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欣旺达赴港
IPO
,为小米、荣耀供应消费类电池,业绩存在波动
go
lg
...
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厂商欣旺达赴港
IPO
。 格隆汇获悉,近期,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欣旺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高盛、中信证券为其联席保荐人。 欣旺达(300207)主要从事锂电池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产品包括消费类电池、动力类电池及储能系统。公司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2022年GDR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如今又冲击港交所。 如今锂电池市场情况如何?不妨通过欣旺达来一探究竟。 01 深圳宝安区冲出一家锂电池
IPO
,三年累计派息近5亿 欣旺达总部位于广东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其历史可追溯至1997年成立的深圳市欣旺达电子有限公司,由王明旺与王威共同创办。 公开资料显示,王明旺出生于1967年,广东茂名人。高中毕业后,17岁的王明旺带着家里凑的几十块钱去深圳闯荡,后来因工作缘故接触到锂电池业务,当时国内锂电池才刚起步,他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巨大商机。 但王明旺前两次在锂电池领域的创业均以失败告终,直到30岁那年,王明旺与堂弟王威共同创立了欣旺达,开始成为电池OEM、ODM供应商。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以及欣旺达的上市,王明旺的身价也大增。截至8月6日收盘,欣旺达A股总市值约401亿元。《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王明旺、蔡帝娥夫妇以115亿元的财富位列第2295位。 图片来源于胡润百富官网 王威今年50岁,目前担任欣旺达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他2006年10月完成中国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班课程。王威曾在1997年12月至2008年8月担任公司市场总监,后来还担任过董事,2016年10月起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2025年7月23日,王明旺、王威分别持有欣旺达A股19.60%、7.18%股份,为单一最大股东。同时,王明旺及王威分别质押7%及2.66%的持有A股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质押融资受贷款价值比率限制,如果A股股份价值大幅下跌触发相关要求,则单一最大股东须提供额外担保。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欣旺达分别派付股息约1.2亿元、1.49亿元、2.22亿元,三年累计派息近5亿元。 本次港股
IPO
,欣旺达拟募资实现国际增长策略,包括扩展海外新生产设施以及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以更好地触达国际客户群体;用于研发,提升公司技术能力;用于数字化及智能化升级;潜在投资或收购上下游业务;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02 为小米、联想等企业供应消费类电池,面临客户集中风险 产品方面,欣旺达从消费类电池业务起步,逐步拓展到动力类电池、储能系统及其他相关领域,形成了从电池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到检测以及回收的全面一体化业务布局。 具体来看,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3月(简称“报告期”),消费类电池业务为欣旺达贡献了53%以上的收入,动力类电池的收入占比在20%以上,储能系统及其他产品的收入占比相对较低。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于招股书 欣旺达的消费类电池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出行、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上,公司与小米、联想、OPPO、vivo、荣耀、传音等建立了合作关系,2024 年销量排名前十的全球手机厂商均为其客户,还为石头科技、九号公司供货。 其动力类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同时还延伸至新能源商用车、工程机械等场景,已成为理想、小鹏、零跑、广汽、上汽、雷诺及日产等汽车OEM的重要动力类电池厂商。 公司的储能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及数据中心储能等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于招股书 报告期内,欣旺达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8.1%、47.7%、44.3%及40.3%,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五大客户,如果主要客户减少或取消采购订单,或未能及时付款,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欣旺达在海外也有业务运营,报告期内,公司海外销售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0%以上,面临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法规等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有关的风险。 公司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原材料及组件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等,其中,钴酸锂及碳酸锂的价格在2022年及2023年初经历较大幅度上涨,如果主要原材料及组件短缺或价格急剧上涨,可能会影响公司的采购成本。 03 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厂商,业绩存在波动 在目前的电池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及可靠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相对环保的特点成为主流选择,广泛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系统领域。 近几年,全球消费类电池出货量存在一定波动。 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0年至2024年,全球消费类电池出货量从39.36亿个增长至41.59亿个,复合年增长率为1.4%;预计按6.