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特朗普要自己开赌场了
go
lg
...
是一家曾获纽交所母公司 ICE 投资、
估
值
高达 90 亿美元的平台,而在交易完成后,小特朗普也顺势进入了其顾问委员会。 一个家族,同时在同一赛道的三家核心公司中占据要位,在传统风险投资逻辑中属于非常规操作。 CoinFund 管理合伙人 Chris Perkins 表示:「从风投角度看,我们一般不会投资彼此竞争的项目,我们希望押中那个最终的赢家。」 特朗普家族显然并不在意这些常规逻辑,他们要的不是胜利,而是确定性。 预测市场正处在一个爆发的临界点。根据投资管理公司 Certuity 的研究报告,到 2035 年,这个行业的规模将达到 95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6.8%,而目前 Polymarket 和 Kalshi 控制着超过 96% 的市场份额。 主流预测市场平台的份额占比|图源:Dune 这个新赛道的魅力在于第一次让「信息」本身被明码标价,并能被市场自由买卖。在 2024 年美国大选期间,这类平台甚至被多家媒体誉为比传统民调更敏感、更具「真相引擎」的潜质。 因为在预测市场里,价格不是统计出来的数字,而是成千上万人用真金白银下注形成的结果,比问卷更能实时反映人们对事件走向的判断。 但当权力和信息开始被同一群人掌握时,这个以「群体智慧」自居的市场,聚合的或许不再是真相,而是被精心设计的幻觉。 监管真空中的狂欢 Polymarket 的故事,是理解整个预测市场行业的关键。2022 年,这家当时风头正劲的平台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认定为「未注册的衍生品交易市场」,罚款 140 万美元,并被要求停止向美国用户提供服务。 几天后,Polymarket 宣布实施地理封锁,正式退出美国市场。 2024 年 11 月,美国大选前夕。凌晨的布鲁克林,一队联邦探员敲开了 Polymarket 首席执行官 Shayne Coplan 的公寓大门,没收了他的电脑和手机。 调查的焦点在于这家公司是否违反了当年的和解协议,仍在暗中接受美国用户下注。那时,Polymarket 上与「2024 年总统大选」相关的交易量已经超过 36 亿美元——这是平台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赌局。 超36亿美元资金在Polymarket上下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图源:Polymarket 2025 年 1 月 20 日,特朗普宣誓就职,重返白宫。半年后,美国司法部宣布结束对 Polymarket 的调查,既没有提起任何指控,也未公布结果。 如今,Polymarket 正准备于 11 月底重返美国市场,主打体育博彩业务。 从突击搜查到调查撤销,前后不过七个月,整个局势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前后彻底翻转。加密货币创业者 Zach Hamilton 说得更直接:「如果要解释为什么预测市场能重新进入美国,只需要一个名字——唐纳德·特朗普。」 几乎在同一时间,小特朗普的个人轨迹也与这场转折重叠。 1 月 20 日,也就是他父亲重返白宫的那天,他宣布加入受监管预测平台 Kalshi,出任战略顾问。8 月,当司法部的调查刚刚尘埃落定,他创立的 1789 Capital 又领投了 Polymarket 新一轮融资,而他本人也随即进入了顾问委员会。 这场狂欢的背后是监管者的力不从心。 CFTC 是一个成立近五十年的联邦机构,最初负责监管的是玉米、牛肉这类大宗商品期货。如今,它却要同时面对高速膨胀的加密衍生品和预测市场。这个机构一年的预算不到 4 亿美元,员工还不到 700 人。相比之下,负责证券市场的 SEC 拥有 20 亿美元的预算和超过四千名员工。 一位前 CFTC 官员在接受匿名采访时坦言他们几乎无力应对这一切,「我们根本没有能力监管加密货币或体育博彩,更别提两者的结合。CFTC 会被吞没,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幕交易出现在预测市场上,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监控,只能依赖举报和自首。」 依靠举报和自首的监管,本质上就是没有监管。 掌握内幕消息算预测吗? 监管的真空,让预测市场成了信息优势可以直接变现的猎场。 10 月 10 日,诺贝尔和平奖公布的那天,Polymarket 上突然爆出一场令全球侧目的内幕交易争议。 早在三个月前,平台就开设了「2025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预测市场,吸引了超过两千万美元的交易量。热门候选人包括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的遗孀、美国总统特朗普、环保活动家格蕾塔·桑伯格,以及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相比之下,委内瑞拉自由党领导人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的赔率始终徘徊在 3% 到 5% 之间,几乎无人下注。 然而,就在结果公布前的几个小时,马查多的赔率突然从无人看好的低位暴涨至 70% 以上。数据显示,至少有三个账户在同一时段大额下注,其中单个账户的押注金额就超过数万美元。这些交易的精准程度令人震惊。 诺贝尔委员会的最终决定通常在奖项公布前几小时才会最终确定,知情者极少。但这些账户却能提前数小时大举押注,其赔率曲线几乎完美地预测了最终结果。 内幕交易在预测市场中是否该被允许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家、预测市场早期倡导者 Robin Hanson 认为,内部人士的交易反而能提高市场准确性,因为信息会更快地聚合进价格里,「如果预测市场的目标是获取准确信息,那你当然希望允许内幕交易」。 这个观点听起来自洽,却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前提,当信息优势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内幕交易成为常态时,普通交易者会被迅速挤出市场。 没有散户提供流动性,市场终将萎缩,变成少数掌握内幕的人彼此博弈的场所。这样的市场既不准确,也不公平,因为它失去了「群体智慧」的根基。 监管的真空,让这场争论显得有些空洞。 在现行体系下,SEC 的内幕交易法规并不适用于预测市场,因为这些交易的标的是「事件」而非「证券」。而另一家负责监管的机构 CFTC 至今也没有针对内幕交易的明确禁令。 预测市场的初衷是用价格来衡量未来的可能性。但现在,它更像是一场信息的游戏,谁掌握更多内幕消息,谁就能提前把未来变成利润。 50 万美元入场券 而如果信息可以被定价,那么在小特朗普的新生意里,权力则有了更直接的标价。 2025 年 4 月,小特朗普与他的风投公司 1789 Capital 在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敦创立了一家私密的会员制俱乐部 Executive Branch。