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中航证券:给予金力永磁买入评级
go
lg
...
续增量基础,未来公司多基地扩产将助力突
破产
能瓶颈,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向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业务拓展有望优化业务结构,强化中长期成长能力。轻稀土价格上行有望帮助公司增厚利润,叠加国际贸易摩擦下稀土行业整体战略地位抬升,戴维斯双击时刻已至。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5.7/92.3/118.7亿元,同比增长11.9%/21.9%/28.6%,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5/9.69/13.5亿元,同比增长142.4%/37.3%/39.5%,对应PE77X/56X/4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贸易摩擦风险、稀土价格大幅波动、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等。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邱祖学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36.96%,其预测2025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7.21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75.43。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8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3家,增持评级5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5.3。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lg
...
证券之星
10-27 08:13
Coinbase收购Echo背后:Cobie从200美元入圈到名利双收的13年
go
lg
...
2014 年 2 月 Mt. Gox
破产
,整个加密市场崩溃。 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Maxcoin 收盘价 0.00666 美元,跌幅 99.8%。代码停止更新,连 Keiser 本人都不再提这个币。 而 Cobie 继续在英国那家科创公司工作到 2015 年 4 月。作为开发者,他自己在推特上说,从来没有持有过 Maxcoin。 此时比特币已经从 1000 美元跌到 200 美元,大多数 2013 年进场的人可能永远离开了加密圈,但 Cobie 换了个方式选择留下。 在 Web2 做增长,在推特当 KOL (2015-2020) 2015 年 4 月,Cobie 离开 CYOA 技术负责人的职位,加入了一家叫 Enki 的编程教育初创公司,职位是增长负责人。 此时的加密市场一片死寂。比特币在 200-400 美元之间横盘,大部分山寨币归零或接近归零。Maxcoin 已经被彻底遗忘。 Cobie 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前几年的发币当作一场年轻时的冒险,然后回归正常生活。事实上,表面看来他确实这么做了。 2017 年 8 月,他跳槽到了 Monzo,当时英国最炙手可热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这家数字银行当时主推纯移动端的银行体验,试图颠覆传统银行业。 那年夏天,比特币刚刚突破 2000 美元,ICO 热潮正在酝酿;到 2017 年 12 月,比特币会涨到近 20000 美元,整个加密世界陷入疯狂。 但 Cobie 此时还在 Monzo 的办公室里。 办公室外,从 2017 年到 2020 年,加密市场经历了完整的牛熊周期。2017 年底的疯狂,2018 年的崩溃,2019 年的横盘,2020 年 3 月的 COVID 暴跌。 这三年里,公开报道显示他“在 Monzo 工作期间赚够了钱,可以全职投入加密货币”。 同时,他在推特上的发言从来没停过,评论比特币价格、嘲讽 ICO 项目、分析 DeFi 协议... 他成了 Crypto Twitter 的固定成员,是社区里那种永远在线、永远有观点的声音。 到 2020 年 3 月,在一次访谈中,他透露了自己的资产配置:只有 5%在加密货币,95%在现金和其他传统资产。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惊讶,作为加密圈知名的 KOL,他几乎没有持有加密货币。 这或许恰恰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在 Monzo 待三年。他不需要靠炒币谋生,有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 2020 年夏天,一切都变了。DeFi 爆发了。Compound 发行 COMP 代币,开启流动性挖矿。Uniswap 空投 UNI,让早期用户一夜暴富。突然之间,那些坚持到现在的人发现,新的机会来了。 2020 年 9 月,Cobie 离开了 Monzo。他在传统科技公司潜伏了 5 年多。 不过这次,他不再只是个新兵程序员了,产品和增长职位上的工作既有收入也有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金融行业的知识。 那个曾经归零的 Maxcoin 开发者,即将成为 DeFi 时代最成功的早期投资人之一。 押对 Lido,做播客 (2020-2022) 2020 年 10 月,Cobie 全职回归加密圈一个月后,做了一笔改变命运的投资。 