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有望提升至59.68亿个。 其中,作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消费电子品类,2024年手机电池的出货量达到13.49亿个,占整体消费类电池出货量的32.4%。 图片来源于招股书 动力类电池是可充电锂电池系统,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2020年至2024年,全球动力类电池出货量从183 GWh增长至1002 GWh,复合年增长率为53%,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3237 GWh,复合年增长率为21.6%。 近几年欣旺达的业绩存在一定波动,其中,2023年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3月,欣旺达的营业收入分别约521.62亿元、478.62亿元、560.21亿元、122.8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2%、12.8%、14.6%、15.4%,对应的净利润分别约7.63亿元、3.31亿元、5.34亿元、0.3亿元。 其中,2023年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产品平均售价相应下降,即使在销量增长之下,收入依然同比下滑。2024年市场需求上升带动公司整体销量增加,收入有又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5年前三个月,欣旺达的消费类电池平均售价从66.2元/只降至46元/只,动力类电池的平均售价从1.1元/Wh降至0.5元/Wh。 公司消费类电池、动力类电池及储能系统平均售价(除税后)详情,图片来源于招股书 报告期内,欣旺达根据相关政策获得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待遇,其政府补助分别约3.04亿元、2.37亿元、3.3亿元、0.53亿元,未来如果享有的税务优惠待遇及政府补贴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研发开支是公司的开支大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欣旺达的研发开支分别约27.42亿元、27.11亿元、33.3亿元。为了维持竞争优势,未来公司可能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但研发活动本身存在不确定性,能否取得预期效益仍未可知。 竞争格局方面,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高。2024年全球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市场集中度均较高,前五大公司市占率约90%,且均为中国厂商。 其中,2024年欣旺达全球手机电池总出货量为4.6亿个,市占率34.3%,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厂商;同时公司还以21.6%的市占率成为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厂商。但欣旺达仍面临着来自德赛电池、比亚迪、飞毛腿集团、新普科技等同行的竞争。 整体而言,经过多年发展,欣旺达已成为A股锂电巨头,在手机电池等领域拥有一定市场地位,但在下游市场需求波动、产品价格下滑等影响下,近几年,公司业绩存在波动,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变化及客户集中风险也不容忽视。
lg
...
格隆汇
08-06 15:48
军工板块强势拉升,中国重工午后涨停,央企创新驱动ETF(515900)冲击3连涨
go
lg
...
展,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民营火箭企业开始
IPO
辅导,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规模方面,央企创新驱动ETF近3月规模增长2.02亿元,实现显著增长,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4。 截至8月5日,央企创新驱动ETF近1年净值上涨12.94%。从收益能力看,截至2025年8月5日,央企创新驱动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15.05%,最长连涨月数为5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24.91%,涨跌月数比为38/31,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3.99%,年盈利百分比为80.00%,历史持有3年盈利概率为97.57%。截至2025年8月5日,央企创新驱动ETF近3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8.96%。 回撤方面,截至2025年8月5日,央企创新驱动ETF今年以来相对基准回撤0.08%。回撤后修复天数为105天,在可比基金中回撤后修复最快。 费率方面,央企创新驱动ETF管理费率为0.15%,托管费率为0.05%,费率在可比基金中最低。 跟踪精度方面,截至2025年8月5日,央企创新驱动ETF近5年跟踪误差为0.037%,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 央企创新驱动ETF紧密跟踪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从国资委下属央企上市公司中,综合评估其在企业创新和盈利质量方面的综合情况,选取较具代表性的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较具创新活力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000861)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海康威视(002415)、国电南瑞(600406)、长安汽车(000625)、宝钢股份(60001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中车(601766)、中国电建(601669)、中国建筑(601668)、招商银行(600036)、中国联通(600050),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34.11%。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央企创新驱动ETF(515900),场外联接(博时央创ETF联接A:007796;博时央创ETF联接C:007797;博时央创ETF联接E:019066)。 以上产品风险等级为:中 (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08-06 13:18
【TradingKey财经早餐】滞胀ISM打击降息预期,科技股疲弱,Figma再暴跌11%,绩优Palantir涨8%,SMCI盘后跌16%
go
lg
...