入会费 50 万美元,每年还要缴 2.5 万美元年费。即便如此,俱乐部成立不到两个月,候补名单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这份俱乐部的创始会员名单,几乎可以当作一幅浓缩的权力结构图。 白宫的「加密货币沙皇」David Sacks、加密交易平台 Gemini 的创始人 Winklevoss 双胞胎,以及科技投资人 Chamath Palihapitiya 都名列其中。 更引人注意的,是政府高官的集体现身。 Executive Branch 的启动派对上,至少有 6 位特朗普政府的内阁级官员到场,包括国务卿 Marco Rubio、司法部长 Pam Bondi、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 Paul Atkins、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主席 Andrew Ferguson、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 Brendan Carr 和国家情报总监 Tulsi Gabbard。 除此之外,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 Dan Bongino 也现身现场,与多位硅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创始人一同举杯。 聚会现场|图源:Axios 一位俱乐部内部人士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们刻意拒绝媒体与游说者的加入,只希望在一个「绝对私密」的环境里,让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交谈。 这种所谓的「隐私对话」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有条不紊地绕开现行的政治监督框架。 按照美国《游说披露法》,游说活动需要公开记录对象、议题和支出,但 Executive Branch 俱乐部的闭门聚会显然不在披露范围内。同样,它也不受《联邦咨询委员会法》的约束。 换言之,那张 50 万美元的入场券并非一张普通门票,而是一张能直接通往权力核心、绕过制度审查的通行证。 这种模式让人很难不联想到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位于华盛顿的特朗普国际酒店。 那座金色立面的建筑,在当时几乎成了权力的中转站。 政府官员、共和党议员、外国政要和商界领袖在这里频繁出入,酒杯之间的寒暄往往比会议更有效。《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显示,在特朗普任期期间,至少有 22 个外国政府的官员入住过那家酒店,而特朗普本人也因此被指控违反美国宪法中的「薪酬条款」。 但与那家酒店不同,Executive Branch 俱乐部更加隐秘,也更昂贵、更排他。特朗普酒店毕竟是一个半公开的商业场所,宾客的出入仍可能被媒体捕捉到。而在 Executive Branch,所有的会面、对话与交易,都发生在「隐私」的保护之下。 当 1789 Capital 既是 Polymarket 的投资方,而小特朗普本人又同时担任这家俱乐部的创始人与 Polymarket 的顾问,一个闭环式的利益网络便隐约成形。 更微妙的是,在这家俱乐部的会员名单里,既有 SEC 主席和司法部长这样的监管者,也有预测市场的投资人和平台高管。当监管与被监管、投资与被投资的人出现在同一张酒桌上,所谓的「界限」,就变得无从谈起。 专门监督美国行政部门官员任命与行为的机构「旋转门项目」(Revolving Door Project)执行董事 Jeff Hauser 对此公开表示质疑。 他指出 Polymarket 本身已经是一个充满政治争议的主体,而特朗普家族的双重身份既能影响监管方向,又可能从监管的松动中获益,这使得权力与资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这种重叠关系,正是典型且本应被严格规避的「利益冲突」。 针对外界的质疑,白宫新闻秘书 Karoline Leavitt 回应称,总统及其家族「从未,也永远不会参与任何利益冲突」。 不再未知的未来 预测市场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提出的「知识分散」理论。 哈耶克认为,价格不仅是交易的结果,更是一种社会信号,它能够把分散在无数个体之间、零碎而局部的知识汇聚成整体的信息系统。 预测市场正是这一思想的延伸,通过让人们以真金白银下注未来,它试图把分散在人群中的判断与信念,凝结成一个被价格表达的概率。 但哈耶克的理论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前提。市场之所以能聚合知识,是因为信息在参与者之间相对分散。 当少数人掌握了压倒性的信息优势时,价格不再代表集体智慧,而只是权力与资源流向的映照。那时,市场就会从知识的聚合器,退化为财富的转移工具。 那笔出现在诺贝尔奖公布前的精准押注,并没有证明市场的效率,而是在提醒人们,所谓的市场理性,有时只是少数人掌控的信息幻象。 预测市场的核心承诺是把不确定的未来变成一种可交易的资产。这个承诺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假设上:未来是未知的,所有参与者都在用自己掌握的局部信息去猜测未来的走向。 但对于那些真正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算是未知的。对他们而言,所谓的「预测」从来不是在「猜测未知的未来」。 当司法部长可以决定是否起诉 Polymarket,SEC 主席能够重新划定整个行业的监管边界,而这些决策者的家族成员同时又深度参与、直接持有这一市场的投资利益时,他们所交易的,便已不再是不确定的未来,而是由自身权力所定义的「确定性」本身。 Truth Predict 的推出让这一逻辑被推向极致。当平台的运营者,其家族成员本身就有能力左右这些事件的结果时,「预测」这个词便失去了意义,它不再指向未来的不确定,而只是权力对结果的提前定价。 从左到右依次为维韦克·拉马斯瓦米、俄亥俄州参议员伯尼·莫雷诺(共和党)、奥米德·马利克、副总统J.D.万斯以及小特朗普|图源:POLITICO 区块链技术能够让所有交易都被记录在公开账本上,似乎人人都能追溯每一笔下注的来龙去脉。但这种透明仅止于钱包地址的可见,而非背后操盘者的身份。 没人知道诺贝尔奖公布前的几小时里是谁在 Polymarket 精准下注,没人知道在政策发布前是谁在 HyperLiquid 精准开单。 未来,当同样的逻辑被复制到 Truth Predict 上,当一个由总统家族直接或间接主导的平台允许人们对选举、利率与战争下注时,交易的透明已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谁能提前知道结果、甚至让结果照着自己的意愿发生。 而这些答案大概只存在于 Executive Branch 俱乐部这个被「隐私」守护的角落里。
lg
...
财经智选
10-31 05:02
CZ投了一个华人大三学生,1100万美元种子轮,做教育Agent
go
lg
...
