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电池板块前三季度净利大增34%,固态电池产业链多点突破量产提速
go
lg
...
47%,行业整体呈现复苏态势。 制表:
金融界
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利润端表现更为突出。宁德时代以490.34亿元归母净利润继续保持第一,同比增长36.20%;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紧随其后,其中国轩高科净利润同比大增514.35%,表现尤为抢眼。另外,璞泰来、欣旺达、天能股份等7家公司净利润均突破10亿元,全板块共有59家企业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欣旺达、国轩高科、格林美、骆驼股份等多家企业实现营收与利润同比双增,展现出较好的经营质量。 制表:
金融界
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成为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宁德时代以150.68亿元研发费用居首,同比增长15.26%;欣旺达研发投入达32.02亿元,同比增幅41.20%位列第二。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天能股份、珠海冠宇、先导智能等企业研发投入均超10亿元。全板块中,72家企业实现研发投入正增长,占比达67.92%,彰显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 制表:
金融界
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业绩与技术的双重利好推动二级市场表现强劲。截至10月31日收盘,宁德时代以1.77万亿元市值保持绝对领先,亿纬锂能以1701.65亿元市值排名第二。年初至今,板块内103家企业股价实现正增长,仅3家出现负增长,其中20家企业涨幅超100%,宏工科技以426.32%的涨幅居首。短期来看,60日内97家企业股价上涨,仅9家下跌,天际股份以235.95%的涨幅领跑。 制表:
金融界
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固态电池研发持续突破,量产提速 作为行业下一代核心竞争力,固态电池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量产进程显著提速。中银证券指出,2024年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专项政策,将固态电池列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方向,鼓励产业链协同攻关,同时设备与材料厂商积极推进量产准备,推动行业验证与量产进度加快。 头部电池企业纷纷披露固态电池最新进展:宁德时代20Ah样品能量密度达450Wh/kg,-30℃低温放电效率85%,合肥中试线已于2025年5月投产,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欣旺达发布“欣·碧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预计2025年底建成0.2GWh聚合物固态电芯中试线;亿纬锂能成都全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下线(能量密度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00Wh/L),计划四季度推出下一代产品,2026年实现生产工艺突破;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已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同时推进12GWh准固态电池量产线建设;孚能科技加速0.2G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计划年底完成产品交付。 材料端企业同步突破,为固态电池量产奠定基础。当升科技超高镍多元材料实现20吨级批量供货;格林美超高镍9系三元核壳前驱体月出货量达5000吨,属全球少数稳定供应商;华友钴业9系超高镍三元材料率先实现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商业化,已应用于千公里续航车型;恩捷股份固态用高纯硫化锂中试线建成,固态电解质粉体10吨级产线投产并具备出货能力,天赐材料、璞泰来等企业也在加速推进电解质产线建设与客户认证。 综合多家企业进度来看,随着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成熟,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前后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业绩稳健增长与技术迭代加速的双重逻辑,将持续支撑电池板块的长期发展韧性。
lg
...
金融界
10-31 19:45
黄金空头将继续延续?空头反抽修正!最新走势分析
go
lg
...
、中金在线、金投网、汇通网、环球外汇、
金融界
、友财网、黄金评论网等)
lg
...
头狼论金
10-31 16:00
黄金滑铁卢还将继续?月线收官继续空!最新走势分析
go
lg
...
、中金在线、金投网、汇通网、环球外汇、
金融界
、友财网、黄金评论网等)
lg
...
头狼论金
10-31 14:04
城商行三十年|湖北银行的融合崛起与万亿征程
go
lg
...
