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去增长”——介绍一个“离经叛道”的新概念
go
lg
...
,而不是不断制造更多消费品。近年的新冠
疫情
和极端气候变化似乎证实了斋藤康平的观点。2024年出版的该书英译本也受到广泛好评。同时,他强调去增长只适用于富裕国家:发达国家享受的生活方式是牺牲不发达国家换来的,而减少富国使用的资源和能源,将使穷国能追求自身的经济增长。 在伦敦和巴塞罗那任教的人类学家希克尔(Jason Hickel)是去增长运动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著有《少即是多:去增长将如何拯救世界》(2020)。他强调气候危机,指出GDP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联系。他在一篇可作为去增长使命宣言的文中写道:“去增长就是要减少经济的物质和能源吞吐量,使其与生物世界恢复平衡,同时更公平地分配收入和资源,将人们从无谓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投资于人类繁荣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2023年5月,“超越增长”(Beyond Growth)会议在布鲁塞尔欧盟议会举行。会议由政府领导人和学者主持,其议程是当前的经济体系迫切需要改变。会议发表宣言,指出 “我们的世界正面临一场生态-社会危机……驱动危机的是以永久性经济扩张(增长)和积累为中心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我们对经济扩张的痴迷与地球有限的疆界相冲突”。宣言称,摒弃不惜代价实现增长的经济模式,可能是人类最好的出路。 地球。(NASA摄影) 去增长经济模式 去增长经济有三大目标:第一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物质和能源消耗,改变消费模式,鼓励当地生产和消费;第二是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重新分配财富,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平等分担工作,保证基本收入;第三是转变生活方式,从物质主义转向参与体验和快乐生活。 去增长有别于经济衰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关键变量(如消费、投资、公共开支等)进行配置来稳定经济产出,从而降低增长的必要性,同时保持经济稳定;是制定政策直接控制资源使用、生态破坏和污染,而不是限制GDP价值。 具体政策可以是减少商业投资,尤其是“破坏生态和社会需求较低的生产”,如私人运输工具、广告、数字货币等;同时改变税收和公共开支,让投资从私人产品转向公共产品,扩大医疗保健和教育等社会重要部门;让现有劳动力更平等地分担工作,缩短工作周,保障充分就业和能维持体面生活的最低工资;还可引入全民基本收入。 在去增长经济中,创新仍至关重要,但更针对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生产率、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企业、气候及生态保护。 政府和公共部门在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自由市场依然存在,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仍然存在。人们仍然会消费,会储蓄,企业仍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私营和公共部门仍投资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只不过引入新的、反映经济对能源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宏观变量,并考虑生态或自然资源的价值和存量。 去增长意味着要过石器时代的苦日子吗? 人们听到去增长,很容易想到经济衰退,认为那会带来匮乏,让人类牺牲舒适、自由和繁荣程度,甚至倒退回原始社会,因为之前GDP停滞或萎缩常带来失业、债务、不平等加剧的危机。但去增长论认为,那正是因为我们的模式一直依赖经济增长,所以停止增长时才会发生那些危机。 由于去增长主要适用于生产和消费已超出基本需求,对环境造成极大损害的发达国家,所以能把人们从追求物质过剩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大多数基本需求都可通过低碳方式得到满足–不买那么多新衣服,不那么频繁地更新电子产品,也能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没有广告的轰炸,不再把拥有某些商品看作幸福的关键,我们可以重新构想什么是好的生活。 换言之,去增长不等于带来匮乏,而是承诺一种新的“激进的富足”(radical abundance),基于适度的物质和能源需求的节俭的富足。在这种超低碳富足中,人们享受住房、医疗保健和低碳休闲活动等公共财富,而不是无休止地追逐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 把精力从经济扩张中解放出来后,反倒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正规工作时间,意味着更多的家庭生活和休闲时间,更高的自由度。同时,随着不平等的消减,攀比和阶级对立情绪会得到缓解,人们会更感到安全、和谐、快乐。 为什么不能“可持续增长”? 有些去增长的批评者认为,人类有智慧和能力以技术创新克服地球极限,让经济“可持续增长”,或“绿色增长”,因此不必非要“去增长”。 理论上,提高效率可以让经济产出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清洁技术让经济去碳化,同时产业转向服务业,实现经济非物质化。这样的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就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可以两者兼得–谁不喜欢双赢呢! 但现实是,如果全球经济保持每年增长2-3%,去碳化和非物质化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表明,绿色增长没有经验支持。