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推动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国际三大数据治理体系的对比研究(上)
go
lg
...
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
资本市场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证报价投教基地推出“防风险 促发展”专题,分享场外衍生品在强化证券行业风险防控能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作者:闵豫南,华泰证券金融创新部总经理;吴昭翼、陈筱筱、张东、温晶、陶潜、张晓强、张宇、孟祥梅、徐静怡、张斯琪,均供职于华泰证券金融创新部 2024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强调“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服务数字经济和促进数实融合,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巩固和拓展我国数字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金融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不仅大力推动了证券行业服务模式的进步,更是促进了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变革。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数字金融发展,以数据治理和应用为基础,良好的数据治理不仅可以帮助证券公司加强风险防控,更好满足穿透式监管的要求,还能驱动场外衍生品业务创新升级,实现风险管控和业务增长的双向赋能,助力场外衍生品业务行稳致远。 本文聚焦数字金融背景下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数据治理制度变迁,深入对比分析DAMA、DGI、DCMM三大国际数据治理体系,并研究分析对我国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场外衍生品数据管理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数据治理体系的研究意义▍数据治理有助于提升场外衍生品业务风险监测水平,促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自2010年起步,经历十余年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23年11月,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存续规模达2.38万亿元。市场稳健发展伴随监管挑战:交易分散性、合约复杂性与数据孤岛问题凸显,导致底层资产穿透难度加大、产品定价复杂度提升及风险管控响应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亟需通过数据治理,提升透明度与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场外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以数字金融引领金融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是其重要内容。统一数据管理标准和机制有利于促进国际数据交流合作,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推动
资本市场
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11月27日,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亦要求“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强调了数据治理的基础作用。 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现状研究 场外衍生品的数据治理实现通路,主要依托于交易报告库。交易报告库,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证监会组织将其定义为集中维护(maintain)交易数据电子记录的单位(entity)。本质上,交易报告库将市场原本“多对多”(N对N)的散射式“并联”报告,转为“一对多”(N-1-N)的中心式“串联”报告,其功能是提高透明度、增强市场监管和减少系统性风险,三者层层递进共同实现风险监测治理。 ▍境外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现状研究 1、国际标准化工作进程(CPMI和IOSCO交易报告库) 2009年G20峰会后,国际社会推进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制度建设。CPMI和IOSCO发布一系列标准原则,如《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明确交易报告库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地位,推动数据元素标准化,如唯一交易标识符(UTI)、唯一产品标识符(UPI)和关键数据元素(CDE)等,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和监管效率。 图国际场外衍生品数据标准化工作实施进程 2、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数据治理的主要框架 国际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通过交易报告库实现,涵盖数据报告要求、数据收集方法、三大基础数据(主体要素(LEI)、产品要素(UPI)、交易识别码(UTI))、数据聚合及监管接入等方面。数据报告采用功能性与数据字段结合的混合方法,收集方法结合生命周期法和快照法,以满足不同监管需求。 图国际场外衍生品数据治理的主要框架 ▍我国证券期货行业场外衍生品市场数据治理现状 1、顶层设计与法律基础 我国将交易报告库纳入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期货和衍生品法》及相关部门规章明确了交易报告库的数据搜集、分析和风险监测功能,为数据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交易报告库建设实践 目前,我国现有交易报告库四个。其中,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交易报告库,于2020年8月被证监会授权承担建设运营期货及衍生品交易报告库的职能,负责监督商品与股权的场外衍生品数据报告。中证报价于2021年被认可为交易报告库,监督商品和股权的场外衍生品数据报告。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22年被认可为交易报告库。外汇交易中心负责信用、外汇和利率的场外衍生品数据报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负责信用的场外衍生品数据报告。 由于证监会对期货衍生品市场数据大集中的制度安排,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不仅汇集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全部场内交易数据,还通过交易报告库逐日逐笔收集了商品类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成交、持仓明细数据,从而为开展场内场外联动风险监测创造了独特优势。 表我国交易报告库建设现状 3、基础数据标准化建设 我国发布了金融市场交易报告数据要素系列标准,初步搭建了交易实体编码体系,建立了合约交易识别码标准化,推进合约分类标准化,提高了数据采集结构化程度。 4、数据收集与监管接入 采用生命周期法和快照法结合的数据收集方法,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采集。场外权益类衍生品已初步实现交易对冲层面的监管数据共享,场内对冲数据和场外合约数据初步打通。其中,生命周期法主要涉及到交易商需逐笔报送交易数据,涵盖了合约、对冲、客户、标的全方位数据;而快照方法则是针对某些特殊的交易场景,如合约展期、存续期内条款变更。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之目的,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当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文信息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何责任。
lg
...
金融界
10-22 18:14
自动赎回期权风险特征比较
go
lg
...
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
资本市场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证报价投教基地推出“防风险 促发展”专题,分享场外衍生品在强化证券行业风险防控能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作者:国信证券证券投资总部衍生品业务部 本文介绍并对比了五种常见自动赎回期权的收益风险特征,及其在下跌行情中的估值变化情况,以期帮助投资者更深入、完整地了解该类期权的风险特征,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发行机构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和相关风险揭示,进一步保护投资者,促进场外衍生品业务高质量发展。 正文 2021年以来,自动赎回期权在A股场外期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产品以其在小幅下跌时仍可获得票息的收益特征,受到众多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投资者的青睐。然而,在权益市场整体向下波动的情况下,敲入事件开始增加,或导致投资者承受损失。 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自动赎回期权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创新设计,各类创新的设计目标是在产品收益性和控制风险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研判进行审慎选择,并持续关注风险。 