Kai:看一个事实,就说这轮百亿美金
估
值
的公司:主打 AI 招聘的 Mercor,已经完成 3 亿多美金的新的融资,
估
值
已经百亿美金;而 Cursor 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100 亿美金
估
值
。对应的还有像 GPTZero、Pika 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项目,尤其是 Cursor 和 Mercor 的创始人都是大三辍学生。 这一波年轻人创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度差异化竞争。他们在极其窄的领域里专注去做,没有做通用的东西。比如 Mercor 做 AI 招聘,一开始就只做印度程序员的招募。 第二点是环境。整个硅谷的资本环境和底层创新,像斯坦福、YC、Peter Thiel 的基金,都在最早的阶段支持大学生创业,不管你有没有成熟的想法,都愿意支持你,并且提供强大的人脉网络。 第三点,我觉得是这些大学生的品质。无论是我们,还是硅谷出来的这些大学生,都有非常勇敢的冒险精神和极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勇敢闯荡的精神,国内很多学生可能不太具备。因为在硅谷,身边有很多同龄人成功的案例激励着你,资本环境也愿意相信年轻人。 对我来说,当时也对比过成本和收益。如果我选择读完大学再找工作,未必能还得起家里的留学成本,也未必有很大的收益回报。但如果选择创业,我能在最年轻的时候去疯狂学习,我的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我从小就想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 Founder Park:为什么今天这一代大学生创业能做出百亿美金的公司,而以前可能卖个一两千万美金就算很了不起了?这里面有 AI 的热潮和泡沫因素吗? Kai:我觉得不完全是泡沫。Cursor 有 4.5 亿美金的真实营收,这是很可靠的。这背后,是这一代年轻团队的方法论和认知 insight 非常关键。你看这些团队,背景都挺优秀,他们有非常好的学习能力。 Cursor 早期就是靠身边的大学生程序员,这些人对 AI 接受度高,给了很强的反馈。创始人本身也是个小天才工程师,能深刻理解用户,工程迭代能力强,早期就四个人把产品干起来了。他们把产品迭代好之后,就形成了用户口碑,有了营收,投资人也怕错过下一个 Mark Zuckerberg,所以资本又来助力。 最底层的条件是,AI 这波很多技术是新的,年轻人学习速度快,又务实、靠谱、敢干,所以有极致的用户理解和超快的迭代速度,去击败传统的产品。比如在 Cursor 之前,GitHub Copilot 做得也挺好,但为什么没干过它?就是因为用户体验和执行速度。 Founder Park:是不是可以说,因为 AI 是个新技术,所以很多产品认知也需要用新的角度来看? Kai:对,年轻这一代比上一代创业者有更深的认知见解,能离用户更近。现在主流的 AI 用户都是 00 后了,他们学习和反馈的迭代速度、包容程度,都比上一辈创业者更快。 所以,认知迭代速度是核心。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迭代是以年或者季度为单位的,但 AI 时代,技术迭代可能是以天为单位的。作为 founder,你必须快速学习,而年轻人更能熬夜,更有拼劲。 Founder Park:之前有媒体说硅谷很多创始人也开始 996 了,你们怎么看? Kai:我身边一些白人创业者朋友,融了很多钱,也 996。他们也跟我们一样,租个大 house,所有人生活在一起办公。我觉得 996 更多是环境所迫,现在硅谷有点像淘金热,大家都不想落后,那就只能比产品迭代速度,必须熬夜快速迭代。这是一种环境塑造,倒逼人必须这么做。 Founder Park:硅谷的这些大学生创业,在赛道选择上有什么趋势吗? Kai:我觉得无论是我们做教育,还是其他人,大家都有一个趋势,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创业。舒适圈指的是你对这个领域和用户足够了解。Cursor 创始人对 coding 非常了解,我们做教育也是因为对这个人群足够了解。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是在自己已有的认知舒适圈里创业,不再贸然跳到一个不了解的领域。因为这样你获得的用户的反馈才足够快、足够正确。 还有认知叠加。我们三次都做教育,我的认知是不断叠加的。这帮大学生不太会贸然做自己过去没干过的事,都是想着怎么干得更好。他们有新一代的思维方式,在自己认知圈里不断迭代,勇于创造机会。 还有一点是勇敢闯荡的精神,不太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有一种「I don't care what you think about me」的态度,非常自信。背后就是「高速实验」的文化,我知道我产品还没 ready,但我不管,快速上线、快速迭代、快速反馈。 Founder Park:这个风潮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Kai:我觉得是一种共识性的成功。当大家看到像 GPTZero 这样的项目,从宿舍里成长起来,不断迭代,然后获得资本助力和用户认可,这种快速试错、快速爆发的成功案例多了,就形成了共识。 一句话,「Better done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而且大家也不太担心竞争,硅谷很多 founder 都愿意把自己的产品理念讲出来,不怕你抄,我只要快速迭代就好。我觉得这一波年轻人还有很好的 story telling 的能力,这种讲故事不是假大空,而是在务实求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未来的展望。 Founder Park:先把自己营销出去。 Kai:对。我觉得底层的观念在于冒险精神和极度自信。在这种驱动下,他们就不断勇敢试错,不怕讲错话。大胆地讲自己的产品理念,大胆去执行,错了大不了再改。这种不怕试错的文化,促成了这一波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和成功。 美国那边的 VC 也都会看大学生的项目,YC 每期都会固定投一些大学生的项目。 融资是 VideoTutor 现在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 Founder Park:如果回到刚做 VideoTutor 的时候,你会给自己提什么建议?有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Kai:我觉得应该是节奏更快一点。还有就是团队组成。VideoTutor 的团队是经过多轮磨合的。如果早知道,我会更早地根据产品需要的技能画像,去更好地组建团队。我觉得创业回归到最后,组织能力非常关键。我会花更多时间在组织能力上:选人、识人、用好人。 现在的团队适合从 0 到 1 的成长,但要把 VideoTutor 做得更大,还是需要更有工作经验的人加入进来,把他们优秀的经验和能力带到团队,帮助整个团队共同成长。 Founder Park:未来半年内,你觉得 VideoTutor 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产品或技术难题? Kai:我觉得一个是渲染,要降到真正的零延迟,还需要工程上的突破。第二点是增长方面,我觉得是产品的 taste,这背后包含很多东西,比如 UI、交互设计是否丝滑完美,功能交互是否没有 bug,视觉布局是否漂亮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考验。 James:我觉得一开始我们对 VideoTutor 的定位是针对所有学科的可视化教学辅导,但后来我们做得非常垂直,只针对数学领域,因为那是我们最擅长的。我们的数学渲染引擎是最专业的。接下来重点要突破的,可能就是横向扩展。比如,如何把可视化的优势带到文科类场景?比如解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我们接下来在技术上要考虑的点。 Founder Park:会因为创始人的背景在后续扩张上遇到困扰吗? Kai:不太会。其实有很多大的 VC 都找过我们,像 a16z 这些,不会在太早期出手,而是在团队已经有成功迹象时再助力,这样他们知道投资不会失败。我们和很多大 VC 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融资是 VideoTutor 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最需要担心的还是围绕着用户生态和产品。
lg
...
财经智选
10-31 04:31
比亚迪:昔日卷王反 “被卷”,迪王能否成功破局?
go
lg
...