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与重塑。在此背景下,
金融界
重磅推出“城商行三十年:跨越与重构”系列策划,系统梳理城商行蜕变为区域金融支柱的历程,剖析行业挑战与未来航向。 湖北银行的诞生与崛起,堪称地方城商行整合升级的典型样本,让我们聚焦这家扎根荆楚的银行,探寻其从五家城商行合并组建到剑指万亿规模的发展密码。 正文: 2011年2月27日,武汉东湖之畔,湖北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枚镌刻着“鄂”字印记的金融新坐标,并非偶然出现的市场产物,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破解地方城商行发展瓶颈的战略抉择——通过新设合并方式,整合原宜昌、襄阳、荆州、黄石、孝感五家城市商业银行,打造一艘区域性金融“航母”。 彼时的湖北城商行版图,正面临“小散弱”的集体困境。数据是最直观的注脚:截至2009年7月末,全省6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仅858亿元,其中汉口银行一家独大占比65.5%,其余五家合计仅296亿元,平均每家资产规模不足60亿元,襄阳商行更是不到30亿元,而全国143家城商行平均资产规模为349亿元。更严峻的是资质差距,2009年初原银监会综合评级中,湖北6家城商行仅2家获3A级,4家为3C级,无一进入全国城商行前50强。 湖北银行的成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承载着整合分散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地方城商行整体竞争力、构建更适配湖北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使命,由五家银行“融合”而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征程。 掌门迭代中的战略演进之路 陈大林时期(2011-2017):奠基启航,实现规模翻倍 作为湖北银行首任董事长,陈大林带来了深厚的国有大行从业积淀。此前长期任职中国银行,历经宜昌分行副行长、湖北省分行副行长等职,后执掌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公室,对地方金融监管与运营逻辑了然于胸。 上任伊始,陈大林便为新生的湖北银行锚定“资本充足、内控严密、效益良好、服务一流的省内主流商业银行”定位,敲定三年发展规划,以增资扩股、渠道铺设、科技建社三大抓手推动银行站稳脚跟。 在其任期内,湖北银行实现了成立初期的关键跨越。两年时间里,资产总额和存贷款规模便较合并前实现翻番。截至2013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860.8亿元,较年初增幅35.4%,计划完成率超125%;各项贷款余额521.0亿元,增幅27.6%,成功摆脱了此前“小散弱”的标签。遗憾的是,这位奠基者在2022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为其职业生涯画上了不光彩的句号。 刘志高时期(2017-2022):探索调整,迈向跨越发展 2017年,刘志高出任湖北银行第二任董事长。其拥有深厚金融管理背景,加入该行前,曾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任职,历任十堰市分行副科长、黄石市中心支行行长等职,后担任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等职,对地方金融市场有深刻理解。 2017年,拥有央行系统与农信社管理双重背景的刘志高接棒,为湖北银行注入了差异化发展的新基因。其深耕地方金融多年的经历,让刘志高精准把握湖北经济特质,提出“立足本土、特色化经营”的战略方向,推动银行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战略层面,刘志高创新性地提出“三个三分之一”信贷资源分配法则:1/3支持政府类重点项目与企事业单位,筑牢地方经济根基;1/3投向中小微企业,激活市场微观主体活力;1/3服务个人客户,拓展零售业务蓝海。这一布局既巩固了地方金融主力军地位,又优化了业务结构。2018年,湖北银行明确“12345”短期目标,即一年调整、两年晋位、三年赶超、四年达标、五年上市,吹响了冲刺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数据印证了战略成效,湖北银行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年6月,该行总资产达3452.14亿元,较2017年增长63%;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11.09亿元,同比激增66%。新冠疫情期间,其践行“五个第一”责任担当,捐款捐物2640万元、认购3亿元抗疫主题基金,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彰显了地方法人银行的使命担当。 赵军时期(2022-2025):冲刺上市,坚守稳健底色 2022年末,时任湖北银行行长的赵军接棒董事长,这位深耕外汇管理与央行系统的金融老将,凭借对银行运营的深入洞察,将上市作为核心战略目标。他牵头协调各方资源,加强与监管部门对接,推动银行全面对标上市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控风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为IPO铺路。 2023年A股全面注册制落地后,湖北银行迅速切换审核通道,当年3月便获上交所受理,上市进程迈出关键一步。尽管截至目前IPO仍处于“已受理”阶段,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赵军主导的稳健经营策略成效显著,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不断提升,为上市积累了坚实的经营基础。 赵红兵时期(2025年至今):新帅掌舵,万亿目标 2025年4月,赵红兵出任湖北银行党委书记,提名为董事长人选,兼具财政与保险行业深厚积淀,其跨领域的履历为银行带来了资源整合与战略升级的新可能。赵红兵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预算处副处长、教科文处处长、预算处处长、副厅长,长江财产保险董事长等职务,在财政和金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广泛的资源。 