本文将着重分析5种常见自动赎回结构的风险防御能力,以及比较不同结构在存续期的估值变化,具体包括:经典雪球、降敲雪球、欧式障碍自动赎回、凤凰、FCN。 一、收益结构介绍和票息参考 以挂钩中证500指数的两年期结构为例,敲入价格系数70%,敲出价格系数103%,预付金比例100%,第一个月开始观察敲出,其中降敲雪球每个月敲出价格下降1%,不同结构的收益结构特点和票息情况如下: 二、不同行情下收益差异 下文将应用四种行情走势详细展现五种结构的损益情况。 1)标的价格在敲入价格、敲出价格内震荡,到期终止: 所有结构到期日获得持有期(24个月)的票息。此时票息最高的经典雪球收益最高,票息最低的FCN则收益最低。 2)标的震荡调整后上行,于第18个月敲出(降敲雪球第13个月敲出): 降敲雪球第13个月敲出,敲出观察日获得持有期(13个月)的票息,其余结构第18个月敲出,敲出观察日获得持有期(18个月)的票息,票息最高的经典雪球收益最高,票息最低的FCN则收益最低。 3)标的于第3个月跌破过敲入价格,后回升但未敲出至到期终止: 经典雪球、降敲雪球仅承受亏损,无票息收益,收益率为负。凤凰、FCN虽也承担最后的跌幅亏损,但均有一定的票息收益的补偿。欧式障碍自动赎回则无需观察历史敲入情况,该情境中期末价格高于敲入价,则并没有触发敲入事件,无需承担跌幅亏损且获取全部票息。在以上情节假设中票息收益大于跌幅损失,其中凤凰和欧式障碍自动赎回收益最高。 4)标的于第7个月跌破敲入价格,后持续在敲入价格以下至到期终止: 所有结构均需承担标的较大的下跌亏损,最终收益均为负,但此时凤凰和FCN因票息收益的补偿,亏损较小。 我们汇总各种市场走势下5种自动赎回结构的期末收益率: 综上所述,根据各结构的损益情况,可将结构收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经典雪球:在最终敲出的情境下收益最高,但相应的在敲入后且未敲出的情形中损失也最大,即该结构具有最强的进攻性和较弱的防御性; 2)降敲雪球和欧式障碍自动赎回:票息相对较高,且在到期跌幅不深或在下跌反弹的情况(情景三)时,带来了一定的安全垫,但是无法防御标的一路下跌带来的极端风险; 3)凤凰和FCN:在未敲入未敲出的情境下收益最低,但是在敲入之后尤其是一路下跌的极端行情(情景四)中也带来了最大的保护。 三、存续期的价值变化 如前所述,五类结构若未发生敲出、持有至到期,在特定市场情景下或需承担一定亏损,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期间观察估值并择时赎回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五类结构在存续期间的价值变化,尤其是在下跌行情中的价值变化,也是投资者考量该结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决策的重要标准之一。 下文将介绍上述五种不同结构存续期间的时点估值变化。 假设持有一个两年期结构,敲入价格系数为70%,敲出价格系数为103%,预付金比例100%,其中,降敲雪球每个月敲出价格下降1%,观测在合约未到期时,以下2种未触发或已触发敲入事件的情形下,分析在分别持有时点1年和持有时点1.5年时,不同结构的时点估值变化, 未触发敲入事件:持有1年时/持有1.5年时, 已触发敲入事件:持有1年时/有1.5年时, 1)未触发敲入事件时: 未触碰过敲入价格时,在持有时点当天,经典雪球的标的价格越低,其时点估值也下跌的越深,且相比其他结构其时点估值更低;对比下,欧式障碍自动赎回、凤凰的时点估值下跌较少。 2)已触发敲入事件时: 注:此处假设凤凰存续期间有50%的派息观察日获得票息 跌破敲入价格后,经典雪球没有其他收益,再敲出的难度也较大,其时点估值相比其他结构最低; FCN与凤凰由于仍可能有票息收益,其时点估值下跌有限; 降敲雪球其敲出价格逐月下降,因此再敲出的概率大于其他结构,在跌幅较少时具有一定保值性,当其他结构时点估值已为负时仍可能维持在正数。但标的继续下跌后价值也会加速下降; 欧式障碍自动赎回只观察到期日是否跌破敲入价格,其估值受影响较小,为跌破敲入价格后最保值的结构。 四、总结本文以几种最常见自动赎回期权结构为例,展示了这一类场外期权的收益结构、风险特征及估值变化特征。对于投资者来说,应在交易前提前了解风险,尤其应加强对估值(赎回价值)变化的了解,从而更加完整地理解所投产品的收益风险,并在合约存续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使风险管理更加精准有效。对于产品发行机构来说,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和相关风险揭示,进一步保护投资者,促进场外衍生品业务高质量发展。【免责声明】本文信息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之目的,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当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文信息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文雪球指一种自动赎回型期权结构。
lg
...
金融界
10-22 18:14
某国外量化交易公司被处罚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go
lg
...
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
资本市场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证报价投教基地推出“防风险 促发展”专题,分享场外衍生品在强化证券行业风险防控能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作者:长江证券衍生品业务部 2025年7月,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BI)对某量化交易公司(简称该公司)开出约484亿卢比(约5.8亿美元)的罚单,同时暂停其在印度市场的部分交易权限,并要求其提交未来合规整改计划。SEBI调查显示,该公司通过境内外主体蓄意操纵现货与期货价格,并在期权市场提前布局大规模头寸的方式非法获利。这一行为导致大量普通投资者亏损,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按要求将罚款资金存入由SEBI享有留置权的托管账户,并获准恢复交易,但仍处于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简称NSE)的持续监控中,整体调查尚未终结。*本文有关内容主要参考SEBI于7月3日发布的《INTERIM ORDER》。事件概述 ▍第一阶段(2024年4-12月):初步怀疑与监管介入 2024年4月,该公司起诉竞争对手涉嫌盗用其核心套利算法,诉讼中意外披露其在印度期权市场的异常盈利模式,引发市场广泛质疑。SEBI随即对该公司及关联实体启动初步调查,发现在周股指期权到期日,市场波动率存在显著异常偏离,且该公司及关联实体持续持有超大规模与现货等值的股指期权头寸。NSE同步核查显示,该公司及关联实体在期权市场的头寸构建模式存在明显异常。 ▍第二阶段(2025年1-3月):违规确认与监管调查 2025年2月,SEBI初步认定该公司及关联实体可能违反《禁止欺诈及不公平交易行为条例》(PFUTP Regulations),并指令NSE作为一线监管机构向其发出正式警示函,要求停止持有大规模现金等值头寸并终止特定交易模式。该公司及关联实体虽回复承诺调整交易行为,但始终否认存在违规。 2025年3月,因该公司及关联实体未按要求实质性整改,仍维持大额与现货等值的股指期权头寸,SEBI进一步强化监管立场。 ▍第三阶段(2025年3月至今):违规持续与执法升级 2025年3月中旬后,SEBI监测发现该公司及关联实体未调整核心交易策略,仍在关键期权到期日维持大额股指期权头寸,导致市场波动率异常持续,既违反警示函要求,也加深了监管机构对其操纵市场的怀疑。2025年7月,SEBI发布《INTERIM ORDER》,公开披露该公司及关联实体的市场操纵行径及策略。 今年7月,该公司及关联实体完成罚款资金缴存;7月21日,SEBI解除临时市场禁入令,允许其恢复交易,但仍需接受交易所持续监控,整体调查尚未终结。 操作逻辑与原因分析 ▍操纵逻辑 SEBI调查指出,该公司及关联实体实际运用了两套高度协同的操纵策略:一是通过大额买卖核心成份股扭曲基准指数走势,进而影响股指期权价格;二是在期权到期日临近时段直接干预指数收盘结算价,形成与第一套策略的联动效应,最终强化期权头寸的获利空间。 1、策略一:日内操纵指数与期权套利 第一步:早盘推高指数 在交易日早盘时段,该公司在印度的关联实体会在流动性偏弱的现货市场,集中大额买入Bank Nifty指数的期货和关键成份股。其买单多为高于或等于市价的主动性订单,促使指数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SEBI调查显示,该过程通常持续数十分钟,指数形成明显的向上趋势。 第二步:期权头寸布局 根据SEBI调查披露,印度市场中单笔期权头寸名义价值可达现货及期货投资规模的7.3倍。该公司海外关联实体利用指数短期拉高导致的看涨期权价格“高估”,大规模卖出看涨期权并买入价格相对低估的看跌期权,构建巨额净空头头寸。 第三步:尾盘反向砸盘 临近收盘,该公司在印度的关联实体快速集中抛售早盘买入的现货与期货头寸,有时同步加码做空。SEBI取证表明,其卖单价格多低于市场成交价,形成显著下跌压力。随着指数下行,早盘建立的“卖出看涨+买入看跌”净空头头寸实现大幅获利。 2、策略二:收盘价操纵 在期权到期日,该公司及关联实体会在收盘前30-60分钟甚至更短时间窗口集中操作,通过多笔大额订单直接推高或压低结算指数,将价格引导至对其已持期权头寸最有利的结算点位。具体表现为:若意图推高结算价,则提前持有大量看涨期权;若意图压低结算价,则预先布局巨额看跌期权,最终实现期权头寸的超额收益。 ▍原因分析 1、部分指数成份股数量少且权重集中 根据Wind数据显示,Bank Nifty指数由印度流动性最强、规模最大的12只银行股构成,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前三大成份股权重占比分别达28.17%、25.23%和8.72%,合计占比超60%。这种成份股数量有限且权重高度集中的结构,大幅降低了通过操纵少数核心标的影响指数走势的门槛,为定向操纵提供了便利。 2、期权与现货市场成交规模的失衡 据全球期货业协会(FIA)数据,2024年印度股票衍生品交易量(按合约计)占全球市场的80.0%以上,跃居全球最大股票衍生品交易市场,其中股指期权占绝对主导地位。不同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2024年11月前的印度期权市场存在大量的每周到期的股指期权合约,这类高频到期合约吸引了巨额资金参与短期博弈。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股市总成交额约为229.73万亿卢比(约18.98万亿人民币),不足其股指期权成交额的1/100。这种极端失衡状态表明,衍生品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缺乏现货市场的有效对冲支撑,导致风险管理功能被较大削弱,而投机属性则被明显放大。 3、违规行为未能被及时遏制 对于市场高度异常交易行为的监控和干预,管理机构在响应的及时性方面或许存在提升空间。