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养老金重磅改革!意味着什么?
go
lg
...
养老保险,自然不存在什么养老金。 农村
老人
能否安度晚年,主要是看自己多年下来有多少积累,以及子女孝不孝顺,凭运气。 这就是十年前的养老金双规运行模式,简单粗暴。 这就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三大支柱”。 其中第三根“支柱”,官方说法是以国人储蓄为主,尚未形成体系。 说人话就是没有,自己解决。 当然啊,算平均值的时候,还是要把你们算进去滴! 所以我国的平均养老金替代率虽然只有30%,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 但这只是平均。 你若分层次去看,有些人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90%,远超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有些人是30%-40%,在平均值附近;有些人则约等于0。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你父母都是体制内的高职职工,可能光退休金就月入两万,足可以过得很舒坦。十几年前,有多少家庭能月入两万的? 他们不仅自己的退休金多得花不完,还能利用多年的人脉给儿女在本地寻个好出路。 久而久之,这类家庭,也就成了所谓的“县城婆罗门”。 如果父母都是企业员工退休,二老退休金加起来可能有五到八千多,自己花是够了,至少不拖儿女后腿。 但如果父母都是农民,那养老补贴加起来最多几百块,如果做儿女的没有能力赡养,晚景的压力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得到。 有多少农村
老人
,七老八十了,儿嫌女弃,最后孤独XX在破屋里? 如果这是个别现象,你可以说这些儿女丧心病狂。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你该怎么解释?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相亲市场,父母有没有退休金被摆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真不能怪老百姓势利眼。 按理说,大家都是干了一辈子活,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在社区办公室喝茶的、在市场上跑业务的、在厂里打螺丝的、在田里种地的,本质上有区别吗? 真没有。 只不过只有第一类人是“自己人”,待遇当然要高一些。 但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是不可能细水长流的。 02并轨,无奈之举 部分
老人
退休金过于优越的待遇,另一部分
老人
养老金明显过少,给整个社会的压力已经太大了。 我们的养老金支付方法,是现收现付。即你每月交的钱不是留给自己退休用的,而是用来养活已退休人员,未来等你退休了,那时候工作的年轻人再交钱养你。 过去,新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3波婴儿潮,使得我们有大量人口红利作为承接。 但从1997年起,我们的出生人口开始逐年降低,预想中的第4次婴儿潮也没有如约而至。最近两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更是不能直言。 这就意味着,“接盘侠”不够用了。 目前只能查到,2021年,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本年收支结余,分别为3688亿元、195亿元和1651亿元。 剔除财政补贴收入,三项分类的收支缺口分别高达2925亿元、5955亿元和1659亿元,均已陷入收不抵支状态。 除了部分沿海省份的养老金有些富余,大部分省市都已处于亏空状态。所以,2022年1月,我国开始施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余粮的匀一匀,救济下穷亲戚。 但这只能算作一个应急方案,长久下去,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够。 据社科院的数据,国家主导的城市养老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并可能在2035年耗尽。 另外,据中国保险协会的预测,未来5-10年,全国还将有8-10万亿养老金缺口。 事态已经到了很紧急的地步。 怎么办?开源。 年轻人是不可能突然变多的,那就把交养老保险的群体扩大。 之前,公务员是不用交养老保险的,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以后,得改一改了。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目的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重点在于,让体制内人员和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简单来说,你想领养老金,就得跟外面的普通人一样交养老保险。 但是,为了避免对先前收益群体产生明显冲击,所以把体制内人员分成了三类: 2014年10月前退休的,待遇照旧;2014年10月之后入职的“新人”,完全按新办法执行。 比较复杂的是第三类“中人”,即2014年10月前入职,改革后才退休的人。 当时,国家制定了一个“保低限高”政策。若新办法的养老金变低了,就按照老办法发放;若新办法更高,超出部分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发放。 对这类人而言,他们的退休待遇不仅不会变低,反而可能会更高。 也就是说,除了“新人”吃点亏,体制内
老人
享受的福利反而可能更多了。 这一下子,又把不同职业群体
老人
之间的矛盾,部分转移到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 二三十年后退休的人们,不论你是公务员还是普通企业打工人,退休待遇确实是缩小了。 但在人口形势逆转的当下,我们这代人依然要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既要负担上一辈人越来越沉重的养老金,却又担心未来自己的养老金不够用。 更何况,农村
老人
的养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对大部分人而言,想要优雅地老去,依然是个难题。 03尾声 大家肯定都见过这样的场景。 早上,你顶着困意出门上班,发现广场上已经堆满了打太极、下棋的
老人
,穿着体面清爽、谈吐不凡。 这些
老人