上任仅一个月,赵红兵便与行长刘战明造访长江产业集团,首次抛出“2027年资产规模破万亿”的宏伟蓝图,同时提出在增资扩股、建设全国性银行等领域深化合作的设想。据2024年年报显示,长江产业集团为湖北银行第三大股东,持股占比8%。 万亿目标的背后,是扎实的经营数据支撑。截至2025年6月末,湖北银行资产总额达5961.29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4.84亿元。为破解规模扩张的资本约束,赵红兵将增资扩股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实力,为万亿征程筑牢资金根基。 起伏中突破:业务发展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湖北银行从2011年末580.50亿元总资产的“小个子”,到2025年中近6000亿元规模的“区域巨头”,湖北银行十五年来的业务发展轨迹,勾勒出地方城商行“从弱到强、从散到聚”的成长曲线,呈现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特征。 成立初期,湖北银行在全国城商行中排名靠后,业务辐射范围有限。2012-2016年,银行进入稳步增长期,资产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末达1547亿元,2016年末突破1800亿元。这一阶段,银行完成了省内市州县网点全覆盖,构建起“扎根荆楚、服务全域”的渠道网络,员工队伍与客户基础不断壮大。 2017年后,伴随战略升级,湖北银行进入加速增长通道,资产增量连续多年保持数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级别,2021年突破3400亿元,2025年上半年逼近6000亿元,十五年间规模增长超10倍。当前,“2027年破万亿”的目标意味着未来三年需年均新增资产超1300亿元,增长动能亟待持续激活。 与规模扩张相伴的是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2012-2024年,湖北银行净利润从10.12亿元增长至26.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8%,虽在2015年、2020年受市场环境影响出现小幅回落,但整体保持向上趋势,尤其是2018年后进入加速增长期,2021-2024年连续四年大幅跃升,彰显经营韧性。 特色业务的打造成为盈利增长的重要支撑。依托“省属省管、国资国企、法人银行”三大优势,湖北银行在政务金融领域保持领先;零售业务聚焦“六类客户”拓展,依托线下渠道与敏捷创新实现快速增长;而普惠金融更是成为其“金字招牌”。 截至2024年末,普惠贷款余额476.85亿元,较年初增长20.9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45个百分点;普惠客户数达37526户,当年累放利率下降1.01个百分点至5.68%,不良率控制在2.84%的合理区间,全面完成“两增两控”目标,真正实现了普惠金融的量增、价降、质优。 未来展望:万亿征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资产近6000亿元的新起点,湖北银行提出“成为最具情感温度的价值银行”的愿景 。业务上,加大普惠金融与零售金融投入,深化“301”模式以服务更多小微企业,优化产品体系、扩大个人消费类贷款规模;合作上,发挥省属法人银行优势,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创新上,拓展多元业务领域,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与风控效率。 机遇来自于多重有利因素的叠加。湖北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核心省份,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为银行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双循环”格局下,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中小微企业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等需求,为业务拓展提供多元场景;而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有望推动服务效率与风控能力的双重提升,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赋能。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资本约束成为规模扩张的首要瓶颈。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7.93%,且近五年呈连年下滑趋势,18亿股增资扩股尚在证监会审核,资本补充的紧迫性凸显;2024年年报显示,区域集中度风险亟待化解,省内贷款占比超90%,业务布局的地域集中可能加剧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盈利结构有待优化,非利息收入占比虽提升至26.17%,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间业务竞争力需进一步增强。 十五载栉风沐雨,湖北银行从五家城商行的“融合体”成长为服务全省的“金融主力军”,用5231亿元资产规模、3700亿元贷款投放、40万户“301”模式小微客户服务量,书写了“金融报国、服务地方”的荆楚答卷。 正如长江之水奔涌不息,这家扎根湖北的银行,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稳步前行,为城商行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具价值的“湖北样本”。
lg
...
金融界
10-30 15:55
黄金滑铁卢还将继续?阻力位仍将看跌!最新走势分析
go
lg
...
、中金在线、金投网、汇通网、环球外汇、
金融界
、友财网、黄金评论网等)
lg
...
头狼论金
10-30 13:15
早报|美联储降息25基点并结束缩表;YZiLabs报告:BNB约67%由公众持有,赵长鹏持仓低于1%
go
lg
...
期性扩张、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影响,正成为
金融界
无法回避的新议题。
lg
...
ChainCatcher链捕手
10-30 10:35
金融黑洞:稳定币正在吞噬银行
go
lg
...
