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经济学人:从1.4万篇讲话、文章与声明中分析,习近平正处于最强硬、最自信的时刻
go
lg
...
th Social(注,指特朗普拥有的
社交
媒体),而是中共的机关报《人民日报》。 这份报纸详细记录他所有的言论和文章,并在网络数据库中发布。从2013年至今,相关内容累计超过2000万字(作为对比,中文圣经不到100万字)。 分析人士仔细研读这些海量资料以寻找线索。《经济学人》则采用计算机方法(见相关图表),使用算法将习近平的话语拆分成独立词语,并分析在历年讲话中出现频率的变化。这项分析并未涵盖他在执政期间“抽空”写下的130本书。 中国领导人传递出日益自信的语调。 习近平强调,中国如今是“强国”(2013年相关讲话占比7%,今年上升至23%)。中国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门槛上(从0%上升到10%),他今年向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重复使用这个说法。 这可能反映出他愈发坚定地认为全球力量正在朝中国倾斜。他还谈到中国“伟大事业”的复兴(从1%升至15%)。 随着中国影响力增长,他谈论台湾的频率也略有上升(从4%升至7%)。 可以明显看出,习近平正加速推动中国成为科技中心。从2013年至今,频率增长最多的词语是“高质量”,出现在40%的讲话中,而十年前仅为3%。这体现了他希望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创新。 他频繁提及“数字”(从1%增至14%)和“科技”(从17%增至27%)。尽管他也谈到电动汽车和无人机,但更关注的是人工智能。 今年,“人工智能”在他讲话中出现的频率达到13%,而早前几乎未曾提及。 他语气变得更加威严,也许也不足为奇。 使用频率下降最多的词是“希望”,从2013年的47%降至今年的24%。现在,他更倾向于“治理”(从11%升至29%)。 他“关心”的也比以前少了(从19%降至9%)。2013年,他曾对一位店主说,“人民能安心吃饭,就是我最关心的事”。 而今年则没有类似与民众交流的场景。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调“奋斗”(从53%降至38%)或“信仰”(从21%降至8%),转而更强调“捍卫”(从2%升至17%)和“保护”(从35%升至49%)。 他现在看到的“中国问题”比以前少了(从52%降至36%),而“秩序”更多了(从4%升至17%)。 这也许反映出某种自负。 习近平如今不太强调“理解”(从24%降至5%),而更喜欢“指出”(从46%升至69%)。讲话中“讨论”的频率从16%降至6%,“意见”也从25%降至10%。 2013年,他在博鳌论坛对商界领袖说,“我愿听取你们的意见,和你们沟通。” 而今年,他主要与外国元首交流。 尽管“自我批评”在2013年也只占1%,但今年首次在他的讲话中彻底消失。 他的发言方式更像是一位处于权力顶峰的领导者。但自信与傲慢之间,往往只隔着一线。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10-27 22:00
全成 “绳上蚂蚱”,OpenAI 是灵珠 or 魔丸?
go
lg
...
最近真的是忙飞了,一会做电商,一会做
社交
,现在又推出了浏览器(海豚君点评),emmmm…..七姐妹已经树敌了一半。 三天一个热搜,海豚君简直跟不过来。表面看,OpenAI 风生水起,势要成为改写人类走向的下一代新星。但明星光芒背后,海豚君已经感觉到 OpenAI 的焦虑。 所谓责任越大、压力越大。从 2026 年起,OpenAI 的商业化能力,已经不仅仅是初代投资人的诉求,还成为了万亿产业链的生死寄托。而吹起的估值泡泡,则要求更为苛刻,估值本身有时间成本的折损,因此考验的并不只是商业化的规模,更需要这个规模增长的斜率,一旦斜率放缓,就算产业还在进步,那么估值泡泡会率先刺破。90 年代末的互联网股灾剧本,早就写好了。 话虽如此,海豚君也不希望泡泡破裂,毕竟良性可控的泡泡反而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估值溢价吸引更多资金,实业才有钱生产扩张来教育市场渗透用户,用户使用后的数据反哺产品进行功能迭代,最终用户体验买单,产业盈利投资人收获回报。 在 OpenAI 收入与投入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与 OpenAI 有关联的生态圈无疑是产业中最大的风险点,尽管 ChatGPT 已经 8 亿用户规模,用户爬坡速度超过所有已经成功的互联网平台,但比用户规模增长更快的,是背后的算力需求以及 OpenAI 已经订下的供给订单。 趁着这几天 OpenAI 暂时的消停,海豚君先来算算 OpenAI 的账,这全靠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能否在商业化放量之前撑住现金流。以及,后续商业化要做到多少,才能满足后续的高昂算力成本、公司基本运营以及股东要求的回报,公司 2030 年 2000 亿的收入预期够吗?当然,最关键问题是,OpenAI 能否做到? 海豚君将两篇聊聊上述问题,上篇主要 OpenAI 的算力产业链生态以及现金缺口,下篇则估算 OpenAI 的商业化潜力,看看是否有足够的承付能力。 一、OpenAI 的算力 “糊涂账” 1、利益绑死!这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 9 月末以来,AI 算力产业链来了一波 “大乱炖”,各家的竞争 or 合作 or 背刺 or 股权关系,简直是剪不清、理还乱。海豚君整理了一下重点新闻,大家也可以先通过关系图感受下这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其中,OpenAI 绝对是主角中的主角。