当时有两个俄罗斯程序员正在开发一个叫 Lido 的项目,解决方案是流动性质押:用户质押任意数量的 ETH,获得 stETH 作为凭证,这个凭证可以自由交易。 大多数人可能没看懂这有什么用。但 Cobie 显然看懂了。他不仅投资,还帮项目找审计、写推文、向其他投资人介绍。他成了 Lido 最早也是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 到 2021 年底,Lido 成为以太坊上最大的质押服务商。到 2024 年,Lido 管理的资产超过 300 亿美元,LDO 代币市值超过 20 亿美元。 Cobie 的这笔早期投资回报率超过 1000 倍。据海外多家媒体报道,仅这一笔投资就让他赚了“数百万美元”。 但真正让 Cobie 从一个 Twitter KOL 变成行业影响力人物的,是一档播客。 2021 年 4 月,Cobie 和另一个加密圈 KOL Ledger 共同创办了 UpOnly 播客。 这个时机也很巧妙。当时正值牛市高潮,所有人都想了解加密货币,但大多数播客要么太技术、要么太浅薄。UpOnly 找到了个平衡点: 用轻松的方式聊深度话题。 Vitalik、Michael Saylor、Do Kwon、SBF 和 CZ 等行业大佬,都上过他的播客节目。这些人都愿意和两个播客主持人聊上一两个小时。 Cobie 和 Ledger 在节目里不怎么装着和揣着,他们会问愚蠢的问题,会开玩笑,会承认自己不懂。这让那些习惯了严肃采访的大佬们放松下来,说出了很多在其他场合不会说的话。 同时,播客的商业模式也很有意思。他们发行了 NFT(UpOnly NFT),相当于会员卡,持有者可以参与录制、提问、获得独家内容。 这些 NFT 后来在二级市场价格超过 10 ETH。前几天,Coinbase 收购这个 NFT 系列花了 2500 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UpOnly 最有讽刺意味的赞助商其实是 FTX。SBF 的交易所赞助了 UpOnly 很长时间,直到 2022 年 11 月突然崩盘。 崩盘那天,Cobie 正在直播,实时追踪着 4 亿美元的可疑资金流动。他一边看链上数据,一边解释发生了什么。这期直播后来成了 FTX 崩盘的重要记录。 而另一个讽刺的事件,则是 Cobie 成为了 Coinbase 内幕交易的吹哨人。 22 年 12 月,Cobie 发布推文,显示一个钱包地址在 Coinbase 上币前大量买入相关代币。这不是巧合一两次,而是持续的模式。 几小时内,这条推文被转发上万次。媒体开始报道。监管机构介入调查。 最终,美国司法部起诉了 Coinbase 前产品经理 Ishan Wahi,这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起加密货币内幕交易案。 Coinbase 不得不公开回应,改进上币流程。整个行业开始讨论透明度问题。而 Cobie,这个曾经归零名人币的开发者,现在成了行业的监督者。 到 2022 年底,他的影响力达到顶峰。现在 Twitter 粉丝超过 80 万,是英文加密圈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UpOnly 也是最受欢迎的加密播客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人设: 既是拥有早期玩家、技术背景、投资成功背景的圈内人,又嘲讽炒作、揭露黑幕,保持着一些距离感。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依然是个愤世嫉俗者(Cobain),只是现在有钱了。” 但 Cobie 自己或许也知道,KOL 的生命周期很短,播客可能过气。他需要建立一些更持久的东西。 Echo,可能是最后一次创业 (2023-2025) 2023 年初,加密市场还在熊市底部。FTX 的
破产
余波未平,Cobie 在 Twitter 上发了条意味深长的推文: “最好的建设时机是所有人都觉得没希望的时候。” 几个月后,Echo 悄然上线。 和早年开发名人币 Maxcoin 的高调不同,Echo 没有发布会,没有白皮书,甚至没有正式的公告。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网站,功能更简单:帮助项目方向早期投资者募资。 具体来说,Echo 做两件事。 第一,让加密项目通过私募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出售代币。第二,通过一个叫 Sonar 的工具,让普通用户也能参与某些公开发售。整个过程都在链上进行,非托管,透明。 最初,它几乎不像个产品。界面和功能单一,就是一个帮项目方和投资者签署 SAFT(代币购买协议)的工具。但第一个项目很快就来了:Ethena。 为什么 Ethena 会选择一个刚上线的无名平台?答案很简单,还是因为 Cobie。 Ethena 的创始人 Guy Young 是 UpOnly 播客的常客,和 Cobie 私交不错。更重要的是,Cobie 不只是提供平台,他自己也投了 Ethena,还在 Twitter 上公开支持。对一个新项目来说,Cobie 的背书价值千金。 Ethena 通过 Echo 完成了种子轮融资。几个月后,当 Ethena 成为 2024 年最火的 DeFi 协议之一时,Echo 的可信度瞬间建立了。 随后,MegaETH、Initia、Plasma 等大项目纷纷在 Echo 上发起融资;到 2024 年中,Echo 的运作模式已经成熟。一个典型的流程是这样的: 项目方找到 Echo,Echo 团队做基础的尽职调查,项目方设定融资条款,通过 Echo 的智能合约发行代币。 投资者(机构或个人)通过平台投资,资金和代币都在链上透明流转。 关键是,Echo 本身不托管资金,不做投资建议,只是提供工具和连接。 Cobie 的角色远不止是这个融资平台的创始人。他其实是 Echo 最大的 BD (商务拓展)。每次他在播客上采访创始人,都可能变成 Echo 的潜在客户。每次他在 Twitter 上评论某个项目,都在无形中为 Echo 做广告。 他甚至不需要主动推销。当你是加密圈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时,人们自然会找上门。