.2%,同时通过调整销售模式,从推广商密集型转向经销商主导模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市场渗透效率。 五、行业前景:吸入制剂赛道空间广阔,国产替代趋势显著 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估值达999亿美元(约人民币7292亿元),预计2033年将增至1572亿美元(约人民币11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2%;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市场,2024年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达人民币831亿元,预计2033年将达人民币1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6%。其中,吸入制剂作为治疗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手段,凭借直接靶向给药、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细分赛道的核心增长点,2024年全球吸入制剂市场规模310亿美元(约人民币2263亿元),预计2033年将达616亿美元(约人民币44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9%,中国市场增速更为突出,2024年规模人民币263亿元,预计2033年达人民币4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1%,主要得益于市场认知提升及应用领域拓展。 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吸入制剂市场长期由跨国药企主导,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要份额,但国产替代趋势正逐步加强。以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为例,2024年按销量计,长风药业CF017已占据约15.7%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企业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合规性、成本控制上的能力提升,以及集中采购、医保目录等政策对国产药品的支持,国产吸入制剂企业有望进一步抢占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同时,吸入制剂的技术复杂性形成了较高行业壁垒,新进入者需突破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临床开发等多环节挑战,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持续巩固。 六、估值分析:上市估值偏高,随业绩兑现逐步消化 从上市时的估值来看,以每股发售价14.75
港元
计算,长风药业全部股份的市值为60.77亿
港元
(约合人民币55.71亿元)。结合公司最新12个月的调整后净利润人民币6265.7万元,对应市盈率(PE)约88.9倍,看似较高的估值背后,反映了市场对其核心产品CF017的持续增长预期、丰富的在研管线潜力及吸入制剂赛道的高壁垒特性。 在二级市场,公司的可比上市公司包括国内专注于呼吸领域的药企如健康元,及全球吸入制剂龙头企业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它们的PE估值分别为16.2倍、17.1倍及27.5倍,相比较而言,长风药业的估值相对偏高,但考虑到其作为成长型企业的业绩增速(2022-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31.9%)、在研管线的丰富度(20多款候选产品)及国产替代的红利,估值具备一定合理性。长期来看,若公司后续能推动更多产品获批上市、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成本优化维持较高盈利水平,估值有望随着业绩兑现逐步消化,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 $长风药业(02652)$
lg
...
老虎证券
09-26 18:01
威高股份:年内耗资逾1.2亿
港元
回购
go
lg
...
84.2万股股份,合计耗资逾1.24亿
港元
。 2025年上半年,威高股份业绩再次承压,实现收入66.44亿元,同比增长约0.1%;实现归母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约9.0%。 公司主要业务中,医疗器械产品上半年收入同比微涨0.1%;骨科产品、介入产品、药品包装产品收入均同比下滑;血液管理产品收入上涨8.1%。 截至9月25日,威高股份年内股价上涨约25.39%。相较2020年股价高点,公司股价累计下跌超过70%。目前,威高股份市盈率(TTM)约12倍,股息率超过4%。 年内耗资逾1.2亿
港元
回购 2025年2月,威高股份公告根据回购授权于市场上回购股份。公告显示,公司在董事会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将随后注销、持作库存股份、出售或转让所回购的股份(如有)。 截至9月25日,公司年内累计回购2184.2万股,合计耗资逾1.24亿
港元
。目前,这些回购股份均作为库存股。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 公开资料显示,威高股份是山东威高集团旗下的控股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2004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威高已成长为中国医疗器械、耗材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 目前,威高股份主要业务包括医疗器械产品、骨科产品、介入产品、药品包装产品、血液管理产品五大类。 受集采降价等因素影响,威高股份2023年业绩承压,当年实现收入约132.29亿元,同比下降3.8%;实现归母净利润20.02亿元,同比下降27.6%。 2024年,威高股份营收小幅下降,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业绩出现企稳。 2025年上半年,威高股份盈利再次下降,实现归母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约9.0%;不计特殊项目的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约9.67亿元,较去年同期可比数下跌约12.7%。 威高股份的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50.9%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49.7%。公司表示,集团积极应对国家和区域带量采购,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有所降低。 主要业务收入表现 从具体业务表现来看,公司营收占比最大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半年收入同比微涨0.1%;骨科产品、介入产品、药品包装产品收入均同比下滑;血液管理产品收入上涨8.1%。 2025年上半年,威高股份来自海外的收入约为16.24亿元,同比增长4%。公司上半年来自海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4.4%。 威高股份在财报中表示,面对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深入推进,部分未进行集采产品逐步参与带量采购,对相关业务线的收入增速造成阶段性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集团通过多项措施推进供应链管理改进工作,成功实现降本,同时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推动相关产品销量较快增长。 (文章序列号:1971393099141877760/CJT)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知识产权声明:面包财经作品知识产权为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lg
...
面包财经
09-26 17:56
上一页
1
•••
36
37
38
39
40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5000美元倒计时?“贬值交易”重燃或引爆黄金下一轮涨势
lg
...
泡沫破裂倒计时?“新兴市场教父”:股市或暴跌40%,聪明钱正转向这里!
lg
...
损失惨重!特朗普20亿美元比特币押注“爆雷”,从“信徒”到“受害者”只用了半年
lg
...
【黄金周评】4000美元关口“激战正酣”!“三美”联动成关键变量,金价或迎突破时刻
lg
...
8000亿美元蒸发!华尔街遭遇”黑暗一周“ “数据密集轰炸期”前市场”摸黑“前行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