产业链各家与它的关系,说起来是甲乙方,是战略合作,实际上 OpenAI 已经用这些涉及最高超 30GW 算力的数据中心投资,1.5 万亿美元的生态圈(数据中心总成本 500 亿美元/GW),狠狠套牢了产业链上游的 AI 基建大咖们。 下面海豚君详细来聊一聊: (1)生态核心:星际之门 最复杂的合作生态,就是 OpenAI 的星际之门项目,它将 OpenAI 与$甲骨文(ORCL.US) 、$英伟达(NVDA.US) 、$软银(9984.JP) 等公司做了深度关联,被市场诟病的 “资金循环”、“算力重复叠加” 就在于此。 最早在 2024 年,媒体报道 Microsoft 和 OpenAI 计划投资 1000 亿打造星际之门(Stargate)AI 超级计算机,将配备数百万个专用服务器芯片,以支持 OpenAI 的 AGI 发展。 当时还是 OpenAI 与$微软(MSFT.US) 蜜里调油的时期。微软累计向 OpenAI 投资了 130 亿,除了股权,OpenAI 给到微软一些技术授权、微软独供 OpenAI 云计算需求、独家代理 ChatGPT 的 API 接口等等。 但进入 2025 年之后,随着 OpenAI 重组完成,OpenAI 与 Microsoft 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了起来,不时有 OpenAI 与微软关系破裂降温的传闻。 这里的核心矛盾在于扩大算力供给的问题。微软作为一家成熟的上市公司,财务严谨是底线,而 OpenAI 一直要求微软快速扩建数据中心,要求数百GW 规模。这让海豚君想起了今年 Sam 的 “惊人” 发言——OpenAI 的发展在 2030 年将需要 250GW 的算力功耗。 250GW 简直是一个微软怎么都吞不下的天量巨饼。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1GW 功耗相当于 500 亿美金的基建投入要数万亿美金的投入。同时 1GW 相当于 100 万个美国家庭的同时用电,那么 250GW 相当于 2.5 亿个家庭,这美国总人口才不过 3 亿多。。。 眼见 OpenAI 吐槽微软阻碍了它的发展,最终微软让步,将对 OpenAI 推理部分的独家算力供给权放开限制,允许 OpenAI 找别家云平台囤算力。之后 OpenAI 这才找到了后来的 Oracle、Google,找了英伟达、AMD 和博通等等。 OpenAI 与微软之间的关系也变味了。当初想要让微软帮建的星际之门项目,2025 年初换了投资方之后大大升级,从去年的 1000 亿美元的总投资额上升到未来 4 年投资 5000 亿美元,目标是打造 10GW 算力的数据中心群。 首先 Stargate 从项目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公司,股东除了 OpenAI 外,换成了 Oracle、Softbank 以及 MGX(阿联酋 AI 投资基金),各自负责数据中心建设运营、能源开发、资金来源,其中 OpenAI、Softbank 分别持有 40% 的股权,Oracle 与 MGX 合计持有剩下的 20%。 这样新成立的公司,从资源禀赋来看,其实就是一个 OpenAI 有绝对话预期的云服务商。这个云服务商数据中心的 GPU 芯片大部分采购于英伟达,尤其是最早开工的 Abilene 是基本全部采用,包括不限于 GB200、GB300 以及 VR200 系列。 9 月底,英伟达又通过分批投资的方式(每部署 1GW 注资 100 亿),总共向 OpenAI“返利” 1000 亿元,并获得相应的 OpenAI 股权(也是分批计算,只要 OpenAI 的估值持续上涨,英伟达持股比例不会大于 10%),来进一步加深了利益捆绑。 而曾经的亲密战友,微软则只是作为其他非参股的技术合作方参与其中,角色地位被明显弱化。 截至当前,部署目标已经规划了 70% 多,主力是美国七个数据中心站点,海外目前有清晰规划主要是挪威地区的站点,大多个数据中心园区的建设都在 2026 年之后竣工。比较快的就是软银主导集群和最先投入的 Abilene 站点,一年后就可投入运营,合计 2.7GW 的算力。 (2)勾搭 AMD:GPU 的 Plan B 10 月初在大家还沉浸在对 OpenAI 与英伟达的甜蜜捆绑津津乐道时,鸡贼的 OpenAI 留了一手,OpenAI 马上宣布未来 5 年将通过云服务商,来部署 6GW 算力的 AMD Instinct 系列 GPU。首批部署为 1GW 的$AMD(AMD.US) Instinct MI450 GPU。也就是通过找备胎的方式,避免因为过度依赖而被裹挟。 作为回报,AMD 向 OpenAI 按照部署节奏分 6 批次发行最多 1.6 亿认股权证(占目前 10% 的股权份额),行权价 1 美分基本等于白送。 同时,行权门槛也不高,虽然只说了首批权证在 1GW 部署完成并供应之后开始生效,但按逻辑讲,后续批次应该也是按照每部署 1GW 可以生效。除了第六批认股权证的行权门槛是 AMD 要达到万亿美金市值(相当于当下股价翻 2 倍)可能会有点难度外,其余认股权证的生效条件,不得不让人怀疑,OpenAI 完全可以通过转股套现来支付采购 AMD 芯片的费用,都不用额外占用太多现金流。 当然,随着 AMD 市值的走高,OpenAI 现金流的支付压力也越小。如果 OpenAI 一直等到 1 万亿,才将所有的认股权证转股卖出,那将获得至少 1000 亿的资金,而 OpenAI 的采购成本估计也就是 1200 亿左右(正常的高端 GPU 功耗下,6GW 对应约 500 万颗 GPU,按每颗 2~3 万美金的综合均价计算)。这样的操作无疑是通过利益捆绑携手做高 AMD 市值为最终目的。 (3)牵手博通:GPU 也有替身 “背刺” 英伟达还不够,OpenAI 干脆找备胎找到底,找到$博通(AVGO.US) 去开发定制 10GW 算力的 ASIC,不过主要用于专有场景的推理。该合作计划从明年下半年启动部署,预计到 2029 年底完成算力建设。 这款 ASIC 设计由 OpenAI 负责,制造、部署和网络集成则由博通提供,和 AMD 一样,这些 ASIC 也将会部署在 Stargate 数据中心以及合作伙伴(如微软、甲骨文)的数据中心中来运行使用。 2、万亿算力投资 “一哄而上”,实则 OpenAI 的平衡术? 