到 2025 年 10 月被收购时,Echo 已经处理了超过 2 亿美元的交易,涉及约 300 笔投资。 在某种意义上,Coinbase 收购的不只是 Echo 这个平台,更是 Cobie 构建的整个生态系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Coinbase 愿意出 3.75 亿美元,他们买的是进入这个网络的钥匙。 交易结构显示这不是全现金收购,包含 Coinbase 股票,意味着 Cobie 现在也是 Coinbase 的股东。Echo 团队将加入 Coinbase,但品牌暂时保持独立运营。Sonar 工具将整合进 Coinbase 的产品体系。 从 Coinbase 的角度看,这笔收购的逻辑很清晰。 2025 年 7 月,他们刚收购了代币管理平台 LiquiFi。现在又收购了 Echo。LiquiFi 管理代币发行后的事务,Echo 处理融资环节,加上 Coinbase 本身的交易所业务,形成了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完整链条。 收购消息公布后,社区的反应很有趣。 有人说 Cobie 卖早了,Echo 本可以成为独立的独角兽。有人说这证明了 KOL 创业的可行性。还有人翻出 2014 年的旧帖子,对比 Maxcoin 归零和 Echo 退出,感慨“十年磨一剑”,你在牌桌上就永远有机会。 而 Cobie 自己似乎也没有停下来休息。他立即宣布加入 Paradigm 担任顾问,“专注于流动市场、交易和 DeFi 趋势”。 最后的 OG 在加密世界,13 年是一个漫长到不可思议的时间。 大多数 2012 年的早期参与者要么已经退休,要么在某个周期归零后消失。交易所换了几代,公链换了几代,连去中心化的定义都变了几次。 但 Cobie 还在这里。 他见证了每一个周期,参与了每一次泡沫,也在每一次崩盘中幸存。 他不是赚钱最多的,肯定也不是最有名的,甚至不是币圈最成功的创业者;但他可能是最完整的加密从业者: 炒过币、亏过钱;创过业、失败过;投资过、成功过;做过 KOL、影响过市场、建立过产品、完成过退出。 从 Jordan Fish 到 CryptoCobain,从一个买了 10 美元比特币的大学生到被 Coinbase 收购的创业者,这个故事用了漫长的 13 年。 是什么让他活到现在?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或许是知道运气和实力的区别,以及有能力在二者之间游刃有余: “我早期就运气很好,很早就做了一些好的山寨币交易,让我处于盈利状态。我以为我真的很擅长这种叫做加密货币交易的东西。 但任何刚开始就觉得自己很擅长的人都是错的。如果你有幸加入牛市并且成功交易山寨币,那并不意味着你很擅长”。
lg
...
深潮TechFlow
10-27 01:04
“新百货王国”梦碎!加拿大华裔女富豪刘伟宏竞购 Hudson’s Bay 旧址败诉
go
lg
...
News) Hudson’s Bay
破产
清算 刘伟宏竞标28家店铺欲建“新百货王国” Hudson’s Bay在今年3月因债务高达11亿美元而申请债权人保护,随后启动资产清算,包括出售80家HBC门店及16家Saks门店的租约、商标与艺术品。根据法院文件,39处物业共吸引12家竞标者,其中最具雄心的正是刘伟宏。 这位曾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发迹、后移居加拿大的富豪,提出以6910万加元竞得多达28份HBC旧址租约,计划在全国范围开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新百货连锁品牌。 Hudson's Bay方面最初表示支持,其中3份租约(位于Woodgrove Centre、Mayfair Shopping Centre与Tsawwassen Mills三家她本人拥有的商场)已顺利通过法院批准。 然而,其余25份租约成为Hudson's Bay清算案中最具争议的焦点。 房东集体反对:无商业计划、团队缺乏零售经验 多家房东在会见刘伟宏后立即提出强烈异议,称其项目准备不足,最初甚至未提交完整商业计划。刘伟宏曾向媒体表示,她计划打造融合餐饮、娱乐与零售的新型百货业态,但房东指出,这些经营内容与原租约条款不符。 他们还质疑刘伟宏组建的管理团队——其中部分成员来自地产和教育行业,几乎没有大型零售运营经验。 安省高院法官彼得·奥斯本 (Peter Osborne) 在48页判决书中写道:“尽管刘已提出聘用部分前HBC高管,但这些努力尚未成形。领导层经验匮乏,对在预定时间内启动并管理25家大型百货构成重大风险。” 他还批评刘伟宏提交的商业计划“流于表面”,其修订版“依然缺乏细节与执行依据”。 资金能力与执行力受质疑 法官指风险“重大且现实” 根据刘伟宏的原计划,她将在180天内完成20家门店翻新并投入运营,预算约4亿加元。然而,房东认为这一时间表“极不现实”,且资金来源存疑。法院文件显示,她名下商场在过去两年已累计负债1900万加元。 刘伟宏在法庭上辩称,她的资产组合与过往投资经验证明了其经营能力,并称房东的反对带有“歧视色彩”。但HBC及主要债权方Pathlight Capital认为,房东的真正动机是希望收回物业,以便重新出租或重建成收益更高的综合项目。 未聘请顾问、频繁更换律师 项目陷入僵局 为挽救交易,HBC曾要求刘伟宏聘请前CEO莉兹·罗德贝尔 (Liz Rodbell) 作为顾问、并委托KPMG担任财务顾问,并提出若完成要求将削价300万加元,否则将没收其940万加元定金。 刘伟宏虽调整了方案并更换第三批律师,但仍未聘用罗德贝尔或毕马威(KPMG)。她甚至在律师反对下直接致信法官试图争取支持,结果遭奥斯本法官当庭训斥。 随着时间推移,债权人ReStore对HBC资金消耗表示不满,请求法院设立“超级监察人”(Super Monitor) 接管监管。法官最终拒绝该请求,称此举无法解决债权人间的核心争议。 依据《债权人安排法》第11.3条 法院裁定刘伟宏为“非合格承租人” 根据加拿大《公司债权人安排法》(Companies’ Creditors Arrangement Act) 第11.3条,法院可在房东反对下强制批准租约转让,但须评估承租人是否“合格”,并参考清算监管机构意见。 独立监管人Alvarez & Marsal在报告中指出,刘伟宏虽具备一定财务能力,但“存在非常现实的失败风险”,其团队“经验有限、准备不足”。