大多都是公务机关退下来的,退休金至少一万,浑身有劲,六十多岁有四十岁的精神头。 就心态上而言,你反而更像老年人。 挤进地铁后,对比更加明显。 整个车厢里坐满了叽叽喳喳的老阿姨,要么约着去爬山,要么送孙子去上学;在角落站着的年轻人,要么盯着手机发呆,要么闭眼假寐。 …… 整个白天,整个城市,随处都是暮气沉沉的年轻人和朝气蓬勃的老年人。 他们是幸福的。 与之相对的,在工地上、在工厂门口,许多老头特意把头发染成黑色,逢人就说自己不到60岁,就为了得到一个搬砖的机会。 这都还算好的,起码有劳有得。 更差一些的,上海我不知道,即便在北深广这种城市,你去城中村逛一圈,总能发现有一两个老婆婆在垃圾桶里翻来覆去,拣几个易拉罐收集起来卖钱。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在大城市过这种日子?也许老家环境更坏。 双轨制结束后,这两类人的差距会缩小吗?或许没啥可能。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因部分话题过于敏感,本文有删减)
lg
...
格隆汇
2024-03-25
养有“普”惠,老来“陀”贴!普陀区着力绘就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蓝图
go
lg
...
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
老人
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普陀区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强化规划资源保障、加快民心工程建设。 为加快构建适应人口和空间特色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多层次、高水平、有温度的养老服务设施需求,普陀区于2022年8月启动《上海市普陀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养老专项规划》)编制,并于近日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复。 评估调研 绘细绘实“新蓝图”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让养老“蓝图”有深度、有广度、有精度。前期,普陀区通过规划梳理、案例研究、问卷调研、现状排摸、现场踏勘等方式,明确养老热点需求、摸清底图底数、锚定目标方向,扫清规划“盲点”、现状“堵点”。同时,《养老专项规划》还着眼于普陀区老年人口发展趋势,根据预测峰值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模,鼓励与医疗、文化、体育等其他相适应公共服务功能的复合设置,并预留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 普陀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专项规划》还根据老龄人口发展趋势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与规划情况,将各街镇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引导分为重点增强型、改善提升型、提质创优型三大类,进一步均衡区域空间布局,绘细绘实普陀未来养老“新蓝图”。 具体而言,重点增强型将针对现状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覆盖盲区较多的街镇,重点通过新建及存量地区空间挖潜的方式,加快新建设施点位,提升设施总量,优化服务覆盖;改善提升型则是针对现状设施数量和服务覆盖情况一般,个别类型设施中存在少量缺口的街镇,着重在服务盲区中增加设施点位;提质创优型是针对现状设施功能较完善、数量较充足,且服务覆盖良好的街镇,重点提升设施品质,完善设施功能。 强“链”建“圈” 跑出布局优化“加速度” 养老服务设施主要由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两大类构成。对于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而言,普陀将在详细规划层面落实用地和相关指标管控要求,并纳入全市规划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为后续设施的建设和提质增效提供规划支持。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大背景下,鼓励复合式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实现更为灵活多样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机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图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普陀则将着力构建“2+6+X”服务功能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链”。“2”代表基本功能,包括社区托养类(含全托服务和日间照护服务)和助餐服务类;“6”代表辅助功能,包括医养结合、健康促进、智能服务、家庭支持、养老顾问、精神文化;“X”代表个性化服务功能,可结合社区特点因地制宜设置、动态优化更新。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指引图 随着《养老专项规划》的正式批复,普陀“老宝贝”们的幸福养老“生活圈”也变得可期可盼。普陀将着力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地区构建起“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每个生活圈以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核心,以若干个家门口服务站点为支撑,形成两个层级的服务供给。其中,社区养老综合体的载体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分中心,提供社区托养、助餐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家门口站点主要依托老年活动室或居住区内其他可利用的各类设施场所复合设置。 远近结合 筑牢行稳致远“定盘石” 从规划目标来看,《养老专项规划》将聚焦构建“养有‘普’惠、老来‘陀’帖、乐享百岁”的普陀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图景,坚持远近结合、坚持增存并举,逐步全面实现老年友好城区的目标愿景。 近期至2025年“强基础”。普陀全区规划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共50处,总养老床位数不少于9755张,每千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55平方米,逐步优化既有建设成果,探索多元化、复合化养老服务新模式,全面完善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远期至2035年“树品牌”。以满足人民切实的生活需求为目标,优化完善空间充足、内容丰富、富含特色的养老服务,打造普陀养老服务的好口碑、好品牌。计划至2035年全区实现养老床位数不少于9096张,每千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65平方米。(来源:普陀区人民政府)