结合<1-3>,上述星际之门以及与产业链上游的直接合作,加上最近 9 月刚签的 CoreWeave 合同,OpenAI 给未来的自己累计规划了最高 31GW 算力新增供给(其中 26 亿算 GW 是近一个月新增的),对应产业链总部署价值高达 1.5 万亿。 其中英伟达的 10GW 纯新增,属于 OpenAI 与英伟达直签的租赁合同。预计总租赁成本要比采购芯片便宜 10%-15%,关键从采购改租赁,能帮 OpenAI 减轻资金一次性投入下的现金流负担。 但海豚君认为,甲骨文的 4.5GW 与 AMD、博通的算力规划,只能说不排除有重叠。目前 4.5GW 的新算力需求,甲骨文在 5 月采购过 400 亿美元的英伟达 GPU,这只够对应 1GW 的容量,并且新闻报道了是专门用于得州 Abilene 数据中心的建设。 也就是说,4.5GW 的新增算力,要么从甲骨文目前的存量数据中心挪移算力,要么就是要新建数据中心。这里面涉及到新 GPU 的采购。要么是甲骨文继续从英伟达采购,要么从别处采购。 但 OpenAI 与 AMD、博通的合作也说明了,这部分芯片需要安排部署在 in-house 的数据中心(也就是指 Stargate),或者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上。这个合作伙伴,应该主要就是指微软、甲骨文。 已知,微软主要负责 OpenAI 的训练算力,甲骨文负责推理算力。因此如果有安排,那么博通的部分应该就是部署在 Stargate(基本都是甲骨文负责运营)或者甲骨文数据中心上。AMD 则可能或许会有几率安排在微软上,这是因为,OpenAI 对 AMD 的合作要求是 2026 年底才会推出的 MI450,旨在用于训练上。 这 30GW 的算力负载,占到了美国 2024 全年数据中心总装机量的 60%。70% 利用率运行下,换算成 Tokens(按照 H100 GPU,7B-70B 不同大小的推理模型来算)大约可以达到 10~378 万万亿/年,是 2025 年 OpenAI 14000 万亿 Tokens/年的 7~200 倍。 虽然 OpenAI 的梦想非常宏大,以后万物皆 AI,算力还会飞速增加,但关键是这又大又圆的算力需求,又为什么急于在一个月之内锁定协议和合作对象呢? 海豚君认为,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归于利益博弈。但看似是 OpenAI 焦虑算力供给,实则可能是一种平衡术,旨在提前锁死关键伙伴,壮大整个生态。 (1)甲骨文上牌桌:是福,还是祸? 作为与 OpenAI 捆绑最深的一方,甲骨文也是赌上身家了。好的是,未来的收入增长几乎由 OpenAI 决定,OpenAI 也会尽可能把最多的算力需求订单给到它,比如 27 年开始的 5 年 3000 亿订单。这才有了 Q2 业绩会上 “炸裂” 的长期增长指引,以及 AI World 大会上的 “任性” 上调: 但同时作为 Stargate LLC 的股东,为了推动项目要能正常开展,当前期投入的资金不够时(若 OpenAI 未及时融来足够的资金),只能咬碎牙先垫资,尤其是它负责主导建设的两个数据中心园区,不排除需要先自掏腰包去先买下 GPU 芯片以及其他辅助硬件。然而,甲骨文也并不富裕,资产负债率 80%,作为没有现金流主业的数据中心开发运营商,重资产运营下,现金储蓄也并不多。 除次之外,OpenAI 还与英伟达签了直租合同,这就让甲骨文有点尴尬了。而从趋势上看,Stargate 未来的闲置算力不排除会对外出租(30GW 只是峰值需求,并非常态)。 虽然甲骨文握手 Stargate 的少部分股权,但不妨碍业务本身存在竞争,到时候甲骨文很可能会成为 Stargate 的包工头/运维/分销商,彻底锁死 OpenAI,要么就是退出 Stargate 联盟,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特别好的归宿。 (2)英伟达:与 CSP 巨头争夺产业话语权 此次英伟达于 OpenAI 的 10GW 直接合作,实际上是在谷歌、甲骨文傍上 OpenAI 后,英伟达一种进击式防守,尤其是谷歌还用的是 TPU。在当下的算力产业链中,由于还是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因此中上游正在美美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明争暗斗,尤其是各自的巨头,谁也不服谁。 中游 CSP 想削掉上游 GPU 的高昂采购成本,上游 GPU 眼红中游 40% 的利润蛋糕。但若下游需求巨头选择捆绑其中一方,这一方的产业链溢价权自然上升。尤其是当面对拥有 8 亿周活用户的 OpenAI,无论是发展前景还是背后资源实力上,都会吸引芯片巨头锁死利益关系,“一起为梦想窒息!”。 或者说芯片厂商只能相信,OpenAI 允诺的天量订单,给三家芯片厂商带来的营收增量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果不去相信,否则如何去讲自己的增长故事?所谓船大、饼大,这个抱团意愿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加上这笔交易本身,对英伟达也是不亏的。不仅仅是 1000 亿的投资是分批投入,就算把这 1000 亿算到成本中,对于英伟达来说也是净赚的,只是毛利低了点: 据报道租赁成本相比采购成本便宜 10%-15%,即 350*85%=300 亿/GW,再扣去 “返现” 的 100 亿/GW,实际净付 200 亿/GW,英伟达正常成本 350*25%=87.5 亿,调整后毛利为 112.5 亿,调整后毛利率 32%,比之前少赚 150 亿/GW。 但是英伟达用这部分让利出去的毛利率锁定了最高 10% 的 OpenAI 股权,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用实物作为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换取股权。 