奥斯本法官最终认定,她的商业计划风险过高,不具备成为承租人的适格条件。 尽管刘伟宏仍保有上诉权,此次安省高院判决意味着其抢滩加拿大百货实体零售的雄心遭重大打击。若无法迅速提升团队经验、明确资金渠道并获得房东支持,其重塑百货版图的梦想将可能被迫重估。 从鞋厂学徒到地产女王:刘伟宏的跨国逆袭之路 刘伟宏 的“白手起家”故事始于中国东北哈尔滨。16岁时,她进入一家鞋厂做学徒,之后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先后贩卖衣服和蔬菜。家境清贫的她在高中一年级便辍学,帮外婆卖冰棍、在火车站拾煤渣贴补家用。 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刘伟宏在那里开小店、经营餐馆,逐步积累资金并踏入商业地产领域。1994年,她创办怡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并于2002年成立旗下子公司“怡景中心城”,投资约1.26亿美元在深圳核心地段建设大型购物中心 Central Walk(怡景中心城)。 2019年,该项目以逾 10亿美元 的价格出售给香港上市公司 领展房产基金 (Link REIT),成为当时深圳地产业的一宗高价交易。交易完成后,刘伟宏将公司总部迁往加拿大,开始布局北美商业地产市场。 政协身份与舆论争议 刘伟宏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她在一次中文采访中坦言:“做地产不懂权力,就会被活活踩死。”她直言加入政协更多是出于“现实考虑”,认为这是企业家“自保”的一种方式。 2012年,她在深圳一次记者会上因掌掴报道其公司“涉嫌违规销售”新闻的记者而引发舆论风暴。这起事件一度登上全国媒体头条,使她成为公众争议人物。 尽管鲜少接受英文媒体专访,刘在中文社交平台上颇为活跃,经常发布与个人商业计划相关的内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她提出的新品牌概念 “New Bay” ——Logo以粉色宝石为底,中间嵌有“LIU”字样,下方写着“New Bay”,寓意她计划打造的新一代百货品牌。 加拿大的地产版图 2014年,刘伟宏移民加拿大,并于2017年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她在温哥华岛拥有一处海景住宅,并在UBC校区地段购置一栋面积约 1万平方英尺 的豪宅。 过去数年,她在加拿大陆续收购多处大型商业资产,建立起规模可观的地产组合: 2020年 收购温哥华岛纳奈莫 (Nanaimo) 的 Woodgrove Centre,目前挂牌出售,估值约 2.3亿加元; 2021年 收购维多利亚 (Victoria) 的 Mayfair Shopping Centre,当时评估值约 2.43亿加元; 2022年 收购大温地区的 Tsawwassen Mills购物中心,估值高达 4.07亿加元; 此外,她还于 2019年 购入温哥华岛 Cobble Hill 的 Arbutus Ridge 高尔夫俱乐部。 据《温哥华商业》(Business in Vancouver) 报道,刘伟宏在这些商业地产项目上的总投资已超过 8.58亿加元,这些资产均购自魁北克省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旗下的地产子公司 Ivanhoé Cambridge。
lg
...
财经风云
10-25 13:23
英特尔:止亏回血!“美式中芯” 能挖角台积电吗?
go
lg
...
特尔业务回暖的信心,也让公司脱离了 “
破产
式” 估值的境遇。 此前的英特尔面临着四大 “窘境”:经营面持续亏损、基本退出 AI 主战场、PC 领域的传统优势渐渐丢失和代工未见突破,逐步消磨了投资者的信心,并担心公司走向 “
破产
” 的结局。 而在经过本季度以来的一系列操作后,分别给上述的 “担忧” 系上了 “安全带”: a)美国政府、软银的注资:“亏损” 是能容忍的 美国政府在注资后,又拉来了软银和英伟达,而当前美国政府已经成为英特尔的最大单一股东。实际上,英特尔已经成为了一家 “美国国企”,这主要也是因为英特尔符合美国当前 “制造业回归” 的大方针。 虽然英特尔的经营面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善,但成为 “美国国企” 后,市场能容忍它的 “亏损”,并相信美国政府及相关企业会对它 “输血”。 b)与英伟达的合作:进入 AI 主赛场,捍卫 PC 份额 英特尔经营面的 “低迷”,主要是公司处于 “看不到希望,还被偷家” 的局面:一方面,公司固守在传统数据中心 CPU 领域,而迟迟未能打开 AI 芯片的局面;另一方面,公司原本的优势领域(PC CPU 市场)还持续受到 AMD 的冲击,尤其是在桌面级 CPU 市场中,AMD 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对英特尔的反超。 本次与英伟达的合作,公司不仅收到了 50 亿美元的注资,更重要是两家公司将在数据中心和 PC 领域开展合作:①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 x86 数据中心专用 CPU,集成 NVlink 接口,由英伟达将其集成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并投放市场;②在 PC 领域,英特尔将生产集成英伟达 RTX GPU 芯片的 x86 系统级芯片(SOC)。 对于英特尔而言,这次合作既是 “防守” 也是 “希望”: ①“防守”:结合英伟达 GPU,推出面向 AI PC 的 SOC 产品。这既能弥补公司的不足,又能提升公司在 PC 市场的竞争力,抵御 AMD 的冲击; ②“希望”:虽然公司还未获得英伟达的代工订单,但将公司的 x86 数据中心 CPU 集成 Nvlink,也能让英特尔获得进入 AI 主战场的机会; c)代工的进展: 当前的 AI 芯片基本都依赖于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是最有希望的追赶者,英特尔的 18A 和 14A 的进展也是市场关注点。 