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美元指数整体震荡偏弱,全球资产价格建立在“弱美元”叙事逻辑之上,新兴市场股指持续跑赢全球,美股科技、A股创业板和恒生科技等成长属性的资产占优。
进入10月份以来,上证指数突破多年新高后转入震荡,投资者对于本轮非“即期基本面”驱动的牛市信仰出现动摇,市场整体波动率加剧、高低风格切换更加频繁,前期表现出色的强势板块尤其是科技成长类资产出现显著下跌。
中国权益资产的牛市已“棋至中盘”,低估值修复带来的第一波“赔率”机会体现得较为充分,后续投资者将更为关注基本面变化带来的“胜率”机会。下一阶段,市场的核心关切将更聚焦上涨驱动力的变化:即由宽松流动性和远期“宏大叙事”驱动的牛市行情是否趋于尾声?市场能否切换上涨动能,进入由基本面驱动的“行稳致远”牛市?
从流动性和资金面来看,A股仍处于“下有底上有弹性”阶段。7月开始,存量加仓是最主要的增量资金,市场融资融券余额攀升至2万亿以上,显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但融资市值和融资交易占比并未快速上升,市场远未到“狂热”阶段,保险等中长线资金仍在持续配置权益,保障股市存量流动性的“下限”。
与此同时,场外资金仍保持相对克制和冷静:其一,从开户数和公募发行来看,外部增量资金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存款搬家”迹象,仅有“固收+”基金出现放量,对于权益的配置比例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二,外资并未显著增加对中国股市的配置,联储降息背景下更青睐黄金、工业金属和数字货币等非美元资产。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股市的流动性将从存量驱动转为增量驱动,外资流入和居民财富搬家是后续两大主力。今年下半年至2026年,随着固收理财陆续到期后收益预期大幅下降,存款搬家蓄水池的水位存在进一步提升可能,助推A股进一步上行。此外,随着联储降息通道的开启、人民币相比美元升值预期提升,中国资产在被严重低配的背景下有望重获外资增配。
更重要的是,企业盈利基本面具备“看涨期权”,使得本轮牛市更加“行稳致远”。从中报业绩来看,上市公司ROE在底部稳住后开始蓄势,并出现结构性改善的积极信号。值得重视的是,上市公司的“杠杆率”逐渐稳定,结束了2020-2024年的连续去杠杆周期,这是微观企业信心转向积极的信号之一。此外,尽管目前资产周转率仍对ROE形成较大拖累,但随着新一轮“反内卷”政策的推进,供需失衡的矛盾有望得以缓解。宏观方面,PPI跌幅持续收窄、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低位修复,为下一轮盈利扩张周期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中国权益资产走牛的基础并未发生改变:其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美国政府关门交易”持续时间超预期等因素推动美元走弱,新兴市场流动性仍然宽松;其二,全球制造业周期修复带动出口预期强化,结合中国“反内卷”政策,推动A股盈利周期修复;其三,中美AI产业趋势加速、铜金银钴稀土等金属供给逻辑延续、固态电池机器人等新产业催化不断,周期和科技成长搭台的景气主线支撑结构性机会不断。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