就是说,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任何历史证据,表明GDP可以与资源使用完全脱钩。 绿色增长寄希望于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让GDP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但不幸的是,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速度太慢了,根本跟不上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度这个紧迫的时间表。 而且,所谓能源转型并没有用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化石能源,而是在能源组合中加入新能源,从而扩大了总体能源供应,导致能源消耗的净增长。所以,要迅速过渡到可再生能源,只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同时,可再生能源需要稀土等原材料,开采、生产和处理这些材料对环境损害非常严重,如果计算在内,可能会抵消新能源产生的减排收益。 另外,提高效率也许能减少单位排放,但可能不会减少总排放。历史上,效率的提高往往导致总排放量的增加——效率带来更多使用机会和更廉价格,反过来会提高消费量。比如,星巴克承诺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但他们2022年的排放量比2019年增加了12%。该公司发言人说,由于盈利额增加了23%,排放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这正是去增长所强调的:在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中,效率的提高往往被重新投资于更多的消费和更多的增长,而不是减少环境影响。如果真的想实现零排放,就必须改变经济上的成功等于增长这种标准。 即使每年增长2%这样的温和目标,也意味着每35年消费规模就翻一番。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数十年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效率大幅提高,但全球经济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仍在增加。有证据表明,如果不降低我们的消费水平,几乎不可能回到地球的承受范围内。 那氢能、碳捕集等技术创新能帮助同时实现增长和减排吗?现实是,目前为止,这些技术承诺得很好,却未能兑现。根据《自然》杂志最近一篇社论,这些技术仍属于“幻想思维”的范畴。即使有朝一日能实现,在效率、成本和实际环境效益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 也许少数几个国家做到了资源需求趋于稳定,但发达经济体倾向于放弃国内制造业,因此除非消费需求下降,否则越来越多的商品从国外进口。结果是,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下降,而其人口的碳足迹却会因为进口商品所含的碳而增加。 全球趋势是,过去二十多年里,虽然世界GDP增长速度超过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但并没有出现绝对的脱钩,两者都在增长。为避免出现最糟糕的气候变化,到2050年,全球绝对碳排放量必须减少50-85%,如果经济继续增长,这个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就是可持续增长理论的缺陷:错误地假设全球经济能在继续增长的同时,从根本上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可持续的水平。 不能“平衡”吗? 有人认为, 也许可以“不那么看重增长”,同时也“认可增长的优点”,采取一种“更加平衡的立场”,即“认识到增长与气候之间难以权衡的现实”,但也不放弃增长为目标,只不过有所节制。 “平衡”是个很难反驳的好词,但对于去增长倡导者来说,“更平衡立场”是一种怯懦,这种怯懦正是资本主义增长在地球上横行的根源。斋藤康平发出坚定的信息:“任何将去增长与资本主义融合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 去增长可行吗? 听起来有点像马克思主义观点哦!那是因为,这种与追求增长的资本主义制度背道而驰的观点,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也许可称之为生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晚年的笔记表明他越来越考虑环境恶化的危险。) 如斋藤康平所说,资本不仅倾向于增长,而且要求增长。“停止增长/要求减速,实际上就是要终结资本主义”。所以,去增长相当于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变革,而不仅是在制度边缘进行改良性的修补。但它不是苏联那种自上而下、强制性、非民主的国家主义,而是民主的生态社区主义。 尽管去增长的意识形态位置居左,但不意味着就是注定行不通的。去增长对年轻一代尤其越来越有吸引力 —— 他们没经历冷战,马克思/共产主义这个词对于他们没有历史包袱。而且,这一代年轻人遭受就业不稳定、房价上涨等问题的困扰,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却已经在承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后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标签,去增长的基本概念可能会逐渐被接受。 政界也开始有人倾听这些建议。在英国,“增长极限”议会小组APPG旨在为跨党派对话提供一个新平台,讨论环境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增长问题。该小组还在下院组织辩论,最近经济学家蒂姆·杰克逊(Tim Jackson)和绿党联合领袖卡罗琳·卢卡斯(Caroline Lucas)主持了题为“增长的终结”的辩论,100张旁听门票几小时内售罄。目前至少有三位当代欧洲政治领袖支持去增长观点,包括西班牙“我们可以党”(Podemos)的胡安·卡洛斯·莫内代罗(Juan Carlos Monedero)、意大利“五星运动党”的贝佩·格里洛(Beppe Grillo),及法国社会党2017年总统候选人贝努瓦·哈蒙(Benoit Hamon)。 政策上,也有去增长理念的实践尝试。新冠