在 10 月 9 日的英特尔技术之旅 2025 上公司宣布 Intel 18A 已完成开发、生产认证并在俄勒冈州早期生产,正迈向在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大规模量产,目标量产时间为今年年内。 虽然英特尔 18A 的晶体管密度大致相当于台积电 3nm 的水平,但这也体现了英特尔在先进制程方面的进展。按公司计划,18A 首先将用在 Panther Lake 产品上,然后再考虑对外代工。值得关注的是,后续 18A 的具体性能表现以及良率情况。 结合公司的代工路线图,公司将在 2026 年和 2027 年分别推出 18A-P 和 14A 制程。如果这份规划能如期落地,“美国本土” 的英特尔将有机会 “挖角” 台积电,从而获得外部订单和更大的成长机会。 近期已有市场传闻,“微软向英特尔晶圆代工(Intel Foundry)下达了其 Maia 2 的订单,计划采用先进的 18A 工艺节点进行生产”,这进一步体现了市场对英特尔代工业务的信心。 对于英特尔的投资价值,由于公司当前业绩勉强实现 “止亏为盈”,难以用 PE 来考量。如果从 PB 角度看,公司估值曾一度跌至 1 倍 PB 以下。而随着美国政府、英伟达等方面的注资,英特尔已经避免了 “
破产
式” 估值。当前 PB 回升至 1.5-2 倍之间,也体现了市场对公司 “企稳回升” 的期待。 如果从公司业绩的角度看,公司此前的亏损主要是受低毛利率的影响。随着业务企稳,公司毛利率有望回升至 40% 及其上方。海豚君预期公司 2026 年有望实现全年层面的扭亏为盈(假定营收 +6%,毛利率 40.5%,税率 10%),顺利的话,公司利润将在 2027 年明显释放。 结合公司当前市值(1670 亿美元),大致对应 2027 年税后经营性利润的 PE 约为 29 倍左右(假定营收复合增速 5.6%,毛利率 44.5%,税率 10%)。公司利润端的明显增长,主要得益于毛利率提升的带动。 整体来看,美国政府、软银和英伟达等对英特尔的助力,给市场带来了信心,公司也能避免再次掉落至 “
破产
式” 估值。此外,三家注资方的进入价格,也给英特尔的股价画出了个底部区间(20-23 美元/股)。 而结合 PE 角度看,公司当前的市值中已经包含了公司经营面回暖的预期,需要 2026/2027 的利润释放来消化。如果公司代工业务表现超预期(良率表现不错或 A14 提前量产),英特尔都有机会收获到 AI 芯片的溢出订单,带动公司业绩和股价的继续上行。更多公司的进展情况,欢迎关注海豚君后续的管理层交流纪要等内容。 以下是海豚君对英特尔的具体分析: 一、核心数据:毛利率回升,经营面 “止亏为盈” 1.1 收入端:英特尔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 13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超出公司指引区间(126-136 亿美元)。 其中数据中心及 AI 业务依然平淡,公司本季度增长主要来自于客户端业务的带动。随着 18A 开启量产,市场的更多关注点将放在代工业务进展。 1.2 毛利及毛利率:英特尔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毛利 52.2 亿美元,同比/环比都有明显增长。在收入小幅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是受毛利率提升的带动。 具体毛利率方面,公司本季度毛利率 38.2%,明显好于市场预期(35.6%)。 公司上季度受大约 10 亿美元的非经营性费用影响,若剔除该影响,公司上季度毛利率约为 35%。即便如此,公司本季度的毛利率环比仍有明显提升,主要得益于 PC 市场等下游需求的回暖带动。 1.3 经营费用端:英特尔在 2025 年第三季度经营费用为 45.4 亿美元,同比下滑 59%。公司新任 CEO 定下 “削减成本开支” 的目标后,经营费用也是一个关注点。 具体来看:①研发费用:32.3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②销售及管理费用:11.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8.4%;③重组及其他费用:1.75 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这是由于去年同期公司大约有 50 多亿美元的重组费用和商誉减值相关费用。 公司当前的员工数量下降至 8.84 万人,环比减少 1.3 万人。由于公司此前设定了员工人数至年底的目标是 7.5 万人,预期公司在四季度仍将裁员 1.3 万人左右。 1.4 净利润端:英特尔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 40.6 亿美元,大幅提升,其中主要是受毛利率提升及非经营损益的影响。 而从经营角度来看,公司本季度经营性利润约为 6.83 亿美元,实现 “扭亏为盈”,这更能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本季度公司经营端回升,主要得益于费用端的减少,以及 PC 市场回暖和毛利率提升的带动。 二、细分数据情况:PC 市场借东风,代工是最大期待 英特尔在更换 CEO 后,公司在上季度对业务的披露口径再次调整。英特尔将自有产品业务分为客户端业务和数据中心及 AI 两部分,其余还有晶圆代工和所有其他业务。 网络及边缘业务从本季度开始不再单独披露,而 Altera、Mobileye、IMS 等业务统一都归到所有其他业务之内。而在 Altera、Mobileye 剥离之后,其他业务中主要包括 IMS 业务、初创项目等其他业务。 在公司对业务调整后,可以看出客户端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结合公司晶圆代工和内部抵消的情况来看,英特尔仍几乎是自产自销,当前对外代工业务收入很少。 2.1 客户端业务 英特尔的客户端收入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 85.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本季度增长,主要得益于 PC 市场回暖和下游客户备货需求的增加。 