年 P/E 倍数仍然有 25 倍,这个
估
值
并不算便宜,尤其在海豚君预计的 2025 年净利还要同比下滑 10% 的情况下。 而从比亚迪历史的销量轨迹来看,销量的上行趋势高度依赖每一代产品周期的打法(如插混 DM 技术形成的技术代差),但 2026 年比亚迪整体的车型周期打法尚不明朗,以及 2026 年还面临购置税退坡对于需求端的负面影响,在尚未看到有明显的上行催化剂情况下,海豚君对于比亚迪的投资仍然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PS:比亚迪是一家业务结构复杂的公司,涵盖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等业务,但海豚君去年 7 月份完成的比亚迪的深度文章《比亚迪:最会做电池的整车厂》、《比亚迪:暴涨过后,富贵稳中求》已经帮大家找出了核心,业务太多太杂但核心还是看汽车业务,需要了解这个公司的,可以先回溯一下我们以上两篇分析。 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 卖车毛利率有所回暖 每次业绩放榜,市场仍然最为关心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毛利率情况。 三季度由于卖车销量已经是明牌,比亚迪因为三季度迎合 “反内卷” 政策,对二季度大额促销折扣的部分回收,以及实施降库存战略,三季度的卖车销量反而相比二季度还要环比下滑 2.7 个百分点至 114.5 万辆。 而从比亚迪本季度的毛利率来看,由于三季度比亚迪对卖车折扣有一定的收回,所以市场预计的卖车单价和卖车毛利率都是呈现环比上行的趋势。 三季度实际卖车毛利率 20.6%,环比上季度低谷期 18.7% 上行环比上行了 1.9 个百分点,但仍然要低于市场 21.1% 的预期,而卖车单价本季度还是在环比下滑的,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单车成本的下降。 从单车经济角度具体来看, 1)单车价格:出海 + 高端化占比下滑拖累了卖车单价 三季度单车价格继续环比下滑 600 元至 13.67 万元,虽然三季度比亚迪受制于反内卷政策,对二季度大规模的促销折扣有所收回(可见《比亚迪:血洗新能源,“价格屠夫” 再次来袭!》)。 但本季度车型结构中单价更高的出海 + 高端化车型的占比有所下滑,出海 + 高端化车型(腾势 + 仰望 + 方程豹除低价钛 3)占比环比下滑了 1.1 个百分点至 26.9%,拖累了卖车单价。 2)单车成本:单车成本下滑,带动了卖车毛利率回升 二季度单车成本 10.85 万元,环比下滑了 0.3 万元,带动了本季度毛利率的环比回升。 而海豚君认为本季度单车成本下滑的原因主要有: ① 比亚迪的资本开支节奏本季度有所放缓,固定资产也环比上季度有所下滑,预计三季度整体摊折金额可能有所下滑; ② 对上游供应链上可能也有一些成本的压降; 3)单车毛利:单车毛利环比回升 0.2 万元 本季度单车毛利 2.8 万元,环比上季度回升 0.2 万元,卖车毛利率也从上季度 18.7% 环比回升 1.9 个百分点至本季度 20.6%。 2. 单车净利因为三费投入大幅收缩,环比也在上行 本季度归母净利环比回升 14.4 亿至 78 亿,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比亚迪的核心三费环比下滑了接近 20 亿,比亚迪巨额的研发费用投入终于看到有收窄的趋势,而管理费用同样也在收缩。 本季度实际的单车净利 0.62 万元,略低于预期市场预期的 0.65 万元,但环比上季度最低谷的 0.49 万元上行了 1600 元,主要仍然由于毛利率的环比上行和三费的收缩。 具体来看: 1)研发费用:终于开始有所克制 二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 141.5 亿,环比下滑了 12.2 亿元,同样也要低于市场预期的 153.4 亿元,比亚迪巨额的研发费用终于有所克制。 在电动化上,比亚迪在 8 月宣布其第五代 DM 技术再次进化,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大幅降低 10%,达到 2.6L。 而在智能化上,一直以来智能化都是比亚迪的明显的短板,比亚迪也在研发费用上狂投,全力押注智能化下半场,为下一个大新品周期做准备。 比亚迪目前合作的智能驾驶硬件供应商包括英伟达、地平线、德州仪器、华为等,而公司供应链方案与自研方案并重,但在战略方向上以转向自研为主(自研智驾芯片 + 算法),层层加码押注智能化下半场,同时致力于提升技术自主性和成本控制力。 2)销售费用:销售费用 61 亿,对于经销商返利有所收回 三季度销售费用 61 亿,低于市场预期 67 亿,环比上季度下滑了 1.3 亿,由于比亚迪中低端车型基本都采取经销的模式,而二季度比亚迪向经销商仍有返利(单车 666 元),三季度该返利政策取消,带动了本季度销售费用的环比下滑。 3)管理费用:环比下滑 6 亿元 本季度管理费用 48.8 亿,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 54.5 亿元,同样也呈现缩窄趋势。 而如果看比亚迪的单车核心利润情况(核心经营利润=总毛利 - 三费),比亚迪的单车核心经营利润终于也有所回升,从上季度的最低谷 0.25 万元回升至本季度 0.57 万元,基本与一季度持平,环比回升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卖车毛利率的环比上行,以及对三费的大幅缩减,核心经营利润率也从上季度的 1.4% 环比上行至本季度 3.2%。 3. 比亚迪市占率仍还在下滑轨道 从按季追踪的比亚迪市占率表现来看,比亚迪整体卖车市占率自 2024 年二季度达到高点 36% 之后就一路下滑,今年三季度市占率已经环比下滑 3.6 个百分点至 27.4%。 具体来看: 1)插混技术代差被追平,价格战受限下市占率仍处于下滑轨道: 比亚迪的 DM 5.0 技术虽然在 8 月有所小升级,将百公里馈电油耗从 2.9L 降至 2.6L,但同样吉利在 2025 年 6 月也发布了雷神电混 2.0 技术,百公里油耗从 2.9L 降至 2.67L,而其他插混玩家也发布了奇瑞 C-DM 6.0 技术,比亚迪插混技术的领先优势基本已经被追平。 同样比亚迪调价策略仍然受制于 “反内卷” 限制,无法掀起行业大规模的价格战,尤其在智驾版车型不急预期的情况下,市占率正在被同样位于 10-20 万元的大众市场玩家零跑,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等逐步瓦解,仍处于下行轨道中。 但比亚迪于 9 月对插混车型陆续推出了更大电池更长续航的版本,加量不加价(如 9 月推出秦 Plus 128km 纯电续航车型,相比 2 月推出的 55km 纯电续航有所提升,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新能源购置税减半征收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守逐步被竟对啃食的插混基本盘。 