该公司及关联实体操纵Bank Nifty指数的行为已持续数年,但直到2024年4月该公司法院案件曝光后,相关管理机构才启动调查,从初步排查、违规确认到采取执法措施,整个过程耗时约15个月。 我国市场相关情况 ▍指数成份股数量较多且权重分散,市场操纵风险显著降低 我国对指数成份股的数量规模与权重分散度设有明确规范要求。例如,针对非宽基股票指数,要求成份股数量不低于30只,单一成份股权重不超过15%,且前5大成份股权重合计不超过60%。 我国已通过制度明确规范指数的编制流程、调整机制及信息公示要求,并对公募基金在标的指数选择、权重调整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多重制度保障下,我国宽基指数有效避免了成份股数量偏少、个股权重过度集中的问题,从结构上大幅降低了通过操纵少数成份股影响指数价格的可能性。 近年来,交易所持续完善指数机制,推动创业板指数、创业板综合指数、上证180指数及中证A100、中证A50、中证A500等指数引入ESG负面剔除规则,既推动指数更精准反映优质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也强化了尾部风险管控,减少个别高风险股票对指数的异常冲击。 表一:我国指数编制及公募基金运作相关规定 ▍现货市场成交规模大于期权市场 当前,我国场内期权市场已构建起多元化产品体系,涵盖商品期权与金融期权两大类,其中金融期权包含股指期权和ETF期权,合计12个期权品种。 从成交规模看,场内金融期权成交面额占同期A股成交额的比例较低。根据交易所与Wind资讯数据,2024年A股累计成交额约258.37万亿元,同期股指期权、ETF期权累计成交面额分别约为34.8万亿元、48.5万亿元;2025年1-7月,A股累计成交额约196.37万亿元,同期股指期权、ETF期权累计成交面额则分别约为25.3万亿元、27.6万亿元。 表二:我国已上市的金融期权概况 注释:期现成交比=期权总成交面额/现货成交额(数据来源于交易所与Wind资讯) 与此同时,该公司的上述操作策略在我国股指期权市场难以复制,主要由于我国股指期权采用一段时间内的指数平均价格作为交割价,而非单一收盘价,这从机制上大幅削弱了通过短期操纵收盘价影响交割结果的可能性。对于以收盘价为交割价的ETF期权而言,其操作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可行性,但由于ETF标的的期现成交比相对较低,操纵难度很大。 ▍期权市场管理日臻完善 我国已对期权市场构建了多层次管理体系。对于场内期权,《股票期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作为核心规章,明确禁止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并设置严格的合格投资者门槛,从参与主体层面防范风险。与此同时,交易所配套制定《股票期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指引》,通过分级界定投资者适用范围与风险承受能力要求,实现对不同资质投资者的精准管理。我国尚未推出场内个股期权,但针对挂钩个股的场外期权业务,已明确操作规范与风险底线,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开展。 表三:我国对金融期权管理的相关规定 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公告,2025年10月起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目的仅限于套期保值。此举旨在持续拓展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范围,发挥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优势和吸引力,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配置型资金运用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提升外资机构投资行为的稳定性,促进其对A股的长期投资。 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该事件深刻揭示了数字金融时代管理机构面临的新型治理挑战。当专业机构蓄意利用市场结构性缺陷,将技术与资金优势转化为系统性的操纵工具时,传统管理框架在应对此类复杂操纵行为,可能显现出适应性不足与响应滞后的问题。 此次事件同时印证了金融市场管理正进入“微观治理深化期”。针对高频算法交易的穿透式管理需求,如何平衡市场流动性管理与公平交易,在守住创新活力的同时筑牢投资者保护防线,已成为金融管理机构共同面临的考验。 ▍合法套利与操纵市场的界定 长期以来,合法套利与操纵市场之间的界限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比较模糊的领域之一。SEBI对此案的处罚体现了其管理逻辑的转变,让这一模糊界限成为焦点。 SEBI依据《禁止欺诈和不公平交易行为条例》(PFUTP Regulations),采用穿透式定性——从行为本质而非单纯交易结果判定性质。调查发现,该公司在15个实施“日内指数操纵”的交易日中,现货与期货市场累计亏损19.97亿卢比,这部分亏损被认定为操纵期权市场的“战略性成本”;这种以“指数操纵服务期权获利”的刻意设计,直接证明其交易并非正常套利或投资行为。据此,SEBI明确其违反两项核心原则:一是制造虚假或误导性市场表象,二是直接操纵证券价格与基准指数。 该公司依托算法模型、交易系统、资金规模及境内外多主体协同等综合优势,通过扭曲市场价格、左右走势来牟利,其动机已脱离“发现市场定价偏差并获利”的正常套利范畴,本质上属于不公平交易中的市场操纵行为。而其在印度市场远超同业的超额利润,恰恰成为印证这一行为本质的鲜明证据。 ▍强化基准指数的规范化管理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投资策略正经历深刻变革,被动投资的兴起使基准指数的可信度与治理水平成为市场稳定与诚信建设的核心支柱。作为金融资产定价锚点、投资组合业绩基准及风险管理工具,基准指数的公正性与透明度直接关系
资本市场
根基,其规范化管理是维护市场公平、筑牢投资者信心的关键。针对复杂套利策略带来的挑战,可从以下三方面强化管理。 一是深化指数调整的事前风险评估。对指数样本调整、权重变动开展系统性影响评估,不仅测算调整可能引发的市场冲击规模与传导路径,也可以纳入量化交易、套利策略等市场主体的潜在反应,提前预判策略性操纵风险。 二是构建智能化监测防控体系。依托大数据与AI算法搭建跨市场监测网络,重点完善指数收盘时段、期权交割日等关键时点的异动实时监测机制,建立大额交易分级预警体系;针对现货、期货、期权的跨市场“异常价格联动”现象,设计涵盖波动率偏离度、大额资金流向等维度的监测指标,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 三是健全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管理机构、编制单位与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各方在监测预警、风险处置等环节的协同响应,提升指数的抗操纵能力。 ▍强化期权交易的规范化管理 该公司通过跨市场交易和股指期权操纵市场实现超额收益,这对我国日益发展的期权市场提出新课题。加强期权市场及工具的管理,需在完善制度规则体系的基础上,以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效能,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全链条管理框架,筑牢市场公平与风险防线。 1、早识别-构建跨市场的穿透式风险识别体系 一是开发多维度交易行为监测模型,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大额交易、频繁报撤单、异常挂单等行为实施自动化筛查,重点追踪“大额交易-指数异动-衍生品头寸变化”的异常关联,尤其在期权到期日等风险高发时段,强化跨市场价格传导的实时识别。二是实施动态市场准入管理,加强投资者适当性与期权风险等级的分层审核,通过穿透核查资金来源与交易目的,严防利用多账户协同、跨市场操作等方式实施操纵。 2、早预警-建立智能化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动态整合场内外期权交易数据,结合宏观经济指标、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市场流动性变化及期权合约要素,构建实时风险评估模型。二是对临近到期的场内期权合约以及标的资产价格显著偏离行权价的场外合约实施分级标记与重点监控,及时向交易所及中介服务机构推送风险预警信息。三是定期开展极端波动率、流动性枯竭等场景的压力测试,模拟极端行情下的风险传导路径,提前储备应对预案。 3、早发现-强化信息披露与市场透明度建设 一是通过穿透式管理厘清合法套利与违规操纵的边界,对利用跨市场价格联动等方式影响标的价格与期权定价的操纵行为,明确认定标准与惩戒依据,强化市场行为约束。二是建立跨机构负面交易主体数据库共享机制,汇总欺诈交易、操纵行为等违规记录,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外溢。三是充分披露衍生品产品设计的潜在风险情况,提升其交易结构的透明度。对于各类结构化理财产品,还应评估其潜在的极值风险情况,并向投资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与信息披露。 4、早处置-构建全链条响应体系 一是建立智能化快速响应机制,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对跨市场联动交易实施穿透式追踪,一旦捕捉到大额异常订单模式,立即触发跨部门调查程序,通过“临时限制交易+资金冻结”等措施及时干预。二是优化适配新型交易的处罚机制,针对涉及衍生品与跨市场等复杂的违规形式,细化量罚梯度标准;对策略合规性存疑的边缘行为,采用“限期整改+风险警示”的柔性处置方式。同时,建立“处罚结果-市场反馈”动态评估机制,确保惩戒力度与违规危害相匹配,既通过严厉惩处恶意操纵行为形成震慑,又为金融创新预留发展空间。 ▍加强投资者保护与教育 根据SEBI的报告显示,广大普通投资者在复杂的衍生品市场中处于弱势,缺乏足够的风险认知。 1、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针对衍生品等复杂产品,严格限制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普通投资者参与,强化在期权开户环节实施知识测验、模拟亏损与心理评估的三维测试;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普及市场操纵的常见手段与风险,引导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交易。针对市场专业投资者,进一步强化“合法套利”与“操纵红线”的边界教育。 2、加强投资风险教育 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构建风险教育体系,通过“规则拆解+情景分析+案例警示”的立体形式,系统揭示衍生品投资的复杂性风险。 一是利用投教基地、官方自媒体等多元渠道,普及指数编制、量化策略、衍生品杠杆与流动性风险等知识。二是引导证券公司、资管机构、私募公司等机构加强产品说明书中对策略原理、情景分析与潜在风险的信息披露。三是引导媒体和研究机构理性解读热点产品与投资机会,减少投资者盲目跟风,引导投资者在风险认知与自身承受能力匹配的前提下理性参与。 3、推动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的衔接 一是可以建立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责任认定的协同规则,确保两者对违法事实、责任主体、行为性质等认定标准协同统一。二是适时突破“先行政处罚、后民事赔偿”的惯常顺序限制,允许在行政处罚调查期间,只要事实责任基本清晰,投资者即可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并简化投资者诉讼举证程序。三是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应及时告知投资者相关权利及救济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之目的,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当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文信息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lg