由于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调整了业务口径,将一部分原来的网络及边缘收入计入客户端业务中,因而数据上和过往财报不太一致。 结合 IDC 行业数据来看,本季度全球出货量为 7590 万台,同比增长 10%,整体行业继续回暖。相比而言,公司客户端收入仅增 4.6%,这表明当前英特尔在 PC 市场仍然继续在丢失份额。 近期公司与英伟达建立合作,也是期望能抵御 AMD 的继续侵蚀。由于英特尔在独立显卡领域迟迟没有进展,导致在市场的竞争力下滑。通过结合英伟达 GPU,面向 AI PC 市场推出 SOC 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在 PC 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打入高端 PC 市场。 2.2 数据中心及 AI 英特尔的数据中心及 AI 收入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 41.2 亿美元,同比下滑 0.6%。其中环比增长,得益于 AI 服务器相关需求的带动。但整体看,公司的数据中心及 AI 收入依然维持在 40 亿美元附近,相对平淡。 当前公司的数据中心及 AI 业务仍然基本围绕于 CPU 产品,由于公司迟迟没能突破 CPU,公司很难进入 AI 主战场。 通过近期与英伟达的合作,英特尔 x86 数据中心 CPU 产品接入 Nvlink,能给下游的云服务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英特尔也有机会在 AI 主战场 “喝点汤”。 这另一方面,也表明英特尔的新任 CEO 调整了公司策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制造能力提升。公司在数据中心市场将相对更聚焦于 CPU 领域,以及代工制程能力的突破。 如果公司的代工业务实现突破,即使没能推出自有的 GPU 产品,也能通过获取 GPU、ASIC 等厂商订单来实现打入数据中心核心赛道。 2.3 英特尔的代工业务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 42.4 亿美元,同比下滑 2.4%。结合公司本季度的各业务内部的抵消总额也有 42.3 亿美元,可以看出公司当前的晶圆代工基本都是对内服务,对外代工收入极少。 公司新任 CEO 更明确提出了要聚焦代工业务的发展,因而英特尔将对代工业务更为重视,也是公司 “重获新生” 的机会。 英特尔的美国本土制造产能,本身就是公司的 “血脉” 优势,这也是近期美国政府并拉拢软银、英伟达对公司进行 “输血” 的主要原因。而今,公司已经成为 “美国国企”,这很大程度避免了公司再陷 “
破产
式” 的境遇。 公司本季度的代工业务仍主要集中于 Intel7 和 Intel10 方面,市场最关注的 18A 已经开始量产。虽然公司的 18A 产品在晶体管密度等方面,与台积电仍有差距,但这也体现了公司在先进制程领域的努力追赶。 目前 18A 产品仍是用于公司的自有产品 Panther Lake,如果后续表现出不错的性能和良率情况,公司也有获取外部客户订单的机会。 在陆续获得多方注资后,市场已经不再担心公司 “
破产
” 的可能性。而代工业务,已经成为英特尔当前的最大关注点。如果公司的 18A 或 14A 取得不错的进展和外部客户,都有望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信心。
lg
...
海豚投研
10-24 09:35
史上第二长!美国政府停摆已逼近临界点,小心经济螺旋式下滑
go
lg
...
出流逐渐减少,经济中的‘暗礁’将显现,
破产
事件也可能更多。” 他认为,这种状况可能迫使美联储提前结束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该计划会减少市场流动性)。若关门迟迟得不到解决,美联储可能在12月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以应对风险。
lg
...
风起
10-23 19:54
会员
原油大涨5%,是时候抄底了吗?
go
lg
...
商 $(WLL)$是一家油气公司(申请
破产
保护中) $(ESV)$是一家提供海上钻探石油天然气承包服务的企业 $(DO)$是一家一家提供海上钻探石油天然气承包服务的企业(申请
破产
保护,目前已停牌) $(RDC)$罗文提供国际国内金海钻井服务公司 $(UNT)$是一家陆地钻井承包商 独立的油气开采公司Independent oil and gas $(COP)$康菲石油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加工和营销 $(EOG)$依欧格资源通过子公司从事美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加工和营销 $(SU)$森科能源加拿最大的石油公司,综合性能源企业 油服类公司Oil Gas Equipment service $(SLB)$斯伦贝谢为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HAL)$哈里伯顿为石油开发加工提**品和服务的公司 $(BHI)$贝克休斯为石油开发加工提**品和服务的公司 石油炼制和营销公司Oil Gas Refining Marketing $(PSX)$菲利普斯66炼油厂,从康菲石油公司分拆出来的业务,巴菲特重仓股。 $(VLO)$瓦莱罗能源是一家石油炼制和营销公司 $(MPC)$马拉松石油在美国从事石油产品精炼运输和营销的公司 以上三家是石油炼制行业的三巨头,基本上研究行业的时候通常用其进行比较。 大型石油一体化公司Major Intergrated Oil Gas $(XOM)$埃克森美孚从事石油开采,运输销售等综合型业务 $(RDS.B)$壳牌石油从事石油开采,运输销售等综合型业务 $(CVX)$雪弗龙从事石油开采,运输销售等综合型业务 $(BP)$英国石油公司 最后的最后,希望所有读过此文的朋友,都能准确把握原油行情,获取超额收益!
lg
...