业绩和指引不及预期SMCI狂跌16%;
IPO
热情熄火,Figma再跌近11%。 今日关注(6日) 美国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讲话 财报:诺和诺德、迪士尼、麦当劳、Applovin、Uber、Doordash等 市场行情 美股:标普500指数跌0.49%,道琼斯指数跌0.14%,纳斯达克指数跌0.65%。恐慌指数VIX涨1.94%,报17.86。费城半导体指数跌1.12%。 美国七巨头指数跌0.67%,亚马逊涨0.99%,特斯拉跌0.17%,谷歌跌0.19%,苹果跌0.21%,英伟达跌0.97%,微软跌1.47%,Meta跌1.66%。 商品:黄金价格涨0.34%,报3438.05美元/盎司。俄罗斯考虑乌克兰向特朗普提议的空中停火,供需失衡担忧打压国际油价,WTI油价下跌1.52%至65.28美元/桶、五日连跌,布兰特油价跌1.63%至67.64美元/桶、四日连跌。 外汇:美元兑日元(USD/JPY)涨0.30%,报147.53;欧元兑美元(EUR/USD)涨0.07%,报1.1579;英镑兑美元(GBP/USD)涨0.11%,报1.3299。 加密货币:比特币价格24h跌0.88%,报113972.86美元;以太坊价格24h跌2.81%,报3594.01美元;瑞波币价格24h跌3.63%,报2.95美元;狗狗币24h跌4.39%,报0.1991美元。 市场要闻 特朗普采访发言: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二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太迟,本周将决定美联储理事人选,可借此挑选下一任主席,排除美国财长贝森特的可能;未来一周宣布药品(最高可达250%)和芯片关税,24小时内威胁大幅提高印度关税。 ISM数据加剧滞胀担忧:美国7月ISM非制造业指数50.1,不及预期51.5和前值50.8;新订单指数降低至50.3,接近停滞;就业指数过去五个月出现四次萎缩;衡量原材料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升至2022年10月以来最高。 短债发行将创纪录:美国财政部周二宣布,8月7日将发行规模1000亿美元的四周期国债,创该期限单次发行规模最高记录,较前一周发行的增加50亿美元。财政部此前透露,未来将更依赖短期国债工具来填补政府预算赤字。 AMD二季度增收不增利:AI芯片巨头AMD周二公布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当季营收年增32%至76.85亿美元,创单季最高记录且高于预期,接近公司指引高端;每股盈利却由正转复,下滑30%至0.48美元,不及预期的0.49美元;毛利率回落10个百分点至43%。数据中心增速从Q1的57%降低至14%,游戏从负30%升至增长73%。 AMD称,二季度业绩受到美国政府限制MI308资料中心GPU的影响。在三季度指引中,AMD表示由于公司的出口许可申请正接受美国政府审查,当前指引不考虑MI308对华出口的任何收入。 SMCI二季度财报逊色:AI服务器大厂SMCI(Super Micro Computer)公布的截至6月30日的第四财季业绩显示,当季营收年增7.5%至57.6亿美元,预期58.9亿美元;每股盈利0.41美元,预期0.44美元。 SMCI预计下一季营收60亿至70亿美元,预期66亿美元;EPS为0.40至0.52美元,预期0.59美元。财报不及预期和财测逊色使得SMCI盘后跌16%。 OpenAI六年来首次开放权重模型:OpenAI周二发布两款免费试用的开放权重语言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为2019年推出GPT-2以来首次发布开放权重模型。 Sam Altman:相信这是世界上最好、最实用的开放模型。 亚马逊接入OpenAI模型:亚马逊宣布,公司云计算部门AWS将在Bedrock和SageMaker平台提供gpt-oss-120b和gpt-oss-20b开放权重模型,这是亚马逊首次推出OpenAI的产品,此举被认为是打破微软独家优势。 Coinbase拟发行可转债引暴跌:加密交易所Coinbase宣布将发行20亿美元可转债,所筹资金将用于回购股票或偿还现有债务等。投行Compass Point对Coinbase前景感到担忧,将股票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目标价从330美元砍至248美元。Coinbase周二跌6.34%。 原文链接
lg
...
TradingKey
08-06 11:08
特朗普兄弟再启资本运作:新美国公司因拟融资3亿美元提交
IPO
申请
go
lg
...