疫情
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宣布,将通过采用放弃为增长而增长、而以“社会基础”与“环境上限”之间的甜蜜点为目标的“甜甜圈经济学”理念来应对危机,即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尽力让社会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证和改善。当时的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也宣布,新西兰将优先考虑居民的福利和幸福,而不是GDP的增长。 但无容置疑,在政治上,“去增长”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比起不算激进的“绿色增长”,更难推销。让社会接受去增长理念,那需要共同价值观的转变,而那将是很艰难的 —— 人类对“丰饶”(plenitude,斋藤康平用语)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是固执而根深蒂固的。告诉富裕国家的人们,不能拥有想要的汽车,成功人士也不能住更大的房子,这样的政党眼下肯定不会赢得大选。已在台上、推行类似去增长政策的民主政府也可能失去支持:随着GDP的停滞,新西兰政治右转,2024年选上了几十年来最保守的一届政府。而美国的保守派将否认气候变化作为身份核心,其领袖川普赢得足够支持,回到白宫,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生态恶化只会灾难性加剧,实现去增长更加渺茫。同时,在当今国际秩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让富国强国因去增长放弃自己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地位,也不太可能。 尽管如此,去增长贡献了对人类文明未来的哲学思考,这种看似激进的理论正对政治经济学产生影响。气候和生态危机表明,地球将无法承载,经济无限增长肯定会在未来终结。问题是,我们是提前做规划,保护我们拥有的唯一宜居的星球,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节制消费,还是等毁灭性灾难降临后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地球。(NASA摄影) 参考资料: “Shrink the Economy, Save the world?”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08/books/review/shrink-the-economy-save-the-world.html “Do We Need to Shrink the Economy to Stop Climate Change?”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16/opinion/degrowth-cllimate-change.html “In Defense of Degrowth” https://hbr.org/2024/06/in-defense-of-degrowth Degrowth: the case for a new economic paradigm https://www.opendemocracy.net/en/degrowth-case-for-constructing-new-economic-paradigm/ Green growth vs degrowth: are we missing the point? https://www.opendemocracy.net/en/oureconomy/green-growth-vs-degrowth-are-we-missing-point/ These Are Boom Times for ‘Degrowth’ https://www.nytimes.com/2024/10/04/business/degrowth-climate-gdp.html Life in a ‘degrowth’ economy, and why you might actually enjoy it https://theconversation.com/life-in-a-degrowth-economy-and-why-you-might-actually-enjoy-it-32224 https://degrowth.info/degrowth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01-24 00:00
乐摩物联港股IPO,聚焦智能按摩服务,行业竞争激烈
go
lg
...
动。 其中,2022年毛利率较低主要是
疫情
下消费疲软,但公司仍需支付大额成本导致;2024年1-9月公司毛利率有所减少,主要由于扩大业务规模及市场渗透率产生了初始成本,以及运维人员方面的支出增加导致。 竞争格局方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大陆的智能按摩服务市场高度集中。按交易额计算,2021年至2023年,乐摩物联在中国大陆所有智能按摩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相应年度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9.4%、33.9%及37.3%。 尽管目前乐摩物联的市占率较高,但随着智能按摩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吸引了新的参与者加入竞争,同时还面临来自水疗及按摩诊所、健身中心的竞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司发展带来挑战。 本次申请上市,乐摩物联拟募集资金用于扩大服务网点的覆盖范围和渗透率、持续提升和迭代技术、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曝光度、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lg
...
格隆汇
01-23 18:01
等待節後第一天的上漲行情,上證指數看漲
go
lg
...