2)纯电车型销量和市占率都在环比下滑: 纯电车型方面,虽然今年 3 月比亚迪推出了超级 E 平台,配备新一代超快充电池 + 高性能电机 +SIC 芯片(支持 1500 伏高压并在 200°C 高温下工作),可充电 5 分钟实现 400 公里续航,但目前该技术还只应用于汉 L 和唐 L 等 20 万以上高端车型,且比亚迪超充桩的建设仍还在逐步建设中,仍然没有守住纯电的市场份额。 三季度比亚迪纯电车型销量环比下滑了 4% 至 58 万辆,同样纯电市占率也下滑了 3.6 个百分点至 22.7%。 但比亚迪计划降低 “超级 E 平台 “成本,目前已在合肥建立 SIC 工厂,能够降低 SIC 成本 30%-50% 并支持 100 万台汽车,使在低价纯电车型上也搭载该技术(低于 15 万元的车型),从而实现对纯电基本盘的有效防守。 4. 比亚迪去库存基本完成,库存水位已恢复到合理水平 从比亚迪本季度自身的库存水位来看,二季度开始就已经在去库存,存货周转天数从一季度库存高点 90 天下滑到三季度 79 天,处于合理水平。 同时从比亚迪经销商库存的变化来看,比亚迪自自 6 月开始就在减产去库存,6 月比亚迪通过实施 “熔断” 机制,精简 SKU,加快返利等措施,目前比亚迪经销商库存深度也已经恢复到合理水位。 5. 出海三季度环比有所下滑,但预计整体向上趋势不改 比亚迪一直被市场期待的两个方向:高端化和出海,高端化突破仍然较难,需要智能化 + 品牌力 + 营销端的三重发力,虽然比亚迪在高端化上发力已久,但目前效果仍然较为一般,比亚迪在原先定位高端化的品牌方程豹上也在开始推出 10-20 万元的平价版车型,如钛 3 和钛 7。 而今年比亚迪的出海趋势仍然表现不错,虽然三季度环比略有下滑,但整体出海向上趋势不改,也是比亚迪发力的重点方向,尤其在中国新能源车接近红海的竞争环境下,而海外车型预计单车净利能达到 1.4-1.6 万元,远高于国内约 0.4-0.6 万元,能提供更高的毛利和净利安全垫。 2025 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出海销量 68.6 万辆,同比提升 130%,预计 2025 年出海销量能完成年初制定的 90-100 万海外销量目标。 比亚迪本季度资本开支虽有下滑,但相比于 2024 年 200 多亿的资本开支投入还是有明显上行,而比亚迪在建工厂本季度也环比上行 132 亿至 488 亿,结合比亚迪在国内已经减产和之前的增发行为,预计仍然还在为投入海外产能,尤其在 2026 年购置税退坡后,国内需求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海外对比亚迪 2026 年销量和利润的贡献则更为重要。
lg
...
海豚投研
10-31 01:15
民生证券:给予新大陆买入评级
go
lg
...
,当前市值对应25/26/27年的PE
估
值
分别为22/18/16倍,考虑到支付行业供给格局持续改善,以及海外支付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主营业务有望充分受益。另外,公司全面拥抱AI,有望打造新增长曲线。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监管风险;无法持续享受税收优惠;技术风险。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0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0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6.13。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lg
...
证券之星
10-30 23:35
Roblox:生态繁荣创纪录,为何市场不买账?
go
lg
...
的平台生态壁垒和价值扩张,可关注短期
估
值
回调时期的机会。 1、受益热门游戏,三季度平台流水、DAU 均同比增长 70%,显著超出公司保守指引。虽然实际表现也超过卖方一致预期,但考虑到三季度平台同时在线人数同比增加 130%,按照在线人数与 Bookings 变化趋势来看,三季度大大超指引(+40%)概率非常高,因此海豚君判断,买方情绪会比一致预期要积极得多。 2、四季度指引隐含增速放缓过快:在三季度 70% 的跳跃式增长下,四季度指引流水增速迅速放缓到 50% 达到 20 亿,意味着环比只增加了 4%,年化未来一年的增速为 17% 低于 20% 的长期目标。与此同时,从绝对值上看虽然指引的 20 亿要比一致预期的 18.5 亿更高,但按照市场原来的预期,四季度环比增速有 8%,年化未来增速为 36%。只有 36% 以上的内生增速才能匹配上当前 50x 以上的 P/E 水平。 但这一场景似曾相识,在 Roblox 历史财报季中多次出现。海豚君认为,由于游戏本身的周期 + 返校日等特定扰动,季节性波动难以避免,况且在游戏里,当期疯狂暴增,下季度出现大量流失是正常现象。拉长视角看,短期扰动不改长期扩展态势。 3、亚太地区、13 岁以上用户增长最多:三季度 DAU 达到 1.5 亿,按照一般游戏的 DAU/MAU 粘性对比,整体用户规模应该已经超过 4 亿,距离 10 亿目标的进程快要过半。 细分来看,不同地区都有破纪录的季度净增长规模,其中亚太和其他地区增长用户数最多,占了总净增用户数的 60%,主要得益于分区定价策略开始产生效果,刺激了用户可承受的购买意愿,其中印尼带来的新增用户最多。 从年龄上看,三季度仍是 13 岁以上用户增长更多,除了本身平台内容质量逐步提高带来,也与 9 月有返校季影响,拉低了低龄用户的活跃度。 4、继续提高开发者分成:海豚君说过,让我们对 Roblox 中长期保有信心的关键变化,就是公司开始有意识的提高对开发者的分成。短期视角,提高开发者分成多少会影响盈利释放。 但长期来看,要想 Roblox 跳出小产品周期逻辑,继续走平台扩张的逻辑,就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这里面优质内容开发者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相关激励机制,对整体生态的发展是关键。这在从去年以来不断有爆款出现,带动平台在非客观因素下(如三年前的疫情红利)做到了真正激活内生增长,就能印证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三季度开发者分成比例(占流水比重)虽然环比仅略有增加,但同比增加 2pct。与此同时,相比收入比例来看是持续走高的。这说明,随着优质游戏的增多,平台游戏的平均生命周期延长,递延确实拉长,但仍然是基于实际流水到账情况保持对开发者的正常分成。 而从 RDC 大会获悉,四季度公司将开发者 Robux 币与真实美元的换汇比例做了调整,较之前有所 “升值”(1 Robux 能够换 0.0038 美元,较之前上涨 8.5%)。虽然可能会对四季度盈利有影响,但这同样是一个长期对生态正面促进的重要举措。 5. 