导读目录 特朗普兄弟为何推动新一轮
IPO
计划? 新美国公司的背景与结构 对美股市场的可能影响 特朗普家族资本运作路径分析 权威点评与总结 常见问题解答 特朗普兄弟为何推动新一轮
IPO
计划? 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埃里克·特朗普(Eric Trump)与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于2025年8月5日通过其控股的空壳公司新美国公司(New America Acquisition I Corp),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
IPO
申请,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3000万股,每股定价10美元,总募资金额达3亿美元。 此举被视为特朗普家族近年来在金融市场上采取的重要步骤之一,延续其利用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模式进行融资与资本运作的路线。 新美国公司的背景与结构 新美国公司本质上是一家空壳公司,即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其目的是通过
IPO
融资后,在限定时间内寻求收购一家实际经营业务的公司,以实现借壳上市。 据招股说明书,新美国公司由特朗普兄弟共同控制,初始管理团队成员来自多个私募与地产背景机构,整体目标是瞄准“具备政治、文化或国家安全相关影响力的企业”,尤其关注“科技、媒体和国防”等领域。 对美股市场的可能影响 此次
IPO
虽然募资规模不及此前的“特朗普媒体与技术集团”(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借壳上市时的关注度,但仍具有显著影响力。尤其是在2024年特朗普重返美国政坛后,其家族商业行为受到投资者与监管机构更广泛的关注。 公司名称 控股人 募资金额 每股定价 上市地点 新美国公司 埃里克·特朗普、小唐纳德·特朗普 3亿美元 10美元 纽约证券交易所 特朗普家族资本运作路径分析 特朗普家族近年来在资本市场频繁动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媒体与社交平台:如“Truth Social”平台通过DWAC完成借壳上市。 房地产与私募基金:通过Trump Organization旗下地产项目持续扩张。 政治资本化:结合政治影响力与品牌价值转化为商业优势。 这次由新美国公司推动的
IPO
,是对现有资本结构的再优化,也可能是为后续收购某家“政治敏感型”企业提供资金筹码。 权威点评与总结 新美国公司的
IPO
计划,不仅代表着特朗普家族商业模式的延续,也再次将“政治+金融”这种独特融合推向资本市场中心舞台。从操作模式看,这是一种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路线,尤其在当前美国选情胶着、中概股与美股监管压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借壳上市的行为需面对更严格的合规性审查。 若能成功上市并完成收购目标,新美国公司可能成为继Trump Media后又一政治家族运作金融资本的范本。短期内,这对投资者来说仍是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但长期看,其象征意义或许超过实际商业收益。 这是特朗普家族再次将政治资源转化为商业资产的策略延续,值得关注其后续并购方向。 —— JP Morgan 分析师,2025年8月5日 SPAC本质上对市场透明度提出挑战,而此类由政治人物主导的SPAC更应受到审慎监管。 —— 高盛(Goldman Sachs)策略部,2025年8月5日 特朗普家族利用公众影响力吸引资本,这对普通投资者既是机遇,也是风险。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全球资本部,2025年8月5日 常见问题解答 1. 什么是SPAC,为什么特朗普兄弟要用这种方式上市? SPAC是一种没有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通过
IPO
募集资金后并购目标公司,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特朗普兄弟选择SPAC模式,主要是出于规避传统
IPO
程序耗时长、监管严格等原因。 2. 新美国公司与特朗普之前的媒体公司有何区别? 新美国公司定位更为广泛,不限于媒体领域,而是瞄准具有国家安全与文化影响力的企业,目标更贴近政治经济交叉领域。 3. 投资该
IPO
是否存在高风险? 是的。由于其业务尚未明确、未来收购对象不确定,再加上存在政治因素干扰,该SPAC项目属于高风险投资。 4. 此举是否影响特朗普2024年大选相关议题? 可能会引发关于其“政商合一”模式的批评,也可能成为支持者强调其商业能力的论据,影响两极分化明显。 5. 新美国公司
IPO
之后下一步可能是什么? 下一步可能会寻求在12至18个月内完成并购,目标公司可能与安全、舆论、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8-06 00:11
中国企业因监管限制转战美股上市,SPAC成融资新路径
go
lg
...