但如果没有租赁模式和这 1000 亿的投资,也不一定换的来 10GW 的订单,订单更多被流入到博通、AMD 等竞对口中。最终这场投资变成了芯片商们 FOMO 的博弈平衡。 (3)AMD:是备胎又怎样?毕竟上船了 AMD 毫无疑问是 OpenAI 的备胎,是 OpenAI 面对英伟达留有的后手,但也注定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正(MI450 成功推出、额外算力部署)。 从订单总金额与目前的收入规模来看,弹性很高。一边是五年 1000 多亿的收入订单,一边是万亿市值梦,看上去 OpenAI 与 AMD 合作是 win-win。 但 AMD 也是分批部署,一次 1GW,但也需要上百亿的前置投入。这笔钱在完成部署之前,OpenAI 可能并不能预付 100%,这就需要 AMD 垫资了。不过往好处想,正是因为是备胎,因此算力需求不太会立即分配到它,就算垫资,规模也相对可控。 (4)博通:大势所趋的渔翁 虽然市场认为博通的不确定性最高,毕竟合作细节披露得最少。但海豚君认为,产业链中 CSP 与 GPU 芯片巨头之间利益博弈,比如英伟达直接绕过 CSP 与下游客户 OpenAI 签直供合同,等于是要把 CSP 大厂们排除出利益链条外,这必然会加速 CSP 自研 ASIC 芯片的进程。而博通通过多年与谷歌 TPU 的合作,这套程序已经相当熟练,毫无疑问是受益。虽然从目前来看,OpenAI 暂时还不急于依赖 ASIC 的算力,但自研芯片正是渗透到 CSP 的后一步。 三、万亿投资,钱从何来? OpenAI 上述已囤的 31GW 算力峰值,撑起的是 1.5 万亿的产业链价值。但这只是多年之后预计的 “最高” 投入成本,而非短期投入抑或是最终累计投入,导致市场非常担心 OpenAI(2025 年收入可能是 150 亿美金)的支付压力。 实际上,OpenAI 购买星际之门的云服务,其实就相当于星际之门的下游客户,按照实际使用来支付费用。如下图,真正承担投入资金职责的是 Staragte 这个合资公司,虽然 OpenAI 有 40% 的股权,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但总归可以找人分担了。 但市场也担心,除了 OpenAI 之外,共同责任人软银、甲骨文、WAX 是否有承付能力,毕竟这几家都没啥巨额的稳定现金流。 海豚君认为,担心并非多余。但实际的承付压力,还得算一算。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缺口,是需要 OpenAI 的商业化或再融资来补上的,甚至是甲骨文等需要长期垫资的。 OpenAI 的整体规划周期基本在 5 年,虽然都是分批付款:英伟达是 5 年租赁合同(跳过 CSP 直租),AMD 和博通都是按实际部署节奏来付款,AMD 还附带送股套现,甲骨文也是 5 年租期,CoreWeave 同样是多年租期。 但似乎叠加起来,对短期的现金支付要求压力依旧不小。 (1)数据中心投入:尤其是按目前计划,星际之门里三个数据中心(得州 Abilene、俄亥俄州 Lordstown、得州 Milam)都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部署落地。这也意味着付款周期马上来临,这是整个星际之门背后项目方(OpenAI、Oracle、软银、MGX)所面临的共同压力。 (2)除此之外,英伟达的首批 1GW、AMD 的 1GW 也将在 1 年内完成部署,分别对应 350*85%(租金优惠)=298 亿、500 亿美元部署成本(其中芯片成本 175 亿美元)。 (3)甲骨文的 3000 亿 4.5GW 算力订单,将在 2027 年开始支付 600 亿美元。 上述 1-3 合计,OpenAI 所代表的 Stargate,将于 2027 年需要支付 1600 亿美元。而真正落到 OpenAI 头上的,则是按需租赁算力的费用,以及前置投入中分派到自己头上的成本,合计 600 多亿。 但英伟达的 100 亿投资、AMD 的首批权证转股(2660 股)套现后也有 60 多亿(按当前股价来算,实际降息周期下,估值抬高套现额也会一同提升),减去后最终净支出为 500 亿美元。注意这里仅计算了与新合作伙伴的投入,与微软原本的云服务采购也在继续。(因为实际情况不确定,具体细节不清晰,下图估算比较粗略,仅供大致参考)。 目前 Stargate 首期资金 1000 亿,其中 OpenAI、Softbank 作为主导人,首期 1000 亿资金双方各投资 190 亿美元,甲骨文和 MGX 联合投资 70 亿,剩下的 550 亿计划通过发债融资。 这里面的关键支撑点,就是 OpenAI 未来是否有这样的商业化能力,去兑现这些价值万亿的天量订单? 面对承付能力质疑,OpenAI 的商业化展望是这样的:2025 年预计营收 130 亿(隐含下半年收入 87 亿,环比 100% 增长),2029 年目标 1250 亿,2030 年目标 1740-2000 亿,未来 5 年 CAGR 超过 90%。 在上述 2027 年的支出测算下,预期 540 亿的收入刚好覆盖新增算力成本,但还有研发人员、营销投入以及公司基本运营支出需要覆盖,这部分大约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 150-200 亿之间。 这个缺口只能寄希望于再融资,但问题是,OpenAI 的 5 年 2000 亿的宏大收入愿景能实现吗? 5 年 10 倍收入增长,而且是起点就已经在百亿级别,绝对是难度拉满。换种说法,5 年营收从 0 干到 1000 亿。放眼望去过去几十年,也只有在 AI GPU 领域做到 90% 以上绝对通吃且身处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芯片设计环节的英伟达,才有过这样的 “增长斜率”。 不过,正如当初的 ChatGPT 横空出世,从当初的质疑到最后的信服,成为 AI chatbot 的专属代名词,那么 OpenAI 能否复刻 ChatGPT 的神话?下一篇,海豚君将深入探讨 OpenAI 的收入端——商业化前景,以及对现有巨头的潜在影响大小。敬请期待!