。 2020年春節後第一天漲醫藥,對應
疫情
,醫藥牛市,英科醫療20倍 2021年春節後第一天漲鋼板塊,對應資源大牛市,鋰電池大牛市 2022年春節後第一天漲基建,全面風格就是復甦,保就業,促銷費,基建,新能源車,消費板塊牛 2023年春節後第一天漲chatgpt,Al牛市開啟 2024年春節後第一天漲算力,全年炒作都是科技線,算力,低空經濟,再到固態電池,機器人 所以這裡要判斷25年的行情風格其實就是看春節後那一天的方向,如果25年春節後第一天漲券商,那就是大牛市,如果是漲題材板塊,那就是結構性牛市,如果什麼都不漲,那要做好做空中證1000的準備。確定性是在春節後,節前暫時沒有確定性。 ①所以真的做A股不要離開這3個方向。 ②春節第一天漲什麼非常重要,因為有兩會,有資金能提前拿到資料。所以春節節後第一天炒的是券商金融,那未來2年就是大牛市,如果炒的不是,就是結構性牛市。要做衝高不回落的板塊。 原創作者:LuckyFirst 原文在此 BTC/USD:川普誓言徵收關稅後,比特幣價格跌至 10 萬美元 Illustration by TradingView 要點: ● 比特幣價格跌至 102,000 美元 ● 川普將徵收高額關稅 ● 加密貨幣市場普遍回落 在川普發誓要徵收高額關稅後,比特幣價格回落了一些創紀錄的漲幅。 比特幣從記錄中滑落 ● 週二,交易員將 OG 幣推升至前一天 109,000 美元的歷史新高後,BTCUSD 下跌。但這是川普推動加密貨幣發展的最佳賭注,因此瘋狂的購買是可以理解的。加密貨幣的下一步是什麼? ● 川普已著手在加密貨幣方面創造一個人間天堂。更準確地說,他將嘗試使美國成為「世界加密貨幣之都」。 川普 vs 川普? ● 但他還想做其他一些事情,其中一些已經在進行中,可能與他崇高的加密貨幣願景相衝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關稅,它將使美元變得更加昂貴,甚至使通貨膨脹重新回到上升軌道。 ● 除此之外,川普還計劃頒布行政命令,放鬆對加密貨幣產業的管制,使加密貨幣本土公司不僅更容易生存,更容易蓬勃發展。 展望未來 ● 在此背景下,隨著交易員評估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天早上廣泛的加密資產領域出現回調。數位資產市場的整體估值下降了 5%,至 3.5 兆美元。一些幾天前還很受歡迎的知名代幣遭受了巨大損失。 ● 川普幣(或稱迷因)(TRUMPUSDT)從 75 美元的峰值下跌約 50%,至每枚 37 美元左右。SOLUSD 從每枚 290 美元的歷史高點跌至 230 美元。 #TradingView
lg
...
TradingView
01-23 17:47
中美突发!最新调查:在华美国企业担心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比例达五年来最高
go
lg
...
之一,这一比例与去年大致相同。然而,与
疫情
前相比,不再将中国列为首选投资目的地的公司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达到21%,比去年的调查上升3个百分点。 报告在中国受到不公平待遇(尤其是在市场准入和公共采购方面)的企业比例也与去年大致相同,约占企业的三分之一。
lg
...
tqttier
01-23 11:33
港股大回调,创新药逆市坚挺收红!高纯的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涨0.32%,机构:医保“丙类”目录有望为创新药商保支付提供支持!
go
lg
...
0-2022年核心资产阶段性表现较好,
疫情
类资产表现亮眼。2023年以来中药和创新药表现较好,尤其2024年以来,创新药表现突出。 整体来看,2018年至今医药指数下跌16%,2023年以来医药指数下跌25%,剔除三年
疫情
影响,2023年指数表现延续了新医改以来的走势。目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华源证券认为,对行业影响已基本触底,多项措施已呈常态化趋势,边际好转可期,医药有望企稳回升。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来,围绕“三医”联动,持续加大改革力度。1)医保方面,启动DRG/DIP支付方式,推动个账改革,发展商保,形成多元化支付体系等;2)医药方面,持续推动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推出“比价政策”等;3)医疗方面,整顿行业,净化医疗环境等。 医药估值持续消化,溢价率处于历史低位。华源证券选取近十年医药生物行业PE(TTM)估值,以申万全A为基数,分析医药生物行业估值溢价情况,2020年医药行情由新冠
疫情
影响,医药整体估值大幅提升,医药生物相对全A估值溢价接近1倍,开启新一轮牛市。随后一直回调,处于近十年相对低位。截至2025年1月12日,申万医药板块整体PE估值为28.82X,在申万一级分类中排第12。 医药工业业绩企稳,2025年上市公司业绩或呈前低后高。2024年1-11月,中国医药制造业累计收入达2.26万亿,同比基本持平;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3050.7亿元,同比下降2.7%,判断主要是2024年行业整顿的延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从趋势上来看,2024年以来,利润端下降幅度相比2023年已经企稳。上市公司业绩方面,2024年三季度实现营收6055.2亿元,同比增长1%,相较2024年二季度增速转负为正,实现归母净利润413.4亿元,同比下降14.4%。(来源:华源证券20250122《医药行业投资策略(2025):创新+老龄化+出海,看好结构性机会》) 【机构:医保“丙类”目录有望为创新药商保支付提供支持】 中银证券表示,消息面上,根据医保局召开医保部门“保障人民健康赋能经济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将在2025年发布,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医保“丙类”目录有望在商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及报销比例制定方面提供支持,“医保+商保”多元化支付有望缓解支付压力,带来创新药行业的回暖。 具体来看,丙类目录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聚焦因超出“保基本”功能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医保目录但创新程度很高、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丙类目录药品可不计入医疗机构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医保局将积极引导支持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将丙类目录药品纳入产品责任保障范围,并打通丙类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间的通道。