...
金融界
10-22 18:14
AI眼镜爆发元年:全球出货量激增64%,产业链公司加速布局
go
lg
...
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科技巨头和
资本市场
共同瞩目的焦点。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AI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激增64.2%,展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随着Meta、阿里、百度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以及国内产业链的快速成熟,AI眼镜正从“小众极客玩具”迈向“大众智能终端”,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为消费电子市场带来新增长动力。 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爆发式增长,中国成核心引擎 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10月20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到406.5万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4.2%,展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成为消费电子领域最耀眼的明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智能眼镜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厂商表现亮眼,出货量突破百万台,占据全球26.6%的市场份额。IDC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2024-2029年)将达到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IDC在报告中表示,尽管国际品牌在消费级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但中国厂商通过积极的营销投入与渠道拓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中国供应链在光学模组、传感器到整机组装等环节的全链条优势,为品牌出海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中国厂商正通过深化本地化合作、布局多元化渠道等方式,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加速拓展北美、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全球科技巨头争相入局,机构看好行业增长潜力 近期,多家科技巨头入局智能眼镜行业,并陆续发布新品。 例如,9月,Meta发布了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受到消费者热捧。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Bosworth)在Threads上发表文章称,MetaRay-BanDisplay智能眼镜在全国各地的线下零售店几乎全部售罄,11月之前的试戴预约也几乎全部排满。 10月16日,影目科技发布了全新一代AI智能眼镜INMO GO3,并宣布与腾讯、蚂蚁集团、智谱AI等共建AI+AR原生内容生态,首发三天,全渠道预定超20000台,预定金额破5000万元;雷鸟眼镜将于10月23日发布全球首款支持HDR的智能观影眼镜产品;阿里计划年内发布夸克AI 眼镜,将重点整合阿里的AI能力与生态协同;百度旗下小度AI眼镜计划于年内开售;字节跳动AI眼镜相关产品也已处在早期探索阶段。 国泰海通证券认为,Meta的全球成功验证了轻量化设计、场景刚需化与消费级定价的可行性,推动行业迈入爆发期。国产厂商华为/Rokid/小米通过鸿蒙生态整合、光波导技术、供应链降本实现硬件成本下探,同步拓展B/C端场景。2025年AI眼镜中国市场销量预计增长188%,生态协同(跨设备互联)、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三大引擎将驱动复刻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从单一功能设备演进为平台型终端。对标智能手机与传统眼镜双十亿级年出货,未来AI眼镜有望开启千亿级市场空间。 方正证券认为,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端侧AI落地最佳场景之一。AI眼镜可以定义为在普通眼镜/墨镜的基础上,导入多模态AI功能,是对端侧AI应用场景重要探索。AI+AR眼镜或是产业下一步发展趋势,行业巨头积极布局,在AI赋能下的AR眼镜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交互能力,还能拓展应用场景。 中泰证券也表示,AI眼镜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多厂商入局加速、产品矩阵丰富、价格带多元,模型搭载及AI功能升级进度可期,未来随着模型升级融合和用户功能需求扩充,AI眼镜的多模态需求有望加速成长,逐渐成为多场景通用的AI全能助手。AI眼镜产业趋势明确,2025年新品发布催化不断,建议关注AI眼镜相关产业链。 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加速产业链布局 在智能眼镜行业发展火热的背景下,国内多家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 例如,立讯精密已将智能眼镜类产品作为消费电子业务重要的产品线,技术积累深厚。公司与XREAL共建的全球首条全自动化光学产线,大幅降低了成本,旗下立铠精密专注于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完善智能眼镜的产业链布局。 瑞芯微在ISP、视频、显示、音频等相关技术路线上有长期的积累,RV系列视觉类芯片依托低功耗方案及自研ISP的优势,同时针对AI眼镜等运动场景进一步优化AI防抖、编解码等技术,可应用在AI眼镜上,目前已有采用公司产品的客户项目。 长盈精密已向Meta的AI眼镜提供结构件产品,并正在为其他头部品牌客户开发相关产品。 联合光电于2024年开拓了AR/AI眼镜业务,已与逸文科技达成深度合作,具备智能眼镜的研发、生产能力,目前已有少量产品供货,总体出货可以满足客户需求,随着产品逐步成熟、市场规模的增长,公司AR/AI眼镜产品的出货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虹软科技正以“技术深耕+生态共建”的双轮驱动战略,系统性拓展AI眼镜多元应用场景, 2025年上半年已与5-6个AI眼镜品牌签署了合同。目前,公司已成功助力多家AI眼镜公司首款产品发售,与多家头部厂商签约,占据绝对的头部厂商市占率优势,相关产品方案在多个标杆项目中完成量产落地。 部分产业链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多家AI眼镜板块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度业绩预告或正式报告。其中,立讯精密、领益智造、瑞芯微等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总额居前,硕贝德、思特威、瑞芯微、飞荣达、炬芯科技等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涨幅居前。 具体来看,立讯精密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8.90亿元至113.44亿元(上年同期90.75亿元),同比增长20%至25%。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42.46亿元至46.99亿元(上年同期36.79亿元),同比增长15.41%至27.74%。 立讯精密表示,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全球化布局优势,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未来将持续加大在AI智能终端、光电高速互联产品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与市场渗透,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硕贝德则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953.08万元至5153.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8.39%至1313.24%,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600万元至1800万元,同比增长2836.86%至3203.96%。 对于业绩大增的原因,硕贝德在业绩预告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业务结构优化和主要产品量产交付规模大幅提升,并重点提及第三季度公司智能穿戴天线等产品与国内知名AI眼镜客户的合作已进入量产阶段。
lg
...