元募资,成为2025年中国企业在美最大
IPO
项目。 另一家典型企业为赛车制造商星辉车技(Xinghui Car Technology),其与 Nasdaq 上市SPAC公司 UY Scuti 签订合并协议,拟借壳上市。其董事长宋文芳表示:“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高,融资便利,是企业拓展国际化的理想平台。” 中国本土监管壁垒助推海外上市动机 2023年以来,中国加大对A股及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筛选力度,利润门槛、行业定位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科技企业的主要障碍。 根据 Merits & Tree 律所的数据,不同地区上市审批周期如下: 地区 平均
IPO
审核周期 中国大陆 9-12个月 香港 6-9个月 美国 4-6个月 上海百乐资本(Balloch Holding)顾问 Ronald Shuang 指出:“对于尚未盈利的中国初创企业而言,国内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中美监管博弈仍存不确定性 尽管中国企业积极布局美股市场,美国国内对中概股的监管也在不断强化。 2025年6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明确要求提高海外公司,特别是中国公司的披露义务。此外,美国国会仍有部分议员呼吁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推动中概股退市,使得市场情绪存在一定波动。 SEC 发言人未对中国企业上市趋势发表评论,Nasdaq 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方面也未回应相关问题。 权威点评与总结 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化与国内政策高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加速转向海外融资渠道,尤其是美国市场凭借其资本深度、估值优势和制度公开性,成为重要选择。 然而,这种趋势同时也面临监管政策博弈的潜在风险。中概股的未来路径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基本面,还取决于中美双方监管环境的博弈平衡。 “SPAC 成为中国早期科技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新捷径,这种模式或将成为结构性趋势。” —— Alliance Global Partners,2025年8月5日 “与其等待不确定的国内审批,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实用主义路线——赴美上市更为高效。” —— Aerion Capital,2025年8月5日 “若美方监管持续收紧,中概股生态或面临阶段性阵痛,市场估值波动或将加剧。” —— Morgan Stanley,2025年8月5日 常见问题解答 1. 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公司选择赴美上市? 因为中国国内上市门槛高、审核周期长,而美国市场资本深、审批更标准化,有利于企业更快融资。 2. 什么是SPAC,为什么受到中国企业青睐? SPAC是一种空壳公司,通过并购快速使目标公司上市,省去传统
IPO
复杂流程,适合早期企业。 3.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监管有哪些变化? SEC提高披露要求,国会呼吁退市中概股,整体监管趋严,增加了不确定性。 4. 国内企业在中国上市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需达到盈利、规模或政策导向要求,且审批周期长,导致多数初创企业难以达标。 5. 赴美上市是否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需视中美关系发展与监管环境变化而定,当前仍是部分企业寻求融资的有效通道。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8-06 00:10
连续狂飙!外资大举买入
go
lg
...
大的反转。同时,股市回暖,交易量回升,
IPO
活跃,给券商的业绩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增长动力。 以A股为例,2025年1-7月,日均成交额约1.58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32%;2025年初至8月初,A股已累计超100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 同期的港股表现,也相当活跃,日均成交额1580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32%,7月单月日均成交突破1820亿港元,创2023年3月以来新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港股的
IPO
市场。 2025年1-7月,港股市场共有51只新股上市,累计募资1286亿港元,同比增长616%,接近2023-2024年两年募资总额,继续稳居全球
IPO
融资榜首。 A股再融资方面,表现也不错。 截至7月31日,A股上市公司通过多种再融资方式募集的资金总额达7632.4亿元,同比增长580.21%,规模大幅攀升,远超去年同期。共有39家券商参与年内再融资(定增和可转债)项目保荐,从再融资承销规模来看,募资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包括中信证券、国泰海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金公司、中银证券。 从主力资金动向中,也可以有验证。 其中,公募基金对于券商板块的持仓占比,从Q1的3.2%升至Q2的4.8%;北向资金7月单月净买入券商股186亿元;券商板块的融资买入额,占比升至9.3%。 如前文开头所述,外资机构也在抢购港股券商。 02 未来增长点有哪些? 当然,半年报业绩增长也好,主力配置比例增加也好,都已经成为“过去式”,投资更注重的,是“未来式”,那究竟券商板块的“未来式”,会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说一个最接地气的数据——开户人数。 