此前商业保险在发展中的一大痛点为信息不对称,难以精准定价及设计产品。商保在具体创新药支付上缺乏药品销售数据,只能依赖第三方统计进行估算,决定是否纳入报销及报销比例。医保“丙类”目录有望在商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及报销比例制定方面提供支持。 在此背景下,“医保+商保”有望缓解支付困境。“医保+商保”多元化支付一方面有望通过增加支付方来增加支付额度,缓解支付压力。多元化的支付方也可以实现多元灵活的支付标准,兼顾公平及效率问题。“丙类”目录通过商业保险支付的方式为创新药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鼓励药企研发更多高价值、高创新性的药物,有望带来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回暖。同时,“丙类”目录为创新药提供了进入市场的缓冲地带,通过商保支付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助于创新药更快被患者接受和使用。 中银证券表示,建议关注三条主线:(1)具备稳健增长能力的领域。医疗器械和药品是最先经历集采的板块,不少品种受到的降价影响已经逐步出清,且竞争格局也已经相对稳定。(2)2025年,CXO板块和医疗设备板块。随着国内投融资以及财政政策的向好,后续有望逐步迎来反转。(3)创新领域建议关注进入上市兑现或者销售放量阶段,以及未来具备出海能力的企业。(来源:中银证券20250120《医保“丙类”目录有望为创新药商保支付提供支持》)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紧密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旨在反映港股通创新药产业上市公司的运行特征。在最新一次调整中(2024年12月16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新纳入5只成分股:晶泰控股、东阳光长江药业、科济药业、乐普生物、宜明昂科,成分股增至39只。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纳入的5只成分股均布局创新药,指数纯度进一步提高! 注:仅为成分股展示,不做个股推荐 数据来源:国证指数公司,截至2024.12.31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前十大持仓股和对应权重如下: 注:仅为成分股展示,不做个股推荐 数据来源:国证指数公司,截至2024.12.31 从上述成份股列表中可以看出: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100%布局创新药产业链,前十大权重合计占比超67%,龙头属性突出! 成份股中进一步细分行业来看,创新药权重占比高达84%,CXO(医药研发外包等)权重占比15%。 数据来源:国证指数公司,截至2024.12.31 综合来看,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的创新药含量84%,是全市场医药指数中创新药含量最高的!作为最纯的创新药新品,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以其高锐度和高弹性的特征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特点鲜明: 更纯粹的创新药(高达84%的创新药权重占比,全市场医药类指数中最高); 最低估的创新药(截至1月21日,指数市销率处于近5年24%分位点); 底层资产是港股,可以T+0交易! 目前,港股通创新药ETF联接基金(A类:021030;C类:021031)也已经正式开放申赎,主流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均有售,喜欢场外买基或者定投的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场外联接(A类:021030;C类:021031)!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个股仅作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标的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股票市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回报率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存在偏离。以上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基金净值会因为所投资证券市场波动等因素产生波动。境外投资产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本文出现信息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01-22 16:58
最惨中概股又暴雷了!
go
lg
...
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随着教育业务在
疫情
后快速复苏,业绩基数变大,高增长越发困难; 三是人民币贬值带来不利影响,因新东方财报编制基础是美元,而新东方的业务在国内,收入是人民币,最近的人民币贬值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以人民币衡量,三季度营收增速在20%-23%之间。 其中,市场最担忧的就是宏观经济对新东方的影响。 众所周知,去年9月,中国一改放任经济不管的做法,推出了诸多经济刺激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刺激的重点仍集中在地方债务化解,刺激消费的政策也局限于补贴,并未出现海外投资者期待的完善刺激政策,如像民众发放现金、大力刺激生育、完善保障制度等,因此,很多投资者对未来的经济抱有悲观预期。 如果宏观经济持续疲弱,新东方的高端业务持续受到不利影响,未来业绩继续放缓,那问题可就大了。 因此,今日不少投资者恐慌出逃,担心新东方未来业绩继续放缓。 从递延收入上看,新东方业绩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在业绩会上,管理层对三季度出国考试业务的增速指引是15%,较之前的成长性大幅放缓。 从估值上看,新东方市盈率在20倍,不算贵,但也很难和便宜联系起来: 新东方刚刚从打击教培的危机中从出来,很可惜,又碰上了宏观经济疲弱,就业压力加大,出国留学耗费巨资,回国却未必能找到好工作,不少中产可能会觉醒,与其鸡娃,不如存起来收息,毕竟月薪过万的工作未必好找,还不如稳稳收息更幸福。 $新东方-S(09901)$ $东方甄选(01797)$
lg
...