lg
...
海豚投研
10-27 20:43
谷歌:我命由我不由 OpenAI
go
lg
...
最近真的是忙飞了,一会做电商,一会做
社交
,现在又推出了浏览器,emmmm…..七姐妹已经树敌了一半。 三天一个热搜,海豚君简直跟不过来。在$谷歌-A(GOOGL.US) 财报前几天,我们先来补聊一下 OpenAI 上周发布的 Atlas,一个号称脚踢 Chrome 的 AI 浏览器。 其实 OpenAI 推出 AI 浏览器,在今年 7 月路透就曾爆料过:OpenAI 计划未来推出一款 AI 浏览器,并将公司的 Operator AI 代理内置于浏览器中,该功能将允许 Operator 预订餐厅、自动填写表格以及完成其他浏览器操作。 抱着看 OpenAI 如何踢爆 Chrome 定义下一代浏览器的最初想法,海豚君看了 Atlas 的产品展示。说实话略微有点失望,或许是预期太高,ChatGPT 的成果让我对 OpenAI 作为颠覆者的念头挥之不去。 简单而言,这更像是传统浏览器上的一个 “插件” 而非新一代浏览器,除了存在 AI 存储记忆的主要特色外,发布会介绍的两大核心功能类别分别是——侧边栏 AI 插件、AI 代理完成任务: 1. AI 记忆带来个性化入口 Atlas 存在记忆是一大特色,用户可以随时回溯过去曾经浏览的页面。而 AI 问答的形式,也可以让这个查找过程更简单。 存储浏览记录,可能会带来用户对隐私安全的担忧。这一点,Atlas 也可以做个性化的设置,可以选择自动清除记录的模式下,也可以对特定页面设定是否允许 GPT 存储。 2. 侧边栏版 ChatGPT:主要起到针对正在浏览的页面进行 AI 问答 但 Atlas 的这一个功能非常普遍,海豚君通过一些第三方的 AI 大模型集成平台的 Chrome 插件,已经无痛实现了大部分功能。还可以丝滑切换 GPT、Gemini、Grok、Claude 以及 Deepseek 多个不同大模型进行 360 度不同角度的回答。但令海豚君费解的是,偏偏 Atlas 产品负责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22 分钟的产品介绍,花了一半的时间进行浓墨重彩的演示。 2. AI 代理调用 调用 AI 代理来完成任务,倒是有几分创意。目前可以实现简单的比如填写表单、复杂的比如预定餐馆、下载文件等任务,也就是拥有自主点击网页上执行模块的能力。 不过诡异的是,相比于在 Atlas 平台上唤起各个基础应用,再用 AI 代理来完成任务,似乎直接在已有的应用中插入 GPT,同样能实现 Atlas 的功能。除非是需要跨应用来实现的工作,这个场景确实用一个统一入口,对用户来说更佳。 产品经理调用了 Gmail 和 Google docs 来演示快捷回复/润色邮件、任务线性管理等功能,虽然想想也正常,但放在这种浏览器的直接 PK 环节,也属于是另一种地狱笑话了,换句话说,此处是要将 Gmail 中的 Gemini 置于何地?) 3. 谷歌的影响?让子弹飞一会 虽然产品并没什么颠覆性,在某种程度上,类似谷歌的 AI Mode,但可能在调用代理做任务上,Atlas 可以给代理更高的自主权,因此能够处理的工作会显得更加 “复杂” 一些。 但 AI Mode 也有一个缺点:碍于集团层面的搜索广告商业模式和业绩稳定,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总不会彻底。但 Atlas 从 0 到 1 就没啥负担了。因此 Atlas 虽然在抢用户上可能作用有限,但能够推着 AI Mode 往前,加速谷歌搜索业务的变革。 不过也正像昨晚上,Anthropic 订单及时雨能够刺激谷歌股价回升一样,当下的谷歌也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重估。以 AI 全栈技术产业链的优势,谷歌的能够用部分 AI 估值溢价来缓冲传统广告的估值耗损,而若广短期业绩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以还能推动谷歌进一步享受一些良性泡沫(目前单纯估值修复已经差不多)。 这周马上迎来谷歌的 Q3 业绩大考,目前而言前瞻预期还可以,市场积极情绪偏多。在关注云服务累积订单到底扩张多少的同时,市场也会同样关注搜索广告的表现,除了宏观环境,是否有开始看到一点点被其他 AI 搜索平台侵蚀的迹象。
lg
...