期性扩张、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影响,正成为
金融界
无法回避的新议题。 以下为原文: 稳定币复活「窄式银行」 一个多世纪以来,货币改革者不断提出「窄式银行」(Narrow Banking)的各种设想:即那些发行货币但不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从 1930 年代的芝加哥计划(Chicago Plan)到现代的 The Narrow Bank(TNB)提案,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要求货币发行方仅持有安全、流动性强的资产(如政府债券),来防止银行挤兑和系统性风险。 但监管机构始终拒绝窄式银行的落地。 为什么?因为尽管理论上安全,窄式银行却会扰乱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信贷创造机制。它们将存款从商业银行中抽离,囤积无风险抵押品,打破了短期负债与生产性贷款之间的联系。 讽刺的是,加密行业如今以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形式「复活」了窄式银行模型。稳定币的行为几乎与窄式银行负债完全一致:它们有足额抵押、可即时赎回,且主要由美国国债支持。 在大萧条时期银行接连倒闭之后,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设想:将货币创造与信贷风险彻底分离。根据 1933 年的「芝加哥计划」,银行必须对活期存款持有 100% 的准备金,贷款只能来自定期存款或股本,而不能动用用于支付的存款。 这一设想的初衷是消除银行挤兑,降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因为如果银行不能用存款放贷,就不会因流动性错配而倒闭。 近年来,这一理念以「窄式银行」的形式重新出现。窄式银行接受存款,但只投资于安全、短期的政府证券,如国库券或美联储的准备金。最近的例子是 The Narrow Bank(TNB),它在 2018 年申请接入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利息(IOER),但遭到拒绝。美联储担心 TNB 会成为一种无风险、高收益的存款替代品,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监管者真正担心的是:如果窄式银行成功,它们可能会削弱商业银行体系,从传统银行中抽走存款,并囤积安全抵押品。实质上,窄式银行创造了类似货币的工具,却不支持信贷中介功能。 我个人的「阴谋论」观点是:现代银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加杠杆的幻象,它的运作前提是没人试图「找出口」。而窄式银行正好威胁了这一模式。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那么阴谋——它只是揭示了现有体系的脆弱性。 中央银行并不直接印钞,而是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调控:鼓励或限制放贷,在危机中提供支持,并通过注入准备金维持主权债务的流动性。作为交换,商业银行获得零成本流动性、监管宽容,以及在危机时刻的隐性救助承诺。在这种结构下,传统商业银行并不是中立的市场参与者,而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工具。 现在,想象有一家银行说:「我们不要杠杆,只想为用户提供由国债或美联储准备金 1:1 支持的安全货币。」这将使现有的部分准备金银行模式变得过时,直接威胁现有体系。 美联储拒绝 TNB 主账户的申请,正是这种威胁的体现。问题不在于 TNB 会失败,而在于它可能真的会成功。如果人们可以获得一种始终具备流动性、无信贷风险、还能获得利息的货币,他们为什么还要把钱存进传统银行? 这正是稳定币登场的地方。 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几乎复制了窄式银行的模型:发行可兑换美元的数字负债,并以安全、流动的链下储备 1:1 支持这些负债。与窄式银行一样,稳定币发行方不会将储备资金用于放贷。虽然像 Tether 这样的发行方目前并不向用户支付利息,但这超出了本文讨论范围。本文关注的是稳定币在现代货币结构中的角色。 资产是无风险的,负债可即时赎回,具备面值货币的属性;没有信贷创造、没有期限错配、也没有杠杆。 而尽管窄式银行被监管机构「扼杀」于萌芽阶段,稳定币却没有受到类似限制。许多稳定币发行方运作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尤其在高通胀国家和新兴市场中,稳定币需求持续增长——这些地区往往难以获得美元银行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已经演变为一种「数字原生的欧元美元」(Eurodollar),在美国银行体系之外流通。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稳定币吸收了足够多的美国国债,会对系统性流动性造成什么影响? 流动性黑洞假说(Liquidity Blackhole Thesis) 随着稳定币规模扩大,它们越来越像全球性的流动性「孤岛」:吸收美元流入,同时将安全抵押品锁定在一个无法重新进入传统金融循环的闭环中。 这可能导致美国国债市场出现「流动性黑洞」——即大量国债被稳定币系统吸收,却无法在传统银行间市场中流通,从而影响整体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供给。 