老虎证券
01-22 15:38
中国经济重量级表态!在避免特朗普早期关税后 副总理誓言中国进口更多商品
go
lg
...
失衡。由于包括协议签订不久后爆发的新冠
疫情
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等原因,中国尚未完全履行该承诺。 中国将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2025年的增长目标,根据各省已经公布的目标,今年的增长目标可能与去年相似,甚至可能完全相同。 北京方面誓言要放松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今年更加强调促进消费。 中国外交部早些时候表示,除了参加达沃斯论坛,丁薛祥还将访问荷兰。
lg
...
tqttier
1评论
01-22 13:35
爱奇艺追不到的梦?奈飞玩到 “狂飞”
go
lg
...
原先指引的 60-65 亿。 今年起,
疫情
和罢工潮的影响已经远去,奈飞的内容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恢复至 180 亿,同比 +6%,但公司也提及会保持高 ROI 的去做投资,这一点过往历史能够证明奈飞的投资纪律性。因此尽管投资支出增加,但管理层对今年的自由现金流预期仍然提高至 80 亿。 6. 上调 2025 年业绩指引 鉴于 Q4 爆片的热度延续,以及对 2025 年丰富储备(多个历史热剧的新一季内容)的信心,管理层此次上调了业绩指引——收入(+1%)和利润率(+100bps)。即收入区间为 435 亿至 445 亿,同比增速 12%~14%,利润率则从 28% 提高至 29%,利润表现更超预期一些。 7. 新增 150 亿回购,回报率一般但诚意够了 上季度末,奈飞回购额度还剩 31 亿,按照去年平均 15-20 亿一个季度的回购力度,额度需要 “充值”。因此本季度,管理层新增授权 150 亿回购额度,用于继续维持当前的股东回报。 虽然一年 50-100 亿的回购力度,和当下奈飞的市值(盘后涨 15% 至 4200 亿 +)相比,称不上是 “可观” 的股东回报。但奈飞毕竟现在现金余额也不算多,长视频本质上又是一个投资驱动的业务,从闲置资金(Q4 净现金 78 亿,自由现金流 14 亿,扣除内容投资 45 亿也就剩 47 亿的余钱,回购额 10 亿占了 21% )占比角度,奈飞的回购称得上十足诚意了。 8. 业绩指标一览 海豚投研观点 尽管有过至少一年红利期的预判,但奈飞的表现还是显著超出了海豚君预期。而从当下的 2025 年 pipeline 来看,有了《鱿鱼游戏 3》、《星期三 2》、《怪奇物语 5》、《你 5》等历史剧王的坐镇,哪怕是同行也逐步走出罢工潮影响以及推出广告套餐加剧竞争,但今年奈飞内容储备的轰炸度,让人很难不积极。 短期上新的一年,奈飞主要可以讲两个故事: 1)继续增加对体育类直播节目、赛事内容,以及游戏的投入,这些除了能拓宽现有的用户圈层外,也都是能够帮助塞广告的库存位,有望进一步扩大广告收入规模,并提升转化效率。 2)除此之外,核心地区的涨价周期也在悄然临近,过去基本保持这 1-2 年涨一次的节奏。在去年 Disney、Paramount、MAX 甚至 Prime 都在涨价的时候,奈飞对美加、英法等核心地区并未同步涨价。管理层认为,他们的涨价动作不会跟随同行,而是基于自己的内容成本和用户对内容的反馈。因此海豚君认为,在 2025 年剧王轰炸的前提下,核心地区有望迎来一波涨价。 长期上,管理层则开始讲整个娱乐业务扩张的故事,包括体育、IP 游戏变现等。具体而言,就是将潜在市场规模从中俄地区之外的 5 亿流媒体家庭提高到了 7.5 亿,以及整体 6500 亿的娱乐市场,由此说明奈飞的前景空间。 不过,长期故事更偏情绪助攻,目前奈飞的逻辑还是得跟随短期的内容周期。对 2025 年的奈飞,海豚君认为虽然最容易获客的巅峰期已经走过,在高估值的当下(海豚君适当调整预期,盘后暴涨 15% 后的 4200 亿市值来看,隐含 25 年 EV/NOPAT 35x,但未来三年利润增速 cagr 可能只有 20%+),需要关注一些风险,但也无需过分悲观。 经历了包含
疫情
的近五年周期,奈飞造神剧的能力在持续得到印证。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对发展前景的描述还是对股东回报的重视,管理层的思路都很清晰。这无疑会使部分资金打消对账户共享拉动作用放缓、广告效果以及汇率影响等因素的担忧,并进一步提高市场投资信心。短期冲高可能还有一些情绪溢价,但每一轮估值回调或许都是重新押注并伴随成长的好时机。 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用户增长再次亮瞎 四季度订阅用户净增加 1891 万,超出彭博一致预期的 920 万,头部机构的预期也只是在 1000 万多一点。用户增加仍然是源于打击账户密码共享,和广告套餐的推出。 分地区来看,各地区全面开花。尤其是美加、欧洲等核心地区,均获得了 500 万左右的新增用户,一举击溃打击账户共享策略收效逐步放缓的担忧。