证券之星
10-22 18:04
中欧基金许欣:探索资管“工业化”,应对低利率周期挑战
go
lg
...
管专场论坛上给出了解答,“公募基金作为
资本市场
的重要参与者,亟需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方式升级投研体系,以更契合客户需求、更可持续的方式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优质配置工具,共同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险资挑战:低利率周期下的资产配置难题 许欣指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管等机构投资者正面临“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与“资产收益率快速下行”的经营压力。 首先,从资产端来看,可覆盖负债成本的高息资产明显减少。一方面,非标等固收资产进入量价齐跌的通道,配置红利逐渐消失,资产配置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保险资管前期配置的定期存款近年来面临集中到期,市场缺乏足够的高息资产来承接,保险公司的再投资风险加大。 其次,权益类风险资产中,主流宽基指数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不适配险资需求。根据目前的精算假设,保险公司对权益类资产的预期年化回报约为8%-10%。但沪深300、中证800、万得全A为代表的宽基指数,自2017年以来的年化收益偏低,分别仅为6.4%、5.6%和4.5%(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9/30),却承受着与年化回报不对等的波动和回撤,整体来看三大宽基指数的卡玛比率偏低。这也对基金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为机构客户提供风格清晰、超额收益稳定的权益配置工具。 第三,股债二元对冲在宽基层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历史数据显示,宽基指数和长债滚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稳定,长期呈现弱正相关,但近五年又出现弱负相关。如果按照股票资产收益来源进行解构而形成的因子维度来看,不同因子与长债滚动回报的相关性却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因子与长债呈现负相关性,而红利因子则是正相关性,更加便于机构客户进行资产配置和调整。 保险公司当前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波动风险的增加。按照新准则,保险公司投资投资公募基金计入TPL(交易性资产类)科目,如果所投资的基金净值波动大、且风格漂移,将会导致保险公司利润波动大,也不利于保险公司构建可预期的投资组合。 那么,如何在提升收益率的同时降低波动?许欣给出了解决方案的探索路径。对于固定收益类投资,积极寻找并参与在化债过程中出现的长久期优质资产,适度加大交易机会的把握,探索REITs和ABS等新工具的使用,提升固定收益投资回报。对于权益投资,权益配置由宽基指数转向更符合保险资金风险收益特征、风格稳定、长期有超额收益的Smartβ产品。比如,将股票资产拆分成红利、价值、景气、质量等风格因子,险资根据市场风格进行适时配置,长期来看其年化回报和波动率都会有所改善。 解决方案:探索资管行业的“工业化” 解题思路明确后,公募基金作为制造方,需要重点攻克定位不清晰、风格漂移和超额收益不稳定等问题。许欣认为,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必须从过去依靠个人能力和经验主导的时代,走向“资管工业化”的时代,即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方式,实现大规模资金管理的质量稳定。 具体来看,专业化体现在投研人员的长期聚焦、精细分工,中欧基金打造了“10+10”投研培养体系,即通过十年深耕研究和十年积累投资经验,培养出相对成熟的基金经理。目前,中欧基金已经拥有超过240人的专业投研团队,超过90位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专家,覆盖了超20项细分领域,初步实现精细化专业分工。(见注) 工业化则是通过统一投资理念和标准化流程,形成内部 “共同语言”,提升“洞见”传递与落地效率,让好洞见高效转化为好决策,把握市场机会,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超额收益。以中欧基金多资产团队正在实践的“MARS工厂”为例,该体系将投研流程分为四个核心车间,形成工业化生产线,力争提升良品率。第一车间是设计车间,负责拆解客户需求,制定战略资产配置方案;第二车间是生产车间,负责将股、债、另类等资产分解为不同的细分策略并进行持续优化;第三车间是组装车间,由投资经理将各类策略进行有机组合;第四车间是检测车间,对投资组合进行归因分析、回测和持续迭代。 在AI时代,数智化应用是提升投研效率与质量的新变量。许欣以可转债投资为例,指出传统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难以应对转债数量多、条款复杂、转债生命周期短的特点。中欧基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优化定价模型,将实时条款信息与市场数据输入系统,帮助投研人员对转债品种快速、精准定价。 “转债定价就像是向迷宫里撒黄豆,十万颗黄豆撒进去,最终输出70或80颗黄豆,代表了最终的模拟定价结果。转债定价的核心不是怎么‘撒黄豆’,而是如何 ‘建迷宫’。相比于过去只能通过人工去研究各种转债条款,设计迷宫,现在可以借助AI去读取条款文本,并随时动态调整迷宫的设计,极大提升了定价效率和质量。”许欣形象地比喻道,“数智化不是替代人的智慧,而是将AI(人工智能)与HI(人的智慧)相结合,提升整体投资效率和质量。” 在许欣看来,未来行业将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方式不断升级投研能力,生产出定位清晰、风格稳定、超额收益可持续的产品,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适配的投资工具,推动资管行业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注:数据来源:专业投研团队人员数据来自中欧基金,超10年经验专家是指金融从业年限超10年的中欧基金投研团队成员。截至20250630。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
lg
...
金融界
10-22 18:04
在A股3900点徘徊不前的关键时刻,华尔街大鳄高盛发声!再次明确看多A股,未来两年有望涨30%
go
lg
...
处在冰点时。本轮股市行情从货币、地产、
资本市场
政策组合拳出发,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抗通缩、扩内需。他认为,行情远未到结束时。展望未来,荀玉根认为,当前A股基本面开始好转。只不过目前还是点状的基本面改善,科技板块表现强势,而部分周期、传统消费行业表现较弱。展望未来,在更多宏观政策的落地之下,当前基本面的点状改善也有望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
lg
...
金融界
10-22 17:54
帕劳交易所亚洲启动仪式圆满落幕,全球RWA与美港股生态启航
go
lg
...
的全流程支持体系,为投资者带来直通全球
资本市场
的新通道。 全球化交易优势 依托帕劳共和国的主权金融体系,PDATC具备美港股直通交易与跨币种资产配置能力,在国际监管框架下实现“合规、安全、透明”的数字资产交易环境。 多方签约,共启国际生态 仪式现场,帕劳交易所与非小号(feixiaohao)、PLB、IPOX、英国CTS、NEXUS2140、资本方、韩国社区、BOEX、神秘币(Mystery Coin)等多家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其全球生态体系正式启动。 PLB是Palau交易所的核心生态代币,连接CEX与DeFi,提供交易折扣、质押分红与治理投票,同时作为全平台的安全与保险保障机制,守护用户资产与生态稳健。 IPOX是帕劳交易所创新上币专区的生态代币,赋能新项目发行、做市与交易激励,助力优质 Web3 项目从孵化到全球上市,链接美股,港股,实现币股同权,币股联动。 帕劳交易所商务BD代表 Ron 在路演说明会上发布了平台生态激励计划与产品发展蓝图,吸引了众多机构与媒体的持续关注。 展望未来 | RWA × 全球资本的融合新纪元 帕劳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打造一个透明、合规、可持续的全球
资本市场
,让真实资产成为数字经济的信任底座。” 未来,PDATC将持续深耕RWA主业,拓展亚洲及全球市场,完善资产托管、清结算、链上信托等配套生态,推动数字金融与传统资本的全面融合。 本次启动仪式的圆满落幕,不仅宣告帕劳交易所的正式启航,也标志着RWA时代与全球资本融合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lg
...