海豚投研
10-27 18:53
Solulu 与 Caviar 达成生态合作,共探稳定币在奢侈品电商场景的创新应用
go
lg
...
ar 则以其在奢侈品 IP 资源、主流
社交
媒体营销及 MCN 渠道方面的成熟能力,为 Solulu 注入稀缺的高端消费场景与海量潜在 Web2 用户。 优势互补,定义下一代 Web3 消费图景 Solulu 负责人指出:“Caviar 不仅是一个奢侈品电商,更是一个融合盲盒、DeFi 与实体商品的 Web3 创新消费平台。我们看好其在‘电商+Web3’模式上的前瞻布局。双方的合作,是将 Solulu 的稳定币支付能力与 Caviar 的稀缺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旨在共同构建‘资产即体验’的下一代消费金融范式。” Caviar 负责人回应称:“Solulu 在稳定币合规支付与全球网络布局上的能力,与 Caviar 打造‘加密资产直通奢侈品生活’的愿景高度契合。此次合作将为我们用户架起一座无缝连接加密资产与实体奢侈品的桥梁,进一步强化我们在 Web3 消费赛道的领先地位。” 后续规划 目前,双方技术及运营团队已启动对接工作,将分阶段推动稳定币支付功能的集成测试与上线运营。未来,双方还计划在品牌联合营销、社区联合活动等方面持续推进合作,相关进展将适时向外界同步。 Solulu 与 Caviar 的此次联手,不仅是基础设施与垂直场景的强强联合,更是“合规稳定币+高端消费生态”融合路径上的重要实践,有望为行业提供可参考的商业融合样本。
lg
...
OprenGate
10-27 18:40
JPYC 推出日元稳定币|Kalshi 30 日交易额破 40 亿美元
go
lg
...
产和机构参与,链上预测市场有望成为连接
社交
、交易与金融创新的重要纽带。 相关推荐:加密货币监管格局:全球政策演变与市场影响
lg
...
Cointelegraph中文
10-27 16:44
财经观察 | 万倍人生代币:加密世界的新叙事,普通人最后逆袭通道
go
lg
...
明确的生态建设信号: 全网营销覆盖:从
社交
媒体、加密论坛到社群运营,项目正通过多渠道内容输出强化“万倍人生”品牌认知。 机制设计支持:除了公平发射,未来或将引入流动性激励、持币分红等机制,增强代币的实用性与粘性。 文化叙事打造:项目方不断强调“人生突破”“财富觉醒”等情绪共鸣点,试图将投资行为升华为一种身份认同。 市场观察:机遇还是风险? 你错过的不是机会,而是认知的觉醒。 当整个加密世界为中文代币而疯狂,当万倍涨幅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谈资,你只能在角落默默计算错失的财富——这种痛,我们懂。 但现在,历史给你一次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万倍人生,不只是代币,是你打破阶层的武器,是迟来者最后的逆袭通道。那些曾经让你仰望的造富神话,这一次,你不再是旁观者。
lg
...
财链社
10-27 16:38
赵长鹏澄清:未接受财新采访,否认“赦免后建议中国发展人民币稳定币”言论
go
lg
...
场普遍解读这些言论之际,赵长鹏本人却在
社交
平台X上紧急澄清:“最近我没接受过采访,也没说过这些话。”这一戏剧性的反转,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在敏感时期,加密行业领袖言论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考量。 一、财新报道引发热议:CZ的“赦免后”新动向与对华建议 2025年10月27日,财新报道称,币安创办人赵长鹏(CZ)已经正式自己被特朗普赦免,并表示自己未来将继续把精力用在家族办公室YZi Labs的投资业务,同时受邀请担任了多国政府的加密行业顾问。 CZ的“新身份”: 报道称,CZ在特赦后,会继续把更多精力,用在YZi Labs(原Binance Labs)的投资业务上,而非外界传言的立刻重返币安一线。同时,他正在受邀,担任多国政府的官方加密行业顾问,算是进入政界,成顾问委员了。 对稳定币的看法: 财新同时指出,CZ对于稳定币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稳定币本质上也是政府的融资方式,政府不会排斥;同时CZ还建议,中国当局应该认真考虑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不应将市场拱手让人。 社群解读: 社群解读认为,CZ的这番话充满了暗示,或许意指中国应该对加密货币保持开放态度,作为币圈举足轻重的人物,CZ的话耐人寻味。 二、赵长鹏紧急澄清:我可没说过这些话! 然而,就在市场普遍解读财新报道之际,赵长鹏本人却在
社交
平台X上紧急澄清,否认了近期接受采访并发表相关言论。 澄清内容: CZ在X上发文表示:“虽然听起来挺有道理。但最近我没接受过采访,也没说过这些话。”随后,他再次回应称:“虽然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我是9月份接受过采访。不是最近。特赦后还没接受过采访。” 澄清的焦点: 社群解读认为,赦免和有关YZi Labs的消息属于事实无疑,但有关中国方面的建议,或许才是CZ想要着重澄清的地方。毕竟中国目前对于加密货币仍然保持封禁态度,尽管CZ作为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创办人,但也不想被中国官方,打上指手画脚的标签。 三、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与加密行业领袖的影响力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在加密货币领域,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敏感性以及行业领袖言论的巨大影响力。 媒体报道的严谨性:在未经当事人确认的情况下,发布未经证实的言论,可能对市场和当事人造成误导。 加密行业领袖的责任: CZ作为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创始人,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敏感时期,其言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信息茧房与谣言传播:
社交