只要内容够硬,总能激发用户的付费潜力。 对于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将不再披露用户数和 ARM。海豚君认为,Q4 爆片的热度还在持续发酵,并且 1Q25 的内容储备也不少,结合公司给的收入指引,因此预计 Q1 仍有 600 万左右的订阅用户新增。 中长线上,主要的逻辑还是流媒体对有线电视的取代,以及奈飞在流媒体中保持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从 Nielsen 数据来看,三季度虽然有奥运会和美国大选总统辩论(用户一般在有线电视上观看),但流媒体收视份额仍然提升了 1pct,达到 41%,突破新高。 二、核心地区或涨价在即 四季度奈飞共实现营收 102.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不变汇率下同比增长 19%,今年还将受到美元高汇率的影响,预计影响增速 2-3pct。 收入增长主要主要靠用户规模拉动。Q4 各地区人均付费 ARM 没怎么变动,主要因为,在 Ad-support 用户在广告填充率、转化率都还不够高的时候,人均变现价值(订阅费 + 广告收入)会相对于 Premium 用户偏低。 Q4 乃至整个 2024 年,奈飞也只在小部分国家地区(欧洲为主)进行了涨价,多数地区以取消 Basic 价格套餐,来倒逼低付费用户成为广告客群。而美加、英法等核心国价格,上一次调价还在 2023 年底,秉持着 1-2 年一调的节奏,海豚君预计 2025 年核心地区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涨价。 2024 年是奈飞正式启动广告业务线的一年,截至 11 月底媒体报道的数据,奈飞广告当期月活达到 7000 万,在推进广告支持套餐的地区,50% 的新增用户选择了 Ad-support 套餐。 不过当下奈飞广告业务的问题在于,ROI 仍然有待提高。去年下半年公司在加拿大地区发布了自己的 1P 广告平台,并且计划今年加快在其他地区陆续推出,美国地区将于 4 月开始推出 1P 广告平台。 虽然公司这次没有详细披露广告收入情况,但结合市场预期来看,目前广告收入占比还低于 10%,2025 年有望显著提高贡献占比。结合公司对 2025 年利润率的上调,预计广告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竞争环境:关注 YouTube、亚马逊竞争威胁 对同行影响更大的罢工潮逐渐远去后,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也需要开始关注起来了。虽然今年奈飞一连掏出了四五部剧王续集,但也难避免同行储备增加,可能对用户时长的争抢风险。 根据 Nielsen 的数据,奈飞的收视份额从 11 月开始回升,但与此同时,YouTube、亚马逊 Prime video 也在继续提升。Disney 因为将 Hulu 绑定到 Disney+ 上,短期份额有一些提升,但 11 月也开始下滑。因此对于奈飞而言,如果要关注竞争,那么首选 YouTube,其次则是 Prime Video。 四、现金流:投资周期持续,新增 150 亿回购 四季度内容投资如期加速,投出 45.7 亿,2024 全年总投入 170 亿,达到既定目标。今年的预算是提升高 180 亿,在远离
疫情
和罢工潮的扰动后,奈飞的内容投资也恢复了正常扩张。从期末的内容资产规模来看,奈飞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净增,尤其是正在制作中的内容资产。 四季度自由现金流 13.8 亿,全年 70 亿超出市场预期和此前指引。四季度公司还耗用 10 亿美元进行了回购,由于上一轮授权的回购预算已经不多,因此这次又添了 150 亿以作持续回购计划。 虽然一年 50-100 亿的回购力度,和当下奈飞的市值(盘后涨 15% 至 4200 亿 +)相比,称不上是 “可观” 的股东回报。但奈飞毕竟现在现金余额也不算多,长视频本质上又是一个投资驱动的业务,从闲置资金(Q4 净现金 78 亿,自由现金流 14 亿,扣除内容投资 45 亿也就剩 47 亿的余钱,回购额 10 亿占了 21% )占比角度,奈飞的回购称得上十足诚意了。 五、利润率仍有提升空间,但节奏会放缓 奈飞四季度实现经营利润 22.7 亿,利润率 22%(+5pct),同比大幅增加 52%,相比三季度,在更高基数上实现了同样的增速。驱动增长的背后原因,主要在收入稳步双位数增长 16% 的状态下,成本费用等支出均保持克制(低速增长),除了自建广告平台导致研发费用增速加快。 2024 全年的经营利润率 27%,也基本达标。但公司对 2025 年的利润率预期,从原先的 28% 提高到了 29%,体现出管理层对经营面的增长信心和高效运营能力。 但不可否定的是,明年起,利润率的提升速度会有所放缓,因此年收入增速保持在 10%~15% 水平下,利润率每年若提升 1-2 个 pct,则利润增速也就是在 20% 左右,相比前两年 40%-50% 的增速,会存在一定的良性放缓。