从月度对比来看,2025年1月A股新开户总数为157万户,2月的284万户实现了近翻倍增长,3月突破了300万户,4月因关税摩擦市场震荡环比下降37.22%,5月受假期影响进一步回落,6月有所回升,7月环比增长19.27%。 与2024年7月新增115万户开户数相比,2025年7月新开户同比增长71%,远超去年同期开户水平。结合2024年全年开户数据来看,196万户高于去年的8个月份。 开户人数的高增长,反映了股市回暖,股民参与热情高,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增开户数所带来的新的资金量、新增的交易额,是券商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开户数主要反映的是2C,那2B层面又有什么新增业务量呢? 以港股为例,目前市场比较关注的,有加大支持A+H上市和中概股回流。 不妨简单地算一笔账: 若未来3年新增50-80家A+H上市公司,按
IPO
承销1.5-2.5亿港元/单,再融资0.8-1.2亿港元/单,跨境顾问0.3-0.6亿港元/单,香港券商板块新增投行收入区间在100-300亿港元,约占2024年港股券商总收入的15-40%。 另外,每新增1家A+H公司年均带来港股侧交易佣金800-1200万港元,A股侧协同收入500-800万港元,按50家新增计算,年化新增佣金6.5-10亿港元; 做市利差收入预计新增3-5亿港元/年,衍生品业务挂钩A+H股的权证/牛熊证发行量或增30%,托管与财富管理新增机构客户预计200-300家,新增800-1200亿港元的资产托管规模,等等。 中概股回流方面,截至2025年8月,在美上市中概股总市值约1.2万亿美元,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条件的中概股约80-100家,总市值超8000亿美元。 即使保守估计,未来3年可能有20-30家中概股选择回港上市,二次上市带来300-500亿美元的融资需求,也会给行业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新增收益。 回归后日均交易量预计增加30-50%,按当前港股日均成交额1500亿港元计算,年化新增佣金约18-30亿港元;每只回归股票年化做市收入约500-1000万港元,30只回归股票可带来1.5-3亿港元新增收入。 如果用历史数据回测,每100亿港元新增
IPO
规模,可提升行业整体估值0.5-1倍PE,头部券商PB有望提升20-30%。 目前,超200家企业排队,包括45家A股公司,项目储备量相当可观。瑞银就预计,2025年港股
IPO
募资总额将突破2000亿港元。 当然,这些项目不会单独判给某一方券商,而是国内外券商相互竞争,但随着中资券商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也有机会提升。 03 增量资金在哪? 除了基本面,流动性也是决定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属于更为直接的因素。 可喜的是,随着市场回暖,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流动性都已经大为改善,新增资金量也相对充足。 A股方面,国家正引导各类政策性资金入市,如社保资金2025年新增配置规模约30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新增入市规模1800亿元,证金公司通过转融资向市场新增投放1500亿元,等等。 公募基金1-7月新发规模累计1.2万亿元,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升至89.3%;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余额达3.8万亿元,占总投资比例上升至22.3%,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实际运用率提升至18%。 截止7月末,私募基金总规模达24.8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2.3%,其中证券类私募规模首次突破6.2万亿元,7月单月新增备案规模4200亿元,证券类私募单月增长1100亿元,创年内第二高。 北向资金1-7月净流入2865亿元,已达2024年全年的1.8倍;QFII/RQFII新增额度累计获批额度突破3000亿美元。 融资余额1.98万亿元,创10年来新高。 如果再加回购、员工持股、散户资金等,新增资金量还会更大。 港股方面,互联互通机制深化,如ETF纳入互联互通、人民币柜台交易等举措,也将持续提升港股市场流动性和国际吸引力。 与中外大型机构抢筹方式不同,内地投资者则通过ETF扫货港股券商,香港证券ETF(513090)连续获资金净流入,近20日吸金超112亿元,吸金额位居全市场股票型ETF第一。 香港证券ETF(513090)是全市场唯一跟踪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指数的ETF,成份股仅16只,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国泰海通、中国银河、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等龙头股,前十大权重股合计权重占比超89%,弹性大。 香港证券ETF(513090)最新基金规模达226.07亿元,近一月日均成交额超174亿,近一月日均换手率达111%,市场交投活跃,支持T+0交易,综合费率0.2%/年,费率属于市场最低一档,持有成本低。 当然了,更大的流动性利好还在后面,美联储降息步伐越来越近,国际资本预计将持续流入新兴市场,港股作为离岸市场直接受益。 估值方面,以头部券商为例,虽然今年经历了大幅上涨,但仍有部分港股上市券商PB(市净率)低于1倍,具备安全边际和修复空间。 04 结语 综合来看,在政策支持、流动性改善、业绩增长和估值修复的驱动下,港股券商板块已进入新一轮“双击”上升期。 短期看,市场交易量持续走高,中报预告超预期,仍然是当前券商板块的催化剂,后续还可以期待美联储降息、新增
IPO
等带来的新催化。 中长期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自营与两融业务的稳健表现,财富管理的转型成效,以及新兴业务如稳定币带来增长点,券商未来的增长动力并不低。 当然,不同的券商公司,表现会有差异,例如头部券商倾向于强调稳健增长,中小券商则倾向于强调弹性大。 投资者可以保持关注,也可以做一些简单划分,以适应不同的策略要求。(全文完)
lg
...