稳定币发行方是短期美国国债的长期净买家。每一美元的稳定币发行,资产负债表上都必须有等值的资产支持——通常是国库券或逆回购头寸。但与传统银行不同,稳定币发行方不会出售这些国债用于放贷或转向风险资产。 只要稳定币仍在流通,其储备就必须持续持有。赎回只会在用户退出稳定币系统时发生,而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为链上用户通常只是在不同代币之间兑换,或将稳定币作为长期的现金等价物使用。 这使得稳定币发行方成为单向的流动性「黑洞」:它们吸收国债,却很少释放。当这些国债被锁定在托管储备账户中时,它们就退出了传统的抵押品循环——无法被再抵押,也无法用于回购市场,实际上被从货币流通体系中移除。 这就产生了一种「货币灭菌效应」(Sterilization Effect)。就像美联储的量化紧缩(QT)通过移除高质量抵押品来收紧流动性一样,稳定币也在做同样的事——但没有任何政策协调,也没有宏观经济目标。 更具潜在破坏性的,是所谓「影子式量化紧缩」(Shadow QT)与持续反馈循环的概念。它是非周期性的,不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进行调整,而是随着稳定币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而且,由于许多稳定币储备被托管在美国以外的离岸、透明度较低的司法辖区,监管的可见性与协调难度也随之加剧。 更糟的是,这种机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变得顺周期。在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时,对链上美元的需求往往上升,推动稳定币发行增加,进一步将更多美国国债从市场中抽离——恰恰是在市场最需要流动性的时候,黑洞效应加剧。 尽管与美联储的量化紧缩(QT)相比,稳定币的规模仍远远较小,但其机制却高度相似,宏观影响也如出一辙: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减少;流动性趋紧;利率呈现边际上行压力。 而且,这种增长趋势并未放缓,反而在过去几年中显著加速。 政策张力与系统性风险 稳定币处于一个独特的交叉点:它们既不是银行,也不是货币市场基金,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付服务提供商。这种身份模糊性为政策制定者带来了结构性张力:太小,无法被视为系统性风险而进行监管;太重要,无法被简单禁止;太有用,却又太危险,不能在无监管状态下自由发展。 传统银行的一个关键功能是将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当美联储加息时,银行信贷收紧、存款利率调整、信贷条件发生变化。但稳定币发行方并不放贷,因此无法将利率变化传导至更广泛的信贷市场。相反,它们吸收高收益的美国国债,不提供信贷或投资产品,甚至很多稳定币连利息都不向持有者支付。 美联储拒绝 The Narrow Bank(TNB)接入主账户的原因,并非出于信贷风险考虑,而是担心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美联储担心,如果一家无风险银行提供由准备金支持的利息账户,会吸引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出,从而可能破坏银行体系、挤压信贷空间,并将货币权力集中于一个「流动性灭菌金库」。 稳定币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与此类似——但这一次,它们甚至不需要美联储的准入。 此外,金融脱媒并不是唯一的风险。即使稳定币不提供收益,仍然存在「挤兑风险」:一旦市场对储备质量或监管态度失去信心,可能引发大规模赎回潮。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方可能被迫在市场压力下抛售国债,类似于 2008 年货币市场基金危机,或 2022 年英国 LDI 危机的情形。 与银行不同,稳定币发行方没有「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它们的影子银行属性意味着可以迅速成长为系统性角色,但也可能同样迅速地瓦解。 不过,就像比特币一样,也存在一小部分「种子短语丢失」的情况。在稳定币的语境下,这意味着部分资金将永久锁定在美国国债中,无法赎回,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流动性的黑洞。 稳定币的发行最初只是加密交易场所中的边缘金融产品,如今却已成为美元流动性的主要通道,贯穿于交易所、DeFi 协议,甚至延伸至跨境汇款与全球商业支付。稳定币不再是边缘基础设施,它们正逐步成为在银行体系之外进行美元交易的底层架构。 它们的增长正在「灭菌」抵押品,将安全资产锁入冷藏储备。这是一种发生在中央银行控制之外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形式——一种「环境式量化紧缩」(ambient QT)。 而当政策制定者与传统银行体系还在努力维持旧有秩序时,稳定币却已悄然开始重塑它。 推荐阅读: 彭博社特稿:币安劲敌,一文读懂 Hyperliquid 如何成功抢占市场份额 史诗级崩盘!BTC 险守 10 万美元关口,山寨币市场为何惨遭血洗? 币安 Memecoin 狂欢的另一面:1.4% 的毕业率,巨鲸浮亏超 350 万美元 点击了解ChainCatcher在招岗位
lg
...