lg
...
金融界
2024-03-25
苏丹西部两座城市遭遇空袭 造成平民伤亡
go
lg
...
波及,部分房屋被炸毁,并造成包括儿童和
老人
在内的人员伤亡,具体伤亡人数仍在统计中。
lg
...
金融界
2024-03-25
一年花380元参加居民医保,到底值不值?国家医保局解读:绝大部分由财政补助承担,住一次院平均报销逾五千远超储蓄收益
go
lg
...
收益。 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需给
老人
和孩子参保?“算小账、吃大亏” 有网民认为,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需给
老人
和孩子参保。对于这一观点,相关人士表示,该观点在部分人群中存在一定代表性,但综合各方面因素,这实际上是“算小账、吃大亏”。 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疾病能够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同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壮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此外,青壮年对疾病风险的承受力更为脆弱。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患上重大疾病,没有医保的情况下,家庭不仅要承担巨额治疗费用,还会失去重要的经济来源。这种双重打击,将对家庭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也会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庭的“顶梁柱”更需要医疗保障来提供重点支持。 “青壮年应该参保。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父母、孩子和家庭提供保障。”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保服务。
lg
...
金融界
2024-03-25
一年花380元参加居民医保,到底值不值?——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居民医保参保答记者问
go
lg
...
网民称,“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给
老人
、孩子参保就行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这种观点在部分人群中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会发现这其实是“算小账、吃大亏”。 一是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壮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二是青壮年对疾病风险的承受力更加脆弱。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如果没有医保,不仅意味着家庭将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意味着家庭将失去重要经济来源。这双重的打击,不仅在经济上将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庭的“顶梁柱”更加需要医疗保障给予重点的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青壮年应该参保。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父母、孩子和家庭提供保障。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发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保服务。 (来源:国家医保局)
lg
...
金融界
2024-03-25
“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给
老人
、孩子参保就行了”?国家医保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会发现这其实是“算小账、吃大亏”
go
lg
...
网民称,“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给
老人
、孩子参保就行了”。对此,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这种观点在部分人群中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会发现这其实是“算小账、吃大亏”。 一是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壮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二是青壮年对疾病风险的承受力更加脆弱。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如果没有医保,不仅意味着家庭将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意味着家庭将失去重要经济来源。这双重的打击,不仅在经济上将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庭的“顶梁柱”更加需要医疗保障给予重点的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青壮年应该参保。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父母、孩子和家庭提供保障。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发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保服务。
lg
...
金融界
2024-03-25
一年花380元参加居民医保到底值不值?没病是否亏了?官方解答
go
lg
...