媒体和加密社区的特性,使得未经证实的消息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信息茧房,加剧市场波动。 四、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考量 此次事件也再次将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和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考量推向台前。 严格监管: 中国目前对于加密货币仍然保持封禁态度,严禁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 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意义: 尽管如此,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仍具有战略意义。稳定币发行商会把大多数资金去买美国国债,所以本质上,稳定币也是政府的融资方式,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排斥这个事情。同时,加密货币行业本身会带动电力、能源等上下游产业的革新。 中国官方的审慎: 中国官方对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和应用持审慎态度,主要通过央行数字人民币(e-CNY)来推进。 结语: 赵长鹏澄清未接受财新采访,否认“赦免后建议中国发展人民币稳定币”的言论,是加密货币领域近期发生的一起戏剧性反转事件。这不仅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任何未经证实的消息都应保持警惕,更凸显了加密行业领袖言论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考量。在当前中国对加密货币严格监管的背景下,任何涉及中国政策的言论都需谨慎对待。 相关推荐阅读:史诗级反转!特朗普赦免昔日华人首富,背后“神秘”交易掀起质疑
lg
...
Cointelegraph中文
10-27 16:34
让AI花钱,令美国科技圈上头的新叙事
go
lg
...
擎;2004 年,Facebook 把
社交
关系变成广告系统的燃料。随后是 YouTube、Twitter、Instagram,一个又一个平台崛起,商业模式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免费使用、广告变现。 这个模式太成功了,成功到让人忘记互联网本来可以有另一种样子。 我们享受着免费的搜索、邮箱、
社交
和视频,却慢慢习惯了自己被当作产品。 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每一次点赞,都在为广告算法贡献数据。算法学会了如何抓住注意力,让人多停留几秒、多看几条视频、多点一次广告。 更深远的变化是算法开始主导内容分发。那些能激起强烈情绪的内容,比如愤怒、恐惧、焦虑,比理性和深刻的文字更容易传播,因为它们能让人停留更久。 创作者也被异化了。他们不再为读者创作,而是为算法创作。标题必须夺人眼球,语气要更极端,内容要更能引起情绪共鸣。只有这样系统才会推送,流量才会上来,广告收入才会增加。 这就是我们用「免费」交换来的世界。HTTP 402 所代表的那个简单、直接、公平的价值交换网络,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乌托邦。 时间来到 2022 年,新的变量出现了。 那一年 11 月 30 日,ChatGPT 发布。两个月后用户数破亿。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期待 AI 不仅能对话,还能自主执行任务。订机票、买东西、预约餐厅、处理账单,这些曾经需要人类处理的事务,将可以直接交给 AI Agent。 AI 的崛起让旧问题重新浮现,当机器开始代表人类执行任务,它也必须学会在互联网上「付钱」。但现有的支付系统是为人类设计的,注册、绑定、验证、授权,每一个环节都假定背后是一个「人」。 而 AI 的世界不是那样运作的。它的调用是瞬时的、临时的、按需的,一次请求也许只花 0.001 美元,而且可能也只请求这一次。旧的支付体系无法承载这种节奏。 于是,一些开发者重新翻开了 HTTP 协议的文档,注意到了那个沉睡三十年的状态码,402 Payment Required。 他们发现当年让它无法落地的两个障碍如今都被解决了。 第一个障碍是成本,区块链和稳定币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全天候、低成本的支付网络。在 Base 这样的区块链上,转账费用只有几分之一美分,比信用卡便宜上百倍,没有银行中介,没有跨境手续费,而且还可自动化、可编程。 第二个障碍是心理。AI 不会有心理问题,对 AI 来说,支付 0.001 美元和 1000 美元只是执行代码,没有区别。它不会犹豫,不会计算「这值不值」,不会有决策疲劳。它没有人类对「免费」的偏好,也没有对「付费」的抗拒。 一个为人类设计却从未落地使用的协议,恰好是为机器量身定做的钥匙。 AI Agent 的崛起正在孕育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无数专业化的 AI 服务像神经网络一样互相调用,价值沿着调用链实时流动。而这套经济体系需要一个底层设施,让 AI 能自主、安全、高效地完成支付的协议。 HTTP 402,这个被遗忘了三十年的状态码,终于有机会重新被激活。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开头那一幕,巨头们纷纷押注这个新的 AI 叙事。 Visa 和 Mastercard 正在把人类的支付网络延伸到机器世界;Google 则试图让搜索不止于信息,延展到价值本身;Coinbase 把稳定币推向机器经济,让链上货币成为智能体的通用语言;而 Cloudflare 正在把「内容分发」变成「价值分发」,让每一次 API 调用都能自动结算。 它们共同搭建的,正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骨架。HTTP 402,不再是文档角落的一行代码,而是价值互联网重新启动的入口。 价值互联网 HTTP 402 的复活意味着互联网的一次深层转向。过去三十年,互联网是信息的网络,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但价值不能。金钱的流动依赖银行、支付机构、信用卡公司,它们像一座座收费站,把「价值的高速公路」分割成无数段。 