财经智选
10-29 23:31
榜单出炉!16家民营银行2025同业存单规模排行
go
lg
...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
金融界
银行研究院整理了2025年民营银行同业存单备案额度情况。 数据显示,民营银行同业存单的数据呈现出“一超多强、策略分化”的鲜明格局,反映出不同类型民营银行在负债端管理和市场融资能力上的显著差异。 发行规模:微众银行独占鳌头,16家全部为AA以上评级 从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来看,作为首家互联网银行且拥有AAA主体评级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以2228.20亿元的规模遥遥领先,占榜单总发行规模的近八成,展现出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其余银行的发行规模均未超过150亿元,第二名的江苏苏商银行为139亿元,与微众银行形成巨大差距。 额度使用率:策略迥异,反映不同负债需求 在额度使用率上,各银行策略迥异,直观反映了其当前的负债端需求和融资紧迫性。 数据显示,高使用率群体包括重庆富民银行(84%)、北京中关村银行(83%)、江苏苏商银行(72%),额度使用率均超过70%,表明这些银行对同业资金依赖较强,已充分利用现有额度进行融资。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低使用率群体中,武汉众邦银行(18.95%)、威海蓝海银行(16%)等机构剩余空间较大。而龙头微众银行的额度使用率也仅为23.94%,目前还有836.70亿元剩余额度,未来可根据市场情况和资金需求灵活发行。 存量与剩余额度:市场格局与未来潜力的映照 同业存单存量规模直接体现了银行当前在市场中的未到期融资量。微众银行存量263.30亿元虽在发行总量上领先,但其存量并非最高,可能与存单期限结构有关,湖南三湘银行以55.20亿元的存量规模位居第二。 从剩余额度看,微众银行(836.70亿元)、武汉众邦银行(162.10亿元)、天津金城银行(88.40亿元)位居前三。充足的剩余额度为这些银行提供了强大的潜在流动性补充能力,是应对未来市场波动或捕捉业务机遇的重要保障。 主体评级:融资能力的“隐形门槛” 从数据不难发现,发行规模较大的银行普遍拥有较高的主体评级。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未发行存单)均获AAA评级,这为它们在融资成本和市场接受度上带来了显著优势。而多数AA+及AA级银行在发行规模上相对较小,显示出信用评级作为融资能力的“隐形门槛”,在民营银行群体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知识拓展】什么是同业存单? 同业存单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可以理解为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短期存款证明”。它作为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工具,具有几个核心特点: 标准化、流动性高:作为标准化产品,同业存单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转让,流动性远高于传统的同业存款。 主动管理负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和市场利率判断,主动选择发行时机、期限和规模,实现负债端的精细化管理。 补充流动性:特别是对于存款来源相对受限的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同业存单是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关键渠道之一。 反映信用状况:一家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和受认可程度,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其信用风险和经营状况的评价。 因此,观察各家银行的同业存单备案额度、发行与存量情况,已成为分析其流动性管理策略和市场融资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lg
...
金融界
10-29 19:33
黄金切不可追空,美联储利率决议来袭!最新走势分析
go
lg
...
、中金在线、金投网、汇通网、环球外汇、
金融界
、友财网、黄金评论网等)
lg
...
头狼论金
10-29 14:28
香港大学比特币(BTC)支付学费夸大其词?院长:技术已定尚未实施
go
lg
...
Beast Financial震动传统
金融界
,网红商业帝国挑战50亿美元估值
lg
...
Cointelegraph中文
10-29 14:16
上一页
1
2
3
4
5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一句话挑清中美芯片战!非农缺席取而代之的是TA,美联储鹰姿刺激美元
lg
...
白宫爆发激烈争论!美媒曝“一场被取消的谈判”:特朗普临时叫停英伟达对华芯片计划
lg
...
【黄金收评】发生了什么!?金价巨震68美元 中国重磅消息一度引发金价暴跌
lg
...
【直击亚市】中国一则消息重挫黄金!强财报+中美缓和刺激人气,美国政府还在停摆
lg
...
特朗普刚刚重磅表态!特朗普:中国和其他国家不能拥有英伟达的顶级人工智能芯片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1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0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