网民称,“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给
老人
、孩子参保就行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这种观点在部分人群中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会发现这其实是“算小账、吃大亏”。 一是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壮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二是青壮年对疾病风险的承受力更加脆弱。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如果没有医保,不仅意味着家庭将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意味着家庭将失去重要经济来源。这双重的打击,不仅在经济上将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庭的“顶梁柱”更加需要医疗保障给予重点的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青壮年应该参保。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父母、孩子和家庭提供保障。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发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保服务。
lg
...
金融界
2024-03-25
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高分红凸显价值属性,寿险主业加速修复
go
lg
...
养老”双线并行的方式。 据统计,9成养
老人
群选择居家养老,平安采用了“智能管家+生活管家+专属医生”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模式。其中,智能管家是基于平安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通过智能音箱来提供生活助手、智慧物联等功能;生活管家则是线上的真人管家,能够7*24小时响应
老人
的需求;医生管家则是线上全科医生,能提供全天候实时音视频问诊服务。 针对3%的高端养老需求,平安通过旗下高端养老品牌“臻颐年”,打造了高端康养社区的标杆,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的中心地带建立了多个高品质的养老社区。随着产品权益的不断丰富完善,臻颐年甚至突破了养老社区的地理位置限制,为
老人
提供国内旅居以及与海外第三方合作的全球旅居。 从重要程度来看,医疗健康是养老的核心,而且在许多疾病年轻化的当下,医疗健康更是脱离了养老范畴,需求面越来越广。能否为客户提供广泛的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成为了决胜未来的关键。 为此,平安不断加码医疗健康生态圈的建设。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超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6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3万家。 生态圈的持续扩容,意味着客户能够享受到的一站式服务内容更加宽泛,对于金融主业也是直接赋能。平安集团的保险客户在拥有一个金融账户的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健康账户。 比如平安集团通过平安健康的“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向寿险用户提供特色体检、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及陪诊、控糖管理、重疾专案管理等亮点服务,从而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有助于强化客户粘性,提升客户的价值潜力。 截至2023年年末,在中国平安超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约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5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5倍。 四、结语 这份财报也得到了一众机构的认可。 中金公司认为,资管业务亏损及信用险赔付拖累了营运利润,但NBV 增速亮眼,业务质态进一步改善。随着减值压力边际缓解和权益市场企稳,预计公司利润有望触底回升。对平安的A股和H股均给予了“跑赢行业”的评级。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平安的现金分红略超预期,显示出了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并强调公司寿险业务价值拐点已经确立,给予了平安“买入”评级,并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将呈现增长趋势。 国泰君安则认为,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NBV)较快增长,显示出渠道改革的成效,同样预计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将在未来几年呈现增长趋势,维持了对平安的“增持”评级。 总的来看,在经历改革阵痛期后,平安的核心业绩数据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叠加经济复苏趋势提振保险需求预期带来负债端修复,以及权益市场回暖下资产端的修复,平安向上增长的确定性越来越高。
lg
...
格隆汇
2024-03-22
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高分红凸显价值属性,寿险主业加速修复
go
lg
...