指引亏损有所加大:尽管让利开发者,但开发者可以带来更多的优质游戏,从而吸引平台破圈、用户提高付费,最终带来的收入扩张,更容易推动盈利提升。对 Roblox 来说,除了推进广告业务和更多 AI 工具开发,而可能会产生一些新增的研发、销售费用,其他时间除开发者分成外,总体费率相对稳定,因此只要收入扩张,就能自然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 如下图,3 月推出的 Roblox Cube 模型,方便开发者自动生成内容: 实际来看,三季度 GAAP 经营亏损近 3 亿,亏损率收窄至 22%,剔除 SBC、利息、折旧摊销后的 Non-GAAP EBITDA 为 0.46 亿,利润率 2.4%。但由于 Roblox 待确认的递延收入很高,考虑这部分收入后,Covenant Adj. EBITDA 利润率则环比提升 4pct 到到 26%,也更能体现真实经营状况。 管理层对 Q4 亏损指引再次超过 3 亿,亏损幅度高于市场预期,可能由于增加开发者分成(萝卜币汇率调整)、安全等基础运营费。调整后 EBITDA 指引中位数为 27%,环比改善有所放缓,海豚君认为除了返校季可能影响创收外,上述说的对开发者换币比例优待也会对短期利润有一些影响。 三季度自由现金流同比翻倍增长达到 4.4 亿,占当期 Bookings 的 23%。 6. 财务指标一览 (注意:下图 BBG 一致预期比较落后,并未完整体现财报前的市场预期调整以及更乐观的买方预期(定价方),因此这次 beat 幅度实际没那么大。) 海豚投研观点 整体来说,三季度业绩还可以。市场反馈负面,除了对开发者分成提高对四季度的亏损超预期之外,其次主要就是基于对指引隐含的增长趋势放缓过快不满。如果主要因让利更多给开发者而导致亏损超预期,海豚君认为反倒可以从长期视角积极看待。而如果是增长问题,正如海豚君前文所说,这在 Roblox 历史上并非首次。只能说,高估值压力下,部分资金难免有利好兑现、落袋为安的考虑。 Q2 超预期业绩发布至今,Roblox 的股价实际没怎么涨。这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二季度的爆款游戏《Grow a Garden》在进入 8 月之后用户参与显著放缓,Roblox 也因此而回调了 15%。当另一新爆款《Steal a Brainrot》用了更快的速度接棒《Grow a Garden》的用户流量,股价才重新修复。 盯产品周期,是跟踪游戏公司的一贯做法。但由于游戏本身更轻量且更易在 Roblox 上切换新游,因此同样是一款大 DAU 爆款,Roblox 上的小游戏平均生命周期应该相对低于有实力留存的独立 App。这样一来,给我们去盯 pipeline 增加了成本。 但正如海豚君上季度阐述的观点:Roblox 并不适合看做传统的游戏公司,而更适合看做平台。Roblox 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缺内容供给,变相的养了一大群开发商,时刻在生产内容和养成爆款。对于 Roblox 来说,无需承担赌爆款的风险。这就好比 YouTube 和 B 站的逻辑。只要把经济生态平衡好,那么创造者、用户之间就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好内容总会出现的。 因此《Grow a Garden》之后是《Steal a Brainrot》,《Steal a Brainrot》还未完全衰减,后面又来了《99 Nights in the Forest》,随后又是《Plants Vs. Brainrots》。虽然后两者爆发性不如《Steal a Brainrot》,但这种接棒的趋势印证了 Roblox 的内循环生态逐步稳固——这使得,纵使游戏之间此消彼长,但平台整体处于扩张趋势。 除了平台内生增长外,中长期的增长推动还有广告、苹果税改革等故事。因此海豚君对 Roblox 的中长期前景依旧看好,只是依然是好公司 vs 好价格的问题。 假设未来两年仍然能保持 25% 的 Bookings 增速(高于公司 3 年前定下的长期目标 20%),在明年利润率略有提升下(+2pct),实现 Adj. ebitda 22 亿,两年 CAGR 为 30%。以目前市值算还有 38x EV/EBITDA,显然不算足够安全。但若给点盈利拐点的溢价,回调至 35x(770 亿,相比上季度
估
值
有所提升)以下则可以积极关注起来。 以下为 Roblox 关键指标图表: 同样不包含 SBC 费用的经调整 EBITDA 指标,按原计算方式还原后(也就是在 Adj. EBITDA 上增加净递延收入,即递延收入 - 递延成本),三季度 Covenant Adj. EBITDA 同比增长 121%,利润率(%Bookings)为 25.7%,同比增加近 6 个点。
lg
...
海豚投研
10-30 23:25
Meli:利润 miss?可能只是胜利前的 “阵痛”
go
lg
...
况金融业务的潜力则更是远远没有释放。
估
值
上,按海豚在深度报告中的测试,公司当前的市值大约对应 30 年利润的 20x。属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但这是在相对保守预期拉美电商行业后续增长的假设下得出的。因此,如本季业绩体现的,后续拉美电商行业在物流改善下,有爆发性的增长。那么在目前相对中性的
估
值
下,公司仍有向上的空间。 详细点评如下: 一、Mercado 的业务构成 MercadoLibre 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旗下拥有电商和金融支付两大板块。以下我们按公司在财报中的披露口径,梳理下公司的主要业务构成,以便更好地理解公司的概况和下文的分析: 1)电商板块 公司披露的电商业务收入分为两个细项 -- 电商服务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其中,产品销售即公司的自营电商业务,而电商服务则反映的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包括向商家收取的佣金、履约、广告和支付等各项服务费用。 2)金融板块 公司的金融收入则分为三个细项 -- 金融服务收入、信贷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其中,金融产品销售收入体量很小,大体是公司销售 POS 硬件产生的收入。金融服务收入,则主要反映的是公司提供的支付服务和数字钱包业务,以基于支付额的支付手续收入为主要创收方式。 信贷业务则是公司向消费者和商家提供的各类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目前主要由商家经营贷、消费贷和信用卡贷款三大类构成。 二、用补贴换增长,成效不错 1、更多运费补贴,拉动 GMV 加速增长 公司基石的电商业务上,本季Meli 整体 GMV 在美元口径下同比增速为 28%,相比上季明显提速(上季不到 21%),小超市场预期的 25.3%。而在本地货币口径下,公司整体 GMV 增速为 35%,相比上季反而是降速近 2pct。