Web3捕手
10-22 16:27
中微半导冲击A+H双重IPO!深耕微控制器领域,2023年净利润亏损
go
lg
...
的崛起。 今年以来,深圳的半导体公司在
资本市场上
动作频频,灵明光子、迈特芯、新声半导体、柠檬光子、至信微、芯视佳、创晟半导体等陆续公布融资进展。 此外,还有中微半导、晶存科技、矽电半导体、尚鼎芯科技、基本半导体、飞骧科技、创智芯联、江波龙等公司正在冲刺IPO。 格隆汇获悉,中微半导体(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微半导”)于9月底递表港交所,寻求A+H双重上市,由中信建投国际独家保荐。 2022年8月,中微半导在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380.SH,截至10月22日收盘,公司股价为36.87元/股,市值约147亿元。 01 以微控制器(MCU)领域为核心,位于深圳前海 中微半导成立于2001年6月,创始人是杨勇,2019年12月转制为股份公司,2022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总部位于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 截至2025年9月19日,杨勇、周彦、周飞、顺为芯华、丰泽一芯、丰泽芯旺及芯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构成一组控股股东集团,合计持有公司约60.66%的投票权。 创始人杨勇今年53,任集团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兼总工程师。他先后获得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前称抚顺石油学院)测量与检测学士学位、东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杨先生在芯片设计及制造行业拥有超过24年的经验,同时在多家附属公司担任董事及高级管理职务,包括中微(四川)、中微(深圳)、中微(香港)及SingaporeChangi。 中微半导是一家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精于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和交付,采用无晶圆厂模式运营。 公司以微控制器(MCU)设计及开发能力为核心,MCU主要依赖成熟制程节点,而非先进技术;此外,公司进一步延伸至各类系统级芯片(SoC)、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 中微半导已建构了包含超过1000个可重用IP模块的模块化芯片开发平台,过去几年,公司实现年出货量超过24亿颗。 公司服务的客户超过1000名,下游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等场景。 核心业务成就,来源:招股书 02 2023年净利润亏损,主要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受半导体周期波动及AI等新兴领域需求的影响,近几年中微半导的业绩有所波动。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6月(报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别为6.37亿元、7.14亿元、9.12亿元、5.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34万元、-2195万元、1.37亿元、8647万元。 关键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中微半导的收益主要来自MCU,2022年MCU的收入占比为85.2%,不过2025年上半年降至75.1%,SoC的收入占比则由8.6%提升至22.3%。 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消费电子是最重要的收益来源,2024年,来自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为39.5%,其次是智能家电,2024年的收入占比为37.1%。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收入结构,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各期,中微半导的毛利率分别为 37.8%、9.7%、28.6%、31.1%。 2023年毛利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公司作出战略性降价。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凭借产品升级带来材料成本下降及效能提升,毛利率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2022年的水平。 以MCU的价格为例,2023年该品类的平均单价为0.4元/件,较2022年的0.61元/件同比下降了34.4%,至2025年进一步下降至0.25元/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按产品类别划分的销量及平均售价,来源:招股书 中微半导的研发团队拥有211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9.1%。报告期各期,公司的研究及开发开支分别为1.24亿元、1.21亿元、1.28亿元、530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收益的19.5%、16.9%、14.0%、10.5%。 采购端,作为一家无晶圆厂模式公司(Fabless),中微半导的供应商主要包括:晶圆代工厂、提供封装测试服务的OSAT供应商、其他配件及设备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占同期的总采购额89.7%、90.1%、85.6%及84.8%。 其中,公司向最大供应商A作出的采购额占比在50%左右。供应商A的总部位于上海,其为半导体代工厂,于联交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专注于晶圆制造服务。 据公开信息,中微半导与华虹半导体、格罗方德均有合作,华虹半导体是中微半导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MCU的成本结构主要由晶圆制造、封装与测试组成,其中晶圆制造通常占比超过半数,是关键成本驱动因素。 销售端,公司过往服务了超过1000家客户,包括业界领先的企业、知名消费品牌以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几年的现金状况并不乐观,2022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净额为3.21亿元,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现金也以流出为主;2025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8亿元,较2022年底的10.62亿元大幅缩减。 现金流量表,来源:招股书 03 中微半导在国内MCU市场的占比为1.2% 微控制单元(MCU)是作为微型计算机运行的小型集成电路,将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外围设备结合于单一芯片。 MCU专为控制较大型电子系统中的特定功能而设计,因此是嵌入式系统的理想选择。MCU可根据位宽、架构和功能进行分类。 在全球数字化和自动化加速下,MCU作为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核心组件,将充分受惠于下游需求增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4年全球MCU市场规模达1403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2108亿元,CAGR为8.5%。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MCU应用市场,兼具规模增长与创新动能。中国MCU市场于2024年达到568亿元,预计将于2029年增长至969亿元,2024至2029年的CAGR为11.3%。 增长动能主要来自消费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以及新兴领域例如AI计算和机器人。 全球MCU产业按下游应用划分的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 此外,2024年,全球SoC产业的市场规模1.18万亿元,中国SoC产业的市场规模为3412亿元,期内CAGR为11.5%。 不过,IC行业本质上具有周期性波动,历来会出现扩张与收缩的模式。该等周期波动通常伴随产品需求减少、产能过剩、高存货水平及售价下跌。 全球IC设计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准入壁垒很高,包括复杂的研发需求、漫长的开发周期以及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协调。 全球MCU产业参与者数量有限,主要由大型企业主导,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据全球营收约70%,反映高度市场集中度。 2024年,以出货量计,中微半导是中国排名第一的MCU企业,而以收益计则排名第三。 国内主要参与者还包括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国民技术、复旦微电、华大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等。 以中国为基地的MCU公司的中国市场份额排名,来源:招股书 总体而言,MCU领域未来的增量主要依靠AI计算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但是依然受到半导体周期的影响,2023年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下降。 未来,公司能否持续投入研发迭代产品,在半导体周期波动中提升份额,格隆汇将保持关注。
lg
...
格隆汇
10-22 16:25
对话优蓝国际(YOUL)CFO朱立东:操盘四次港美股上市的“危机拆弹专家”
go
lg
...
