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为主,项目验收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季节性的特征之下,合同约定的付款期通常跨年度,这导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显著高于前三季度平均水平。 2024年,瑞为技术经营现金流净额转正至1432万元(附注:2022-2023年为负),显示盈利质量改善。根据招股书披露,其IPO募资部分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其中包括补充营运资金,如叠加现有现金及未动用银行融资,瑞为技术仍称得上弹药充足,静待化债东风。 二、入选“重点小巨人”名单,频获官方认可 从招股书的资料来看,“专精特新”四个字可谓是瑞为技术核心标签。 据悉,瑞为技术入选了工信部“2024年‘重点小巨人’企业”。 这份认证并非偶然,主要得益于其全栈式技术体系构建的技术护城河。 据招股书披露,瑞为技术围绕AI视觉与光学成像技术构建起全栈技术体系,形成了“基座技术-融合技术-组件技术”的三级技术架构。 基座层拥有图像处理、深度学习、视觉大模型、及宽域成像等领域的168项注册专利(其中,159项自研);融合层强调算法、光学、硬件、数据四支专职团队的协同,通过端到端模型、AI-ISP、多传感器融合、混合专家模型等技术,把单点能力拧成一股绳;组件层则沉淀出RecoSee(视觉感知)、RecoAware(视觉认知)、RecoThink(视觉推理)三大智能体,可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拼装出民航、商业、货运等不同场景的软硬一体产品。 图:瑞为技术的全栈式技术体系 资料来源:招股书 这种分层设计不仅突破了单点技术瓶颈,更实现了算法与硬件的协同优化,使产品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精度与低功耗。 技术与产品的领先性与安全性受到了官方与第三方权威榜单的认可。 安全标准上,瑞为技术的互联网服务产品已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在专业资质方面,已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IEC 27001: 2013)。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推出的轻量化模型QTuneVL1-2B在司南榜(OpenCompass)轻量模型(〈4B)榜单中位列全球第九。截至2024年12月31日,瑞为技术累计牵头或参与了22项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制定。 以技术为底座,瑞为技术在民航、商业空间、货运三大领域已建立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闭环。 在民航领域,瑞为技术打造了从值机(翼瞳智能核验终端)、安检(智慧安检闸机、毫米波安检门等)到登机(万卫智慧登机门)的旅客服务全链条产品矩阵。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部署435套设备,实现国内首个“端到端无纸化运营”,获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一等奖。 商业空间领域,瑞为技术推出“星汉智慧商业系统”,通过AI+BI+LLM架构打通客流分析、会员管理、精准营销等子系统。2024年,公司在该领域市占率达1.7%,排名第四。 货运安全领域,瑞为技术推出的Recadas风控平台,可通过车载终端识别12类危险驾驶行为,并结合多维度数据动态评分,构建覆盖货运物流场景的综合风险防控体系。其标杆性河南货运项目覆盖超10万辆车,使交通事故率下降19.4%,保险理赔金额减少15.2%。截至2024年末,公司智慧安全驾驶产品终端装机量超35万台。 三、客户集中度悖论,大B客户成放大器 2022-2024年,瑞为技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755万、4664万、5314万元,收入却从7836万元暴增至3.95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20%,因此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73.4%降至13.4%。 这种“研发投入递减、收入倍增”的曲线,核心在于其技术复用率极高。瑞为技术对垂直行业的场景持续深耕,通过解决行业痛点形成不可替代性。在民航、商业空间、货运三大领域,瑞为技术已建立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闭环,并凭借标杆案例实现快速复制,获得了高速成长。 其在民航领域的统治力最为突出。 截至2024年末,中国千万级机场共41座,瑞为技术覆盖约三分之二;中国民用机场263座,瑞为技术覆盖覆盖约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算,瑞为技术以8.9%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民航企业视觉智能产品市场第一,领先第二名7.3个百分点。 招股书在风险章节坦承了一个行业共性问题: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73.6%的收入,最大客户占比达31.7%。但瑞为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客户集中度恰恰成为其竞争优势的放大器——民航领域的客户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例如,2024年登机门产品线中标率超60%印证示范效应。此外,北京首都、上海虹桥、广州白云等枢纽机场的标杆案例,更是直接带动了2025年6月与某副省会城市新建机场签署的5000万元大单。 一般而言,民航客户的采购具有“技术锁定”特征:一旦视觉智能系统通过民航局的安全认证,后续扩容或升级通常不会更换供应商,这为瑞为技术创造了持续的收入来源。 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2022-2024年,瑞为技术新增客户数分别为12、19、17家,平均客户价值却从867千元暴增至8475千元,增长约九倍,一般而言,新客户的首次合作的客单价不会数倍至数十倍高于平均客户价值,因此大概率老客户是最主要的增长引擎。 更值得关注的是,瑞为技术正在用民航领域的技术溢出效应破解客户集中风险,并建立了十分清晰的成长曲线: 公司不仅通过“标杆案例-方法论输出-规模化复制”路径,将民航技术优势延伸至国内的商业地产与货运场景,还在积极寻求国际市场中的机会,推动国际扩张战略加速进入落地阶段。根据招股书,中东、东南亚将为瑞为技术优先拓展区域。 招股书还披露,瑞为技术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一款用于行李转运的协作机器人,笔者推测首批试点客户可能是现有合作的国内枢纽机场,通过“场景内扩张”策略将客户集中度转化为交叉销售机会。 当技术代差遇上客户锁定,瑞为技术正在把看似脆弱的集中度,变成难以攻破的护城河。 更重要的是,2024年瑞为技术的盈利拐点已现。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别录得年内亏损1.28亿元和3,258万元,呈现快速减亏趋势;而2024年实现净利润829万元,成功扭亏为盈。伴随利润反转,现金流也同步转正,标志着瑞为技术从“投入期”正式迈入“收获期”。 结合招股书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已签的超5,000万元机场大单、2,000万元商业旗舰书店合同等在手订单,盈利拐点的可持续性已具备订单与现金的双重支撑。同时,IPO募资用于研发/生产基地,强化机器人、全彩夜视等新增长点,上市后商业化有望加速。 尽管瑞为技术面临应收账款等行业共性挑战,但短期来看,政策放缓带来边际改善,从长期来看,公司通过技术壁垒和盈利转正证明商业模式可行性。随着上市完成,IPO将为其提供资金杠杆,加速实现“AI+场景”的规模化复制。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