老虎证券
10-23 18:24
早报|Polymarket寻求最高150亿美元估值融资;Kalshi估值或超100亿美元;加密交易公司FalconX将收购ETF管理公司21Shares
go
lg
...
亿万富翁,而在五年前,他还是一个辍学、
破产
、缩在浴室里为着不确定的未来而押注的年轻人。 odds 一词最早来源于莎士比亚所写的《亨利四世》,在书中作为博彩术语赔率而使用。 或许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Polymarket 作为全球最大的预测市场,不仅是一个利用赔率预测未来的平台,其创始人 Shayne Coplan 的成功也是一个关于 Against all odds (逆风翻盘)的故事。 押注现实世界,这 8 个预测市场在做怎样的生意? 近期,预测市场赛道热度骤增。10月初,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ICE宣布向Polymarket投资高达20亿美元,投后估值约90亿美元;数日后,美国合规预测市场Kalshi亦完成3亿美元融资,估值攀升至50亿美元。 伴随巨额融资,Kalshi和Polymarket等头部平台交易量激增,Kalshi预计今年年化交易额将达500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已超60%,首次反超Polymarket。 在加密叙事逐渐冷却、监管风声趋紧的当下,预测市场为何被重新提起?它的产品形态是否真的发生了质变?又有哪些新一代项目试图走出“投机游戏”的老路? 以下是8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样本,从中可以管窥这一赛道在产品设计、合规博弈和融资逻辑上的不同取向。 点击了解ChainCatcher在招岗位
lg
...
ChainCatcher链捕手
10-23 10:31
美国“次贷危机2.0”?“车贷炸雷”预警响起:借款人逾期率创30年新高
go
lg
...
Georgia)法律教授、汽车金融与
破产
问题专家帕梅拉·富希(Pamela Foohey)指出,专做次级车贷的放贷机构预计未来违约及收车比例将继续上升。 “收车行业最近异常活跃,”富希表示。“许多次级放贷机构在汽车中内置GPS功能,以方便回收团队定位车辆;甚至可以远程关闭引擎,以防车主在违约后继续驾驶。” 底特律的中西部回收与调整公司(Midwest Recovery and Adjustment)负责人、行业协会主席乔治·巴丁(George Badeen)补充道:“目前的收车量可能已经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规模。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目标丰富’的环境。”
lg
...
Linlin
10-22 22:37
日本右转:回到繁荣,还是走向幻灭?
go
lg
...
年可能将沦落为“财政再生团体”,也就是
破产
。 京都市长已经向外宣布,10年内京都市可能
破产
。 怎么给他们续命?似乎只有走回曾经的道路、扩大财政刺激才有可能。 本质上,所谓的“早苗经济学”,就是将安倍经济学再度发扬光大,通过印钞和打压汇率实现繁荣。 今日近日,必须要重拾安倍那一套,才能给政府续命。 但今时今日的情况,无论内外环境,又使得政策的执行难度大大增加。 这无疑是很难的。 尾声 战后的日本凭什么繁荣?按照本文的思路,最大的依仗恐怕就是凭借低汇率优势,让盟友给自己输血。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Japan is back again这句话,我们或许能品出不一样的意思。 此时此刻的日元,虽然经历了数年贬值,兑美元一度达到161:1。 但想当年,美元兑日元长期维持在300以上,远远超过现在。 安倍重演四十年前的玩法,高市重演安倍的玩法…… 利用低汇率的优势,经济继续走强是可行的。 但能走多远,这个就不好说了。 日本股市的十年长牛,本质上就是三波大放水导致的结果。 只不过最近一次是被动的。 继续下去怎么办? 第四次水?第四次牛?再调整?再放水? 第四次或许会有,但不可能无限循环下去。
lg
...
格隆汇
10-22 22:04
“废墟”中的宝藏?Wolfspeed的“价值陷阱”
go
lg
...