lg
...
海豚投研
01-22 10:02
中美重磅!特朗普称已被邀请访问中国 彭博:中国领导人为影响美国赢得时间
go
lg
...
失衡。由于包括协议签订不久后爆发的新冠
疫情
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等原因,中国尚未完全履行该承诺。 第一阶段的协议规定,假如较低级别的官员无法商定争端解决方案,则应在美国贸易代表和主管此事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如今最有可能的是负责贸易谈判的何立峰)之间进行紧急会谈。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决定将关税提高到协议签署前的水平。 即使双方真的开始谈判,北京方面也更难承诺购买更多美国商品。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推动进口多样化——部分是为了应对贸易战——以及经济降温,这让习近平的回旋余地更小。 彭博社指出,目前尚不清楚反复无常的特朗普是否会遵循第一项协议中提出的解决争端的步骤,任何决定都可能受到他的对华鹰派团队的影响。曾两次被北京制裁的美国国务卢比奥(Marco Rubio)声称,中国依靠欺骗的方式一路取得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则指责中国经济失衡在全球最为严重。 (截图来源:彭博社) 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中国分析中心(Center for China Analysis)的中国政治研究员Neil Thomas表示:“在第一天避免被征收关税,北京方面会松一口气,但不会满足于现状。” Thomas补充道:“习近平拥有足够的经验,知道特朗普可能很快改变想法。特朗普有了更多经验,他的政府也更有条理,这意味着习近平这次可能需要做出更多让步。”
lg
...
tqttier
1评论
01-22 07:51
Netflix直播体育赛事带动广告用户翻倍,年度增长潜力引发市场期待
go
lg
...
Netflix的用户增长也令人瞩目,自
疫情
后低点以来,公司用户增加超过6000万,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编辑观点 Netflix在直播体育内容领域的布局表明其正积极拓展广告收入渠道。尽管短期内面临汇率波动和市场竞争等挑战,但其长期前景依然可观。体育内容不仅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也为公司提供了更高利润率的广告收入增长空间。如何在投资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将是Netflix未来成功的关键。 名词解释 流媒体:通过互联网实时播放视频内容的技术,与传统电视广播相比无需下载。 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是北美地区最受欢迎的职业橄榄球联赛。 WWE:世界摔跤娱乐公司,专业摔跤娱乐内容的领先提供商。 相关大事件 2024年11月:Netflix的广告观看用户数从5月的3500万增至7000万。 2024年11月:迈克·泰森与杰克·保罗的拳击赛吸引6500万流媒体观看者。 2024年12月:Netflix圣诞节NFL比赛观看人数分别达到2400万,显著高于本赛季平均水平。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1-22 00:10
上一页
1
•••
209
210
211
212
213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路透: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正寻求批准辞职
lg
...
【黄金收评】白宫刚刚宣布特朗普大消息!金价暴涨近70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中国惊现罕见举措!美媒独家:中国首次要求电商巨头交销售数据 打击商家逃税
lg
...
中国突传重磅!彭博独家:中资银行发放虚假贷款以完成业绩目标 甚至代付利息
lg
...
远低于市场预期!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大降 什么信号?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30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8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