迷的困境,促使团队转而押注更灵活的美股
资本市场
。 对于朱立东而言,这并非其首次在
资本市场
的“多线作战”中破局。作为中国润东汽车集团(01365.HK)、中国新高教集团(02001.HK)以及第一高中教育集团(NYSE.FHS)的前首席财务官,他曾操盘这些公司与境内外资本的深度嫁接,并最终实现上市。 如今,优蓝国际的De-SPAC合并上市闯关,既是对其过往经验的复刻,亦是对全新挑战的精准回应。从过去跌宕起伏的IPO历程,到如今职业教育与蓝领经济的政策红利叙事,每一个数据细节都暗含这位CFO对资本叙事逻辑的熟稔。 中国润东汽车集团港股IPO:破解上市困局的首秀 2013年3月,朱立东正式加入润东汽车集团,开启其职业生涯的首个IPO项目——这家由国际顶尖私募巨头KKR重仓一亿美元投资的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彼时正计划冲刺港股上市。这段经历不仅成为其操盘
资本市场
的起点,更奠定了他在复杂交易中解决问题的标志性风格。 朱立东能够迅速填补润东汽车集团的上市管理空白,源于其在前沿产业一线的扎实积累——这也是KKR与润东汽车集团选择朱立东的核心原因。朱立东具备深厚的汽车产业链经验。此前十年,朱立东先后任职奇瑞汽车、北汽福田汽车等整车企业,深度参与研发、生产、销售、汽车金融、国际投资设厂等全链条财务与投资管理,并亲自领导奇瑞汽车所有海外合资工厂的财务管理工作。这种对汽车产业资金、存货、金融工具应用的深刻理解,成为其领导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复杂财务管理的关键——彼时润东汽车集团旗下200余家4S店涉及几十亿元资金周转,需精准匹配银行融资工具、库存周期与每天上亿现金流入,这对财务管理颗粒度提出极高要求。 这种穿透产业链条的实操智慧,很快在润东汽车的IPO上市境内外重组攻坚中显现价值。 该IPO项目的首要挑战来自境内外重组——彼时润东汽车集团经营历史悠久,业务、股权、法律及庞大的运营实体之间关系盘根错节、高度复杂,整合难度巨大。如何在不改变业务实质,同时确保业务、法律、财务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股权、业务、人员及法律实体的重组,同时既解决历史业绩追溯的难题,又能使重组后的拟上市主体满足联交所上市要求及证明业务的连续性,这个棘手的问题直接摆在了朱立东面前。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凭借他过去10年汽车行业财务管理经验及9年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审计经验,最终创新性的完成了这次高度复杂的IPO重组,得到了中介机构,尤其是2家牵头投行摩根士丹利及美银美林的高度认可。 更大的风险潜藏于对赌条款。投资方签署的回购协议,在财务报表中体现为金融负债,每年产生数千万衍生工具费用,直接侵蚀净利润。鉴于当时的上市资格认定与当前不同,若按常规处理,润东汽车的合并财务报表端将确认一笔巨额的“经常性费用”,从而不符合盈利上市条件。 为此,朱立东巧妙地设计出“双开曼”解决方案:新设开曼公司作为上市平台,与存续主体形成双层架构,在股票当天挂牌前4小时完成股权置换,投资方权益平移至新主体,实现新主体合并报表完全“去对赌化”。这种方案既满足联交所同股同权要求,又将衍生费用剥离出申报期,最终使润东汽车以1.24亿美元(约合9.60亿港元)的募资额于2014年8月顺利登陆港股。 多年过去了,该IPO展现的资本运作技巧仍具里程碑意义:重组方案与双开曼结构被后续其他中概股上市所借鉴。对朱立东而言,这段经历验证了其“业财融合”方法论——唯有深度理解产业逻辑,才能破解规则约束下的资本难题。这种能力也成为其后续操盘中国新高教集团等项目的核心优势。 中国新高教集团香港IPO:步步惊心,没有基石投资人的1亿美元发行。 在完成中国润东汽集团车港股上市后,朱立东于2016年迎来职业生涯第二个香港IPO项目——中国新高教集团港股上市。这家民办高等教育集团正面临教育行业特有的资本化难题:首先是公司规模体量不够,无法吸引投资人的兴趣并给出好的估值。朱立东加入之初,新高教集团只有2所自建的大学在运营,在校生2万多人。他果断向创始人提议,在启动IPO上市前,必须完成2所民办大学的收购,以迅速提升规模体量及估值规模。方案确定后,创始人负责寻找收购目标,朱立东负责在海外筹集完成了1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在成功收购2所民办大学后,新高教集团正式启动港股IPO上市。 在公司正式启动IPO后,关于民办非盈利性教育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问题,公司和投行保荐人发生严重分歧,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聆训前夕,经过朱立东一系列专业化运作处理,这个棘手问题得在最后一刻圆满解决。 招股书正式公开递交后,香港联交所立即按照“Narrow Tailored”审核原则,对新高教集团采用VIE结构进行一系列严格审核,一直持续到上市聆训之前的多达4轮问题中,联交所不停地对VIE结构提出各种问题。 新高教IPO上市在快接近招股书审核结束并准备进入聆训环节的时刻,联交所突然抛出一个上市前控股股东稳定性的问题,搞得大家措手不及。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早期投资持股超过30%的单一投资机构退出又后期进入引起的,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新高教IPO上市将不得不被推迟一年,等于功亏一篑了,“我们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发挥聪明才智,最终成功圆满地解决了这个突发性的大麻烦”,朱立东说道。 新高教是中国首家纯民办大学集团海外上市,很多国际投资者对这个行业非常陌生,朱立东和创始人不得不花费大半年时间和超过100家国际投资机构进行反复开会沟通,“终于体会到了路演绝对是考验智力和体力活儿”,朱立东笑着说。本来以为千辛万苦后应该苦尽甘来了,结果在估值定价这个关键环节又出了大麻烦:公司独家保荐投行和公司发生了严重分歧,“吵架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冷静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朱立东仿佛又回到了剑拔弩张的定价会议现场,“首先进行定价压力测试,看看不同PE倍数定价,订单覆盖倍数是多少!”。经过一天一宿斗志斗勇的博弈,最后投行接受公司的估值定价要求,成功募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而且没有引入基石投资人!“按照国际惯例,IPO发行规模1亿美元以上的,必须引入基石投资人,否则不可能完成发行规模。”朱立东心有余悸的补充到。 中国新高教集团于2017年4月19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当年中国纯民办大学教育集团上市第一股。通过这次IPO,朱立东不仅帮助新高教集团募得约7.43亿港元发展资金,更推动其建立起科学透明的兼并收购管理体系与业财融合的财务管控体系,成为国内民办大学教育集团公司治理的标杆之一。 这次操盘中国新高教港股IPO上市的成功经历,为其后来操盘更复杂的教育类资本运作积累了关键方法论。 第一高中教育集团IPO:方法论的全方位验证 如果说前两次港股IPO的操盘经验是朱立东在“修炼内功”,那么其第三段美国纽交所IPO上市经历则是对其过去积累的一次全方位验证。 彼时,总部位于昆明的民办教育机构长水教育集团(美股上市公司名称为“第一高中教育集团”)在创始人张韶维带领下正经历战略转型——从区域性教培机构转向覆盖K12的全链条实体学校运营。在引入瑞典私募股权基金EQT(殷拓投资,下称:EQT)投资后,集团通过收购江苏第二大幼儿园迅速扩张,计划以港股上市实现资本化运作。 基于朱立东在中国新高教集团港股IPO过程中展现的卓越资本运作能力,EQT在筹备第一高中教育集团上市的关键阶段,特别指定其担任上市操盘手。 2018年8月,朱立东受聘担任第一高中教育集团CFO。彼时谁也没料到,这场看似常规的港股IPO上市将演变为跨越两大
资本市场