商,却因美国政府阻挠一项融资交易而突然
破产
,这是其
破产
的主要原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近期已与战略性制造企业达成多笔融资交易,而这类交易本可能推动该股大幅上涨。有外国分析师认为,现在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该股,理由是
破产
程序降低了公司的债务水平,但在公司发布重组后的财务报告之前,其财务状况仍不明晰。 作者:Stone Fox Capital 重组完成 Wolfspeed公司此前制定了一项大规模资本部署计划,旨在建设必要的制造设施,为电动汽车以及其他依赖电气化的领域生产功率器件。当时,该公司手握大量设计中标订单,正等待新制造工厂提升产能;与此同时,核心的电动汽车市场却难以实现原定的生产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未能兑现此前约定的融资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该公司进行重组。近期,Wolfspeed公司完成了重组,其债务总额减少约70%,债务到期日延长至2030年。此外,公司年度现金利息支出降低了约60%。 2025财年第四季度末,该公司债务规模达65亿美元,季度利息支出为8500万美元,高于去年6月季度的6100万美元。9月29日,公司完成第11章
破产
重组,债务规模降至约21亿美元。 如今,随着债务重组完成,且资金已投入建设新的碳化硅制造设施,Wolfspeed公司的处境已大幅改善。公司已推出200毫米晶圆产品,且预计2026财年的年度资本支出约为2亿美元,此后每年资本支出约为1亿美元,部分现金支出还将通过补贴抵消。 目前该股股价为30美元,公司公布的市值为8亿美元,但稀释后股数可能远高于当前水平。Wolfspeed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完成了反向股票分割,将股数缩减至仅2584万股。 为进行债务置换,公司发行了2450万股新普通股;同时还发行了5.35亿美元的新可转换债券、12亿美元的新有担保优先票据,以及2.96亿美元的新实物支付(PIK)切换票据。此外,在申请
破产
前,公司还向原股东发行了约130万股股票。 另外,Wolfspeed公司还向Renesas Electronics America(简称“Renesas”)发行了认股权证,Renesas可凭此认股权证以每股23.95美元的行权价格购买总计494.3555万股Wolfspeed公司普通股。在获得所有监管批准之前,该Renesas认股权证仅在计算美国联邦及适用的州和地方所得税时被视为已发行,且不得行权兑换股票,也无法选择以收取现金收益的方式替代。 目前该股股价已飙升至30美元以上,因此一旦获得监管批准,该认股权证肯定具备行权条件,且会导致股权稀释。若在监管触发截止日期前获得监管批准,Wolfspeed公司将从股票储备中向Renesas发行1685.2372万股新普通股。 除上述股票外,Wolfspeed公司还为“长期激励薪酬计划”和“管理层激励计划”预留了数量惊人的股票。公司为这两项计划预留了至多1220万股股票,拟用于发行可能导致股权稀释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单位。 新的稀释后股数计算较为复杂,其中明确包含重组后发行的2584万股。该数值可能还应计入向Renesas发行的1685万股,以及已处于实值状态的490万股认股权证对应的股数,这将使稀释后股数达到4755万股。 随着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单位的发行与行权,激励计划将迅速增加稀释后股数。Wolfspeed公司还预留了3820万股股票,用于可转换债券的置换,但根据其披露文件中2029财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公司并未预计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债务。 业绩表现疲软 Wolfspeed公司第四季度营收近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尽管200毫米碳化硅制造工厂有望实现30亿美元营收,未来销售前景良好,但目前该股的市销率仅约为2倍。 分析师普遍预期,2026财年公司营收仅将小幅增长至8.51亿美元,2027财年则将跃升至近10亿美元。这一数据与碳化硅业务此前的潜力以及300亿美元的设计中标规模不相符,而重组过程自然也剔除了部分前瞻性预测数据。 该公司具备大幅增长的潜力。建设200毫米碳化硅制造设施的初衷,并非只为实现季度2亿美元的营收——而这一营收规模,Wolfspeed公司已维持多年。 Wolfspeed公司将于10月29日发布重组后的首份财报,届时公司应会公布更明确的稀释后股数,同时传递更积极的长期发展展望。公司已在披露文件中给出了大致的财务目标,预计年销售额增长率将维持在15%至20%之间,到2029财年营收达到14.5亿美元。 按照2026财年数据估算,该公司现金及投资约为13.5亿美元,可抵消21亿美元的新债务规模,因此当前公司市值约为14亿美元,企业价值约为20亿美元。市场预计Wolfspeed公司2026年营收将达10亿美元,这使得该股当前的EV/S比率约为2倍,而从营收增长潜力来看,该股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Wolfspeed公司预计,未来资本支出有限,将产生稳健的现金流;除2.97亿美元的非现金折旧与摊销费用外,还将实现正EBIT。预计2027财年公司EBITDA将达3.15亿美元,以此计算,当前该股的EV/EBITDA比率约为6倍,且未来该指标有望随EBITDA的大幅增长而改善。 总结 Wolfspeed公司走出
破产
程序后,其财务状况和未来企业目标仍不明晰。从财务预期和债务水平降低的角度来看,该股看似估值较低,但在多年许下宏大承诺后,公司仍需切实实现业绩增长。 $Wolfspeed Inc.(WOLF)$
lg
...
老虎证券
10-22 18:44
上一页
1
2
3
4
5
6
•••
755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下周重磅事件:三大悬念牵动市场神经!美联储官员、“小非农”与AI巨头齐登场
lg
...
黄金周评:两大事件吓坏多头!美联储"五剑客"携小非农来袭 大行情一触即发
lg
...
2000年泡沫重现?分析师警告“重大顶部”已形成 比特币发出危险信号
lg
...
黄金惨遭“三杀”暴跌110美元!下周数据洪流来袭 多头还有翻盘机会吗?
lg
...
安世芯片危机升级!中美欧密集磋商 全球汽车业风声鹤唳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10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9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