养老”双线并行的方式。 据统计,9成养
老人
群选择居家养老,平安采用了“智能管家+生活管家+专属医生”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模式。其中,智能管家是基于平安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通过智能音箱来提供生活助手、智慧物联等功能;生活管家则是线上的真人管家,能够7*24小时响应
老人
的需求;医生管家则是线上全科医生,能提供全天候实时音视频问诊服务。 针对3%的高端养老需求,平安通过旗下高端养老品牌“臻颐年”,打造了高端康养社区的标杆,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的中心地带建立了多个高品质的养老社区。随着产品权益的不断丰富完善,臻颐年甚至突破了养老社区的地理位置限制,为
老人
提供国内旅居以及与海外第三方合作的全球旅居。 从重要程度来看,医疗健康是养老的核心,而且在许多疾病年轻化的当下,医疗健康更是脱离了养老范畴,需求面越来越广。能否为客户提供广泛的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成为了决胜未来的关键。 为此,平安不断加码医疗健康生态圈的建设。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超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6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3万家。 生态圈的持续扩容,意味着客户能够享受到的一站式服务内容更加宽泛,对于金融主业也是直接赋能。平安集团的保险客户在拥有一个金融账户的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健康账户。 比如平安集团通过平安健康的“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向寿险用户提供特色体检、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及陪诊、控糖管理、重疾专案管理等亮点服务,从而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有助于强化客户粘性,提升客户的价值潜力。 截至2023年年末,在中国平安超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约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5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5倍。 四、结语 这份财报也得到了一众机构的认可。 中金公司认为,资管业务亏损及信用险赔付拖累了营运利润,但NBV 增速亮眼,业务质态进一步改善。随着减值压力边际缓解和权益市场企稳,预计公司利润有望触底回升。对平安的A股和H股均给予了“跑赢行业”的评级。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平安的现金分红略超预期,显示出了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并强调公司寿险业务价值拐点已经确立,给予了平安“买入”评级,并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将呈现增长趋势。 国泰君安则认为,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NBV)较快增长,显示出渠道改革的成效,同样预计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将在未来几年呈现增长趋势,维持了对平安的“增持”评级。 总的来看,在经历改革阵痛期后,平安的核心业绩数据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叠加经济复苏趋势提振保险需求预期带来负债端修复,以及权益市场回暖下资产端的修复,平安向上增长的确定性越来越高。
lg
...
格隆汇
2024-03-22
大力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go
lg
...
亟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高素质养
老人
才、激发养老产业新动能新优势、催生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上着力,培养高素质养
老人
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强高素质养
老人
才培养。一方面,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出台引导性政策,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优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贯通体制,改革评价体系,赋予拔尖创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鼓励科研人才自主创新。支持养老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等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养
老人
才。推动科教融合,建设面向区域发展的养
老人
才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协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技能服务人才。支持和引导高校对接社会需求,结合办学优势,组织开展数字养老技能人才培育,实施养老技能根基工程,设置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养老相关专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养
老人
才协同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养老机构互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养老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支持建设一批以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提升高校养
老人
才应用能力和行业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上双向发力,全面推进养
老人
才队伍建设。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上着力,激发养老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养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起步晚、发展滞后,制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高端化。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要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养老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高精度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芯片、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前瞻性布局养老机器人、基因工程技术等前沿技术,促进养老产品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实施创新型养老企业培育计划,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形成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以数字变革促进产业管理智能化。加大对智慧养老产业体系的统筹规划,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进养老产业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智慧养老系统,创建智慧数字服务社区,形成覆盖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心理疏导、医疗救治、护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养老网络,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精准匹配、密切协作的养老产业生态圈。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物质基础上着力,催生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基础。培育和壮大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够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一方面,拓展服务领域。养老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必须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深度挖掘老龄群体消费需求。面向小老龄产业、中老龄产业、大老龄产业三个层次,加快制定养老领域的细分产业政策,培育老龄文化、老龄健康、老龄宜居、老龄制造、数字经济等养老产业的新增长点,打造区域养老产业集群。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新领域,构建政府指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拓展养老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赋能服务对象。引导老年群体提高对养老新业态产品的认可度,掌握高端化、智能化知识技能,不断产生新服务需求。加强养老产业服务对象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链接,深入开发养老服务中间产品,加强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整合,推动养老二、三产业融合,催生数字经济时代多样化养老服务新需求,不断赋能新型养老服务对象。(中工网)
lg
...
金融界
2024-03-21
上一页
1
•••
60
61
62
63
64
•••
149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周评:AI大屠杀!全球风险资产几乎崩溃,美国政府停摆创史上最长 美联储“摸黑前行”
lg
...
中国最新数据很意外!10月CPI超预期重回增长,PPI连续三年处于负值
lg
...
金市展望:美国停摆创史上最长记录!4000大关成黄金心理防线,关键变量是TA
lg
...
下周展望:政府停摆让市场愈发焦虑!美国经济数据仍“断档”,中欧都有大事
lg
...
美联储数据迷雾加剧!两份非农已推迟,劳工局恐完全放弃发布10月CPI?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