现在,HTTP 402 让支付成为协议的原生能力。价值可以像信息一样,在网络中低摩擦、低成本、自动化地流动。互联网不再只是信息的互联网,而开始成为价值的互联网。 在广告模式下,创作者为了算法写作,追逐流量;在价值网络中,创作者可以直接从读者获得收入,创作与价值重新挂钩。在广告模式下,用户用注意力和隐私换取「免费」;在价值网络中,用户重新成为客户,不再是被测量和被贩卖的商品。 这场变化还在早期,但方向已经清晰。机器正在学会付费,网络正在学会结算,而人类正在从「被算法定义」重新开始「定义算法」。 2025 年 9 月,七十岁的蒂姆·伯纳斯-李接受德国媒体采访。当被问及如何解决 AI 训练中的版权问题时,他仍然提到微支付,那是他三十年前写下的梦想。他承认,到目前为止微支付依然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但他相信总会有新的形式出现。 大卫·乔姆也仍然活跃在密码学领域,研究后量子时代的隐私技术。三十年前,他创立 DigiCash;三十年后,他看到新一代开发者在区块链上重新构建他当年的理想。 HTTP 402、DigiCash、微支付,这些曾被时间掩埋的概念,在 AI 和加密货币的交汇点上再次被唤醒。伯纳斯-李和乔姆都相信,互联网应当有一个原生的价值层,一个不依赖中介的公平交换系统。 三十年后,这个理想离现实越来越近。只不过,这一次推动它实现的不再是人类,而是机器。 相关推荐:Mt. Gox的安全漏洞造成数百万损失——AI能发现这些问题吗?
lg
...
财经智选
10-27 15:54
苹果突传大消息!果链含量31.37%的电子ETF(159997)、云计算ETF沪港深(517390)双双涨超3%,主力资金“偏爱”电子板块!
go
lg
...
反响远超企业预期。Meta首席技术官在
社交
平台证实这一盛况,坦言内部虽对产品充满信心,但消费者热情仍超出预期,公司正紧急推进补货并计划本月将销售门店数量翻倍,以缓解供需缺口。 3、苹果计划2026年推出搭载星链服务的iPhone 18 Pro 据业内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与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进行洽谈,计划将星链卫星服务整合到未来的iPhone产品中,首部搭载该服务的 iPhone将于2026年推出,型号为iPhone 18 Pro。 【机构观点】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看好通信运营商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技术等板块:认为运营商作为未来产业6G技术的重要参与者,当前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现金流资产以及分红水平,“十五五”期间技术成熟度或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硬件端外在需求持续向好,同时内在持续向高附加值产业链拓展,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进程喜人,应用端落地行业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增加,硬件端与应用端良性循环;太空算力及卫星互联网方面建设蓬勃发展,发展规划清晰且商业化落地前景广阔;量子技术作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之一,“十五五”期间内原始创新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需求及政策支持下将实现较快发展。 【更多产品】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10-27 15:13
Moneta每日新聞:美國政府停擺衝擊統計體系,CPI史上首次缺席
go
lg
...
首次未能發佈月度通脹數據的情況。白宮在
社交
平臺X上警告稱,資金斷供導致調查人員無法執行實地採樣與價格調查,使關鍵數據體系陷入癱瘓。 勞工統計局(BLS)的多名官員證實,所有主動的數據搜集活動自停擺開始後均已暫停。一名發言人表示,只有在政府恢復供資後,機構才能重新啟動調查,並會在恢復運作後公佈新的發佈日程。據瞭解,10月CPI原定於11月13日發佈,但由於停擺持續,報告時間將被迫推遲。過去的資金中斷事件中,BLS也曾採取類似做法,暫停採樣直至撥款重啟。 儘管如此,BLS在本月仍緊急召回部分員工,專門負責完成9月通脹報告,以便社會保障局能夠依法計算生活成本調整(COLA)。一位勞工部官員指出,這屬於特殊安排,旨在保障社會福利系統的正常運作,不代表機構恢復全面工作。事實上,自10月1日停擺以來,大部分聯邦統計工作均陷入停頓。 白宮新聞秘書卡洛琳·萊維特在聲明中將矛頭指向民主黨,稱他們拒絕通過臨時支出法案,導致經濟數據生產體系受阻。萊維特同時警告稱,缺乏通脹數據將削弱市場信號,使政策制定與商業決策都陷入不確定。 與此同時,參議院民主黨人堅持,除非延長醫療保險補貼,他們不會支持臨時撥款方案。停擺的連鎖反應不僅令數據系統停滯,也加劇了市場對美聯儲下次政策會議的猜測。 (請注意:Moneta Markets資訊目前僅針對非中國大陸區域的華文投資機構和個人,且僅提供參考價值,不具備任何現實層面指導意義。)
lg
...
Moneta Markets亿汇
10-27 14:49
上一页
1
•••
11
12
13
14
15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刚刚重大发声:这是一件对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
lg
...
“大空头”再出手!全球市场集体跳水:美股、比特币、黄金、原油竞相下跌
lg
...
中美突发重磅!特朗普正式敲定与习近平的芬太尼及对等关税削减协议
lg
...
【黄金收评】令人震惊的行情!金价暴跌近70美元 黄金猛烈回调的原因在这
lg
...
【直击亚市】全球市场一片“血海”!中国宣布对美关税决定,美政府停摆创史上最长记录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1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2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