同时,本季订单量同比增速达 39%,较上季提速了约 8.7pct,大超市场预期。 那么结合价量的情况看,本季度公司电商业务真实的增长情况较上季度是有明显提速的,体现了公司(及竞争对手)共同降低包邮门槛后,确实是明显促进了当地电商消费的渗透和增长。 同时,由于补贴,在本地货币口径下,公司的客单价大约下滑了 3%,再叠加本地货币较美元贬值的影响。美元口径下的客单价同比下滑了 8%。 此外,公司本季的活跃买家量同比增长了 26.3%,自 1Q24 以来连续 7 个季度,用户量增速持续环比提升。平均单活跃买家季度内购物件数同比增长 10.3%,也是 22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换言之,Meli 的电商业务渗透率和用户粘性同样在双双走高。同样指向更高的补贴虽然(暂时)损害了公司中短期内的利润,但对公司电商业务的增长是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2、自营业务高速增长,物流补贴下整体变现率提升有限 收入上,电商板块本季总收入近$42 亿,同比增长 33%(如非特别强调,增速一般都是指美元口径下),同样较上季提速 4pct。 详细来看,电商自营收入(product sales)本季同比增长超 70%,稳中略降;而 3P 平台收入(service)则同比增长约 25%。可见,公司的自营业务依旧是主要增长方向,份额逐步提高(当然目前占比仍仅 5% 左右)。 而从并不算高的电商服务收入增速,也可看出本季 Meli 电商平台业务的变现率并无多少提升。按海豚的测算本季为 20.8%,环比略微走低,同比提升幅度也仅剩 0.9pct,是近 3 年来的最低水平。反应了物流变现率的下降。 三、金融业务加速增长,果然增长新引擎 Meli 金融板块的第一指标,金融月度活跃数量本季达 7220 万人,同比增长 28.5%,相比前几个季度平稳放缓。金融板块强劲的用户量和粘度提升看起来并没有传导到金融板块的用户增长上。 1、支付额增速略有提升,变现率如期放缓 公司金融板块的第一部分--支付业务上,本季总支付额同比增长了 40.5%,相比上季大体平稳、略有提升,也小幅高于市场预期。其中,通过数字钱包完成的非收单性支付额增长更快,达 60.5%;而收单性支付额达 477 亿,增长较慢约 32%,同样大体平稳略有提升。 其中,更重要的平台外支付额同比增长 36%,虽仍高于平台内支付额增速,趋势上环比降速了 2pct。 收入上,以支付手续收入为主的金融服务性收入本季同比增长 35%,好于市场预期,小幅跑输总 TPV 增速。如我们多次提及的,支付业务的变现率有长期走低的趋势,按金融服务收入/(平台外支付额 + 数字钱包支付额),测算出的支付变现率本季环比上季继续走低了 21bps 到 3.12%。 整体上,支付业务的表现属于稳重有升,不错但也不算有特别亮点的表现。 2、信贷业务继续高速增长,NIMAL 如期内边际下滑 金融板块内更重要的信贷业务上,底层指标--总信贷余额本季达到$110 亿,同比增长 83%,虽相比上季略有降速,但仍维持在很高的绝对增速上,也明显跑赢彭博一致预期。 按照公司披露的四个细分类型,信用卡贷款仍是遥遥领先,增长最快的细分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贷的增速自 1Q24 触底以来,每个季度都在持续修复,目前已反超商家贷,有望成为另一个信贷规模的增长引擎。 拆分价量因素,不考率细分结构整体来看,本季贷款平均规模同比增长了约 40%,总贷款账户数同比增长了 31%。属于价量因素贡献比较均衡。 营收上,本季信贷相关收入达 15.4 亿,同比增长高达 69%,在贷款余额增速环比略降的情况下,信贷收入增速反而逆势走高。背后原因是,在公司信贷业务的平均毛利息率在从 70%~80% 快速下滑到 60% 出头后,已开始企稳不再快速下滑。(今年 3 个季度以来,仅是从 64% 下降到了约 60%)换言之,后续信贷业务的营收增速相比贷款余额增长间的剪刀差将持续减少。 NIMAL 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 Cost of Risk 即坏账计提损失占平均贷款余额的比重,本季度为-32.7%,环比小幅走高,但仍属近 3 年来的低位。 结合贷款毛利息率本金环比小幅下滑约 1.6pct,坏账计提率则环比走高约 0.5pct,因此最终本季 NIMAL(剔除坏账损失后净利息率—即体现公司信贷业务利润率的指标)环比收窄了约 2pct。 不过我们在对公司的覆盖报告中提及过,由于信用卡贷款初期的 NIMAL 明显偏低,而信用卡又是当前增长最快的细分类型。因结构变化,NIMAL 边际走低是预期之中的。且从当前趋势看,NIMAL 下降的速度已经开始明显放缓了。 并且按计算出的NIMAL 利润额本季度大 5.4 亿左右,同比大幅增长 62%,是 1Q23 以来的增速新高。可见随着 NIMAL 下滑的趋势企稳,信贷业务利润已进入了加速释放期。 四、整体业绩:增长表现出错,利润这是 “预期中” 的 “不及预期” 由于电商板块在更低物流成本的刺激下,GMV 和收入加速增长;金融板块内的支付也稳中有升,信贷业务增长则更加强劲,因此本季 Meli 整体营收增长了近 40% 到 74.1 亿,环比大幅提速近 6pct,好于彭博一致预期。增长端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亮眼的。 但如我们在前文以及深度覆盖报告中所提及的,上述不俗的增长(尤其是电商业务)背后的代价是公司大幅下降的包邮门槛和持续的物流建设投入,同时信贷业务的 NIMAL 和支付业务变现率也都是同环比下降的。一增一减下,公司中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利润率的承压。 实际表现,公司本季的经营利润率为 9.8%,同环比角度都有所下滑,也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 10.5%。导致在营收小超预期的前提下,本季经营利润反而跑输了市场预期近 5%。 从成本和费用角度看,利润率同比收缩且低于预期的影响因素。首先,本季的毛利率为 43.3%,同比角度收窄了约 3.3pct,环比角度也下降了超 2pct。虽然公司不披露各个板块各自的毛利率情况,结合上文的分析,电商业务的物流变现率走低、支付的变现率走低、以及信贷业务剔除资金成本后的利息率也同样走低。三大板块应当都对毛利率下滑有影响。 费用角度,四项经营费用合计同比增长 32%,低于收入约 40% 的增速,和毛利润增速大体相当。因此,实际上本季的费用率(占收入比重)同比反而是收缩了约 1.9pct 的。 具体来看,营销、坏账损失这两项与业务增长直接相关的费用是分别同比增长了 44% 和 64%,是高于营收增速。但由于管理和研发费用的增长明显较低、前者甚至是负增长,拉低了整体费用的增速。 因此,整体来看,面对业务发展带来的毛利率压力,和必须支出的获客和坏账计提,Meli 是通过努力其他方面的控费来相对减轻了影响的。
lg
...
海豚投研
10-30 21:55
OpenAI酝酿史上最庞大IPO之一:
估
值
或达1万亿美元
go
lg
...