、历时三年的艰苦博弈。 最初的危机在2019年悄然降临。国务院突然出台幼儿园资产上市禁令,迫使团队连夜启动资产剥离,重组架构聚焦K12基础教育。正当重组接近完成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彻底冻结了港交所对教育类企业的审核通道。 “我们带着装订好的招股书站在港交所门口,却连递交的机会都没有。”朱立东回忆道。 然而,更大的压力来自投资方,根据协议条款,上市失败触发连本带息的巨额回购条款,创始人面临巨额资金压力。 面对双重围困,朱立东力排众议提出转战美股的破局方案。这个决定遭到多方质疑:创始人担忧民办高中品牌在美认知度,投行认为政策风险过高,连内部财务骨干都陆续离职。在昆明总部近乎“孤军奋战”的状态下,朱立东同时推进双线作战:一方面与投资人展开谈判,说服其投资金额的部分退出并耗时半年从境外筹集资金完成部分投资回购;另一方面火速启动美股IPO程序,并引入了海尔产业金融旗下睿海创丰为其基石投资者。 然而,在公开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招股书(红鲱鱼版)之后,原合作外资投行与中资投行均临阵退出。这意味着在国际路演阶段,已经没有投行负责承销股票了!朱立东在两周内紧急组建由Maxim、Benchmark等5家美国本土投行及3家中资投行组成的承销团,通过分散销售策略应对市场压力。 真正的惊险时刻出现在定价阶段,外方股东临时要求出售价值约2500万美元的老股,相当于当时募集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更严峻的是,2021年初美股遭遇系统性回调,这为第一高中教育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朱立东在精神高度紧张导致眩晕症状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定价发行,最终以7,500万美元募资额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民办教育中概股海外上市的末班车。这距离港股计划流产,仅过去一年多。 值得注意的是,该美股IPO完成仅一个月后,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发布,叠加“双减”政策出台,教育中概股融资窗口彻底关闭。第一高中教育集团美股上市不仅化解了股东矛盾,更成为政策收紧前最后一笔美股IPO募集资金超过7,500万美元的教育公司成功上市案例,印证了朱立东对监管风向的精准预判和危机处理能力。此次经历也凸显了跨境IPO中政策风险、股东利益平衡、承销团队维稳等多重挑战的复杂性。 优蓝国际De-SPAC合并纳斯达克上市:全新的挑战 2022年初,朱立东临危受命接受优蓝国际紧急邀请出任CFO接手前任留下一地鸡毛的港股IPO上市项目。他入职后马不停蹄,首先着手解决前任留下的大量棘手问题,同时与IPO中介机构修复关系并进行必要调整,在2022年12月成功向港交所公开递交IPO招股书。 经过大量的试水路演后发现彼时港股市场极度疲软,估值不理想。朱立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反复与现有的二十多家机构股东沟通说服,最终,创始人及股东们同意优蓝国际放弃港股上市目标而转战美股上市,并修改股东协议条款。结合当时内外部各种因素反复论证,优蓝国际决定采取与纳斯达克上市的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公司合并方式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De-SPAC合并上市”)。为了节省上市费用,创始人决定不聘请国际投资银行来领导这次De-SPAC合并上市,而指定朱立东全权领导这次De-SPAC合并上市。很显然,这对已经成功领导三单港美股IPO上市的朱立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De-SPAC上市其实比IPO上市难多了,这里面的水很深,尤其是合并协议当中一系列条款的谈判是耗时而艰辛的,且暗藏玄机。在最后合并协议定稿公告前夕,合并双方一度处于谈崩了的边缘”,朱立东意味深长地回忆到。 “相较于IPO上市,De-SPAC合并上市涉及的流程、环节及中介团队管理复杂且难度大。首先是合并双方各聘请一套中介人马,而且中介团队各分布在中美两地,时差、认知、各自立场等因素,导致每一次开会都是痛苦的煎熬。更不要说上半场并购部中介出马,下半场
资本市场部
中介登场,中间涉及到整合2家公司文件资料到统一的F-4申请文件中、合并估值、合并模拟报告、SPAC公司延期、中国证监会备案、美国证监会审核、加期审计、应对个别中介的不配合、PIPE融资等等,关关是坎,但必须关关过”,朱立东说道。“当然了,如何处理维系好二十多个机构股东的关系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朱立东补充到。 虽历尽千辛万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优蓝国际终于在2025年7月10日通过De-SPAC合并方式实现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了! 结语 朱立东截至目前的四单港美股IPO上市及De-SPAC合并上市的操盘历程,堪称中国企业跨境资本运作的教科书级案例。从民办教育政策突变下的美股绝地反击,到职业教育赛道的政策红利捕捉,其职业生涯始终与
资本市场
的惊险博弈深度交织。 无论是面对港股上市通道冻结时的果断转舵,还是在美股系统性回调中完成逆周期定价,抑或是政策收紧前夜精准卡位融资窗口,朱立东展现出的不仅是资本运作的技术性娴熟,更是对监管趋势的前瞻预判、对股东利益的动态平衡,以及对危机事件的极限破局能力。 如今,优蓝国际以De-SPAC合并上市路径登陆纳斯达克
资本市场
,这进一步验证了朱立东的过往经验图谱已为其铺就底色:从港股流动性预判到De-SPAC规则拆解,从股东诉求平衡到政策叙事重构,每一步都暗含其十余年资本运作的深层逻辑。当这位历经三大市场周期淬炼的“危机拆弹专家”执掌上市操盘,其跨越政策鸿沟、穿透市场波动的经验沉淀,无疑为优蓝国际的资本征程注入了更厚重的确定性砝码。
lg
...
格隆汇
10-22 16:14
突然变天!巨佬减持了
go
lg
...
,尤其是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新技术出现,在
资本市场
往往都会导致大的泡沫。 温和的泡沫可以吸引资金更快地流入,加快新兴技术的普及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但过大的泡沫则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投资人也往往因泡沫而损失巨额财富。 这次结局会不一样吗?恐怕也没有什么不同。 好在泡沫也是结构化的,依然还有相当多的标的值得我们持有和等待。 我们依然希望市场会是“慢牛“行情,希望随着市场日渐成熟,这场宴会能在华尔兹的节拍中稳步递进,而非在桑巴的喧腾中草草谢幕。」 从公开已知信息看,宁泉资产依旧没太大变化,股票仓位6成多,重仓行业依次为房地产、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纺织服饰、公用事业、通信及商贸零售等。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中,宁泉旗下产品出现在美畅股份、奥佳华、天壕能源、洲明科技、山东路桥等公司前十大持有人明细。 今年以来,杨东也在“扫货”港股。 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宁泉资产于2月14日首次举牌港股物业龙头碧桂园服务,持股比例突破5%。 与此同时,其年内密集增持万科企业、新特能源、信义能源等10家港股公司,覆盖地产、能源、通信等多个行业。 3 很多价值派大佬今年没跑赢市场 回到当下市场,价值派老登资产跌倒,成长派小登资产吃饱,市场呈现极致的分化。 今年,沪深300指数涨幅17%,很多价值派大佬没跑赢市场。 美国戈坦资本创始人乔尔 ·格林布拉特关于价值投资有个观点:“第一,价值投资是有效的;第二,价值投资不是每年都有效;第二点是第一点的保证。正因为价值投资不是每年都有效,所以它是长期有效的。如果它每年都有效,未来就不可能继续有效。” 市场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有哪种策略能年年稳赚,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过度拥挤的结果就是超额收益的消失,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短期“失效”,才保证了一个策略的长期有效。 有业内老将感慨过,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活着”在场:“我们参与股市不是来知识付费的,不是来经受精神折磨的,不是来游戏人生的,我们是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是来低买高卖,是来赚钱的。正好,政治和经济的周期波动,加上躁郁症患者市场先生的不断袭扰,市场有了熊市,给了便宜的买入好资产机会,每次渡尽劫波后,不要倒在黎明前。这个时候,要活着要在场。” 巴菲特在其股东信里也曾表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价来说,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年里,所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投资于正确的公司。
lg
...
格隆汇
10-22 15:24
上一页
1
•••
37
38
39
40
41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泡沫破裂倒计时?“新兴市场教父”:股市或暴跌40%,聪明钱正转向这里!
lg
...
5000美元倒计时?“贬值交易”重燃或引爆黄金下一轮涨势
lg
...
损失惨重!特朗普20亿美元比特币押注“爆雷”,从“信徒”到“受害者”只用了半年
lg
...
【黄金周评】4000美元关口“激战正酣”!“三美”联动成关键变量,金价或迎突破时刻
lg
...
8000亿美元蒸发!华尔街遭遇”黑暗一周“ “数据密集轰炸期”前市场”摸黑“前行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