正在为首次公开募股(IPO)铺路,目标
估
值
可能高达 1万亿美元 —— 若实现,这将成为全球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部分知情人士表示,OpenAI正在考虑最早于2026年下半年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在初步讨论中,公司评估的融资规模下限约为600亿美元,并可能进一步上调。不过,他们也警告称,这些计划仍处于早期阶段,
估
值
与时间表可能因业务增长与市场环境而变化。 上市时点与战略意图 多位消息人士称,首席财务官莎拉·弗莱尔(Sarah Friar) 已向部分合作伙伴透露,公司计划在2027年上市,但一些顾问预测时间可能提前至2026年底。 一位OpenAI发言人回应称:“IPO并非我们的当下重点,因此不可能已经确定时间表。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可持续的企业,以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惠及全人类。”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系列准备显示出OpenAI在内部的融资紧迫性提升——尤其是在完成复杂重组、降低对微软(Microsoft)依赖之后。 上市将为公司打开公共资本市场之门,以更低成本募集资金并支持大规模并购,从而为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 借助公开市场融资数万亿美元投资AI基础设施提供途径。 目前,知情人士称,OpenAI的年度化营收运行率预计将在今年底达到20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公司亏损也在扩大。 在周二的一场直播中,奥特曼谈及上市可能性时表示:“考虑到我们未来巨大的资本需求,可以说IPO是我们最可能采取的路径。” 重大重组后启动IPO准备 OpenAI最初于2015年成立时是一家非营利组织。 几年后,公司重组为“非营利机构监管盈利实体”的架构,旨在确保AI技术的发展以安全为前提,而非单纯追逐利润。 本周,OpenAI再次完成重组。 新的架构下,非营利组织现称为OpenAI基金会(OpenAI Foundation),其持有OpenAI集团26%的股份,并拥有在公司达成特定业绩目标时追加认股权(warrant)。 此举使该基金会不仅拥有治理权,也成为公司财务上的重要受益方。 投资者与市场反应 若IPO成功,将为软银集团(SoftBank)、Thrive Capital 及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GX 等主要投资方带来重大回报。 与此同时,OpenAI最大股东之一——微软(Microsoft) 在投资 130亿美元 后,现持有公司约27%的股份。 这场潜在的上市计划,正值人工智能板块引领全球资本市场热潮之际。 年初,AI云计算公司 CoreWeave 以 230亿美元
估
值
上市,目前股价已上涨近三倍。 而就在周三,英伟达(Nvidia) 的市值首次突破 5万亿美元,巩固了其作为全球AI浪潮核心企业的地位。 背景:AI浪潮推动资本狂热 根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报道,OpenAI最早可能在2027年公开上市。 分析认为,随着AI基础设施投资激增、算力需求飙升以及竞争者(如Anthropic、Google DeepMind、Meta AI)快速扩张, OpenAI希望通过IPO获得长期资金来源与战略独立性,以在全球AI竞赛中维持领先地位。
lg
...
Peng
10-30 21:02
美股盘前要点 | 中美经贸磋商取得新进展!微软、谷歌及Meta绩后涨跌互现
go
lg
...
penAI据报最快2026年申请上市,
估
值
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7. 英伟达CEO黄仁勋:期待明天见到韩国总统,韩国和英伟达有很多消息要宣布。 8. 谷歌母公司Alphabet Q3营收达到创纪录的1023亿美元,云计算部门收入同比大增34%。 9. 微软2026财年Q1营收776.7亿美元,每股盈利3.72美元,均超预期;Azure及其他云端收入低于买方预期。 10. Meta Q3营收为512亿美元,净利润因一次性税务支出下滑至27亿美元;上调全年资本支出指引。 11. 礼来Q3营收同比增长54%至176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7.02美元;上调全年收入预期。 12. 默沙东Q3销售额172.8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2.58美元,均超预期。 13. Stellantis Q3收入同比增长13%至372亿欧元,美国关税已对今年造成约10亿欧元损失。 14. 壳牌Q3调整后利润54.3亿美元,超预期;宣布一项35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15. 企业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iceNow Q3营收为34.1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4.82美元,均超预期;拟按1:5拆股。 16. eBay Q3销售额同比增长9%至28.2亿美元,经调整每股盈利1.36美元,均超预期。 17. 美国二手车零售商Carvana Q3收入同比增长54.5%至56.5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03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 18. 半导体检测设备制造商科磊2026财年Q1营收同比增长13%至32.1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8.81美元,均超预期。 19. 据报诺和诺德加码竞购Metsera,辉瑞49亿美元收购或面临变数。 20. 标普将Strategy信用评级定为垃圾级B-,指其存在严重“货币错配”风险。
lg
...
格隆汇
10-30 20:45
药明减持,凯莱英暴雷,CXO何去何从?
go
lg
...
率约30倍,对比两位数的订单增速,这个
估
值
也算合理里。 这场牛市,凯莱英终究还是浪费了! $凯莱英(06821)$ $药明康德(02359)$ $康龙化成(03759)$ $药明生物(02269)$ $药明合联(02268)$
lg
...
老虎证券
10-30 20:15
亚马逊Q3财报前瞻:AWS云回暖与零售广告亮眼,能否推动
估
值
修复?
go
lg
...
TradingKey - 美国电商领头羊和云巨头亚马逊(AMZN)将于10月30日周四盘后公布其2025年Q3财报。在二季度财报给亚马逊贴上“AI落伍者”标签后,亚马逊或将凭借AWS业务回暖和不可撼动的行业地位改写落伍叙事”。叠加零售和广告业务预期的强劲增长,亚马逊有望从七巨头股价垫底中跃升为四季度的黑马。 SeekingAlpha数据显示,华尔街分析师预计亚马逊2025年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88%,从去年同期的1588.8亿美元增长至1777.6亿美元;预计每股盈利(EPS)同比增长9.79%,从1.43美元增长至1.57美元。 亚马逊每股盈利在过去10个季度的每股盈利均超过分析师的共识预测,但令人惊喜的业绩并没有显著提振投资人的情绪——亚马逊股票在过去三个季度公布财报后均录得下跌,在今年Q2财报公布后甚至跌超8%。 对于即将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投资人关注点聚焦在云业务增长能否提速、关税等宏观不利因素下消费者支出和广告业务的韧性如何、亚马逊在扩大资本支出和裁员等降本增效措施之间如何取得利润率的平衡等。 AWS云业务增长相对慢、但足够强 亚马逊AWS(Amazon Web Servi
lg
...
TradingKey
10-30 19:06
上一页
1
•••
60
61
62
63
64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究竟怎么回事!?黄金突发劲爆行情 金价暴涨近52美元 银价飙升近2%
lg
...
美国突传重磅消息!彭博:美国政府停摆接近结束 特朗普刚刚发声
lg
...
周末突发!美国传出重大消息 事关美国结束政府停摆 美股期货应声跳涨
lg
...
特朗普也放话了:美国政府关门接近结束!全球市场涨声一片,黄金暴拉冲破4080
lg
...
【直击亚市】特朗普政府终于要结束停摆?!全球市场大反攻,美联储降息信号不明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5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