格隆汇
08-05 18:28
🌕别光看SpaceX!Firefly
IPO
:$6B估值下的小巨头崛起?
go
lg
...
nc.(FLY)$ 宣布了其即将进行的
IPO
计划,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兴趣。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太空和国防技术公司,Firefly Aerospace以其在发射服务和航天器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而闻名。 Firefly Aerospace 正在将其 2025 年 “Blue Ghost” 月球着陆 的历史性突破转化为资本市场的 爆款
IPO
。从 $5.5B 到 $6B 的目标估值调升,说明市场对其未来的信心正在加速。作为太空赛道的后起之秀,Firefly 通过规模不大的 Alpha 发射、Eclipse 可重复火箭、Blue Ghost 着陆器,以及 Elytra 轨道平台,以“端到端太空任务服务商”塑造差异化路径。 当前
IPO
大环境对科技与航天题材高度青睐,这给 Firefly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窗口,但市场同时也在寻找业绩兑现与技术落地的底气。未来半年至数年内,公司能否兑现 backlog、降低烧钱速度、成功推出 Eclipse 与 Elytra、并持续获得 NASA / 商业客户订单,将是支撑其估值的关键。 总之,Firefly 的
IPO
是当前航天科技资本热情与风险意识的缩影,市场热度极高,但期待高回报的同时,仍需谨慎盯紧执行与兑现。 公司概况与发展历程 🚀 Firefly Aerospace成立于2017年,由 Tom Markusic 创立,其前身是因破产被重组的 Firefly Space Systems,总部位于 美国德州 Cedar Park。 公司主营两大业务线: 发射服务(Launch Services):主打小型火箭 Alpha,旨在满足数百公斤级卫星发射需求。Alpha 最快可在 27 小时响应发射,已完成多次任务,其中包括为美国太空部队创纪录的快速发射任务 航天器解决方案(Spacecraft Solutions):核心产品是 Blue Ghost 月球着陆器(NASA CLPS 项目成员),在 2025 年 3 月 2 日成功完成 “商业首次完全软着陆月球” 任务,搭载 10 项 NASA 科学载荷,在月面运行超过 14 天 后进入昼夜交替时段持续约 5 小时通讯结束。此外,公司还开发轨道中转平台 Elytra,以及联合诺斯罗普·格鲁曼共同打造的中型可重复使用火箭 Eclipse(原称MLV),预计 2026 年首飞,负载能力达 ~16 吨 Firefly Aerospace的垂直整合模式是其一大亮点,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发射,公司几乎掌控了整个供应链。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加快了创新速度。在竞争激烈的太空市场中,Firefly与 $洛克希德马丁(LMT)$ 、L3Harris和NASA等大牌国防公司合作,显示出其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潜力。 财务状况与经营亮点 Firefly Aerospace的财务数据既有亮点也有隐忧,值得投资者细细品味。 收入增长:2024年收入为6079万美元,较2023年的5524万美元增长了10%。更亮眼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达到5586万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72%,这主要得益于Blue Ghost月球着陆器的成功。 亏损扩大:2024年净亏损为2.311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355亿美元有所增加。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6010万美元。亏损扩大的主因是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1.495亿美元。 订单积压: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积压订单总额为1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6亿美元几乎翻倍,包括Alpha火箭发射协议和月球交付合同,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拥有北极星集团(Northrop Grumman)于2025年5月斥资 $50M 战略投资,于Eclipse项目共建火箭体系,截至Q1 2025,现金约$176.9M,债务总额约$173.6M,其中$136M为长期贷款 总的来说,Firefly的收入增长和订单积压展现了其发展潜力,但高额亏损和研发支出也提醒我们,这是一家仍在“烧钱”阶段的成长型公司。
IPO
最新进展与发行架构 拟在美国 纳斯达克上市,交易代码 “FLY”,由 $高盛(GS)$ 、 $摩根大通(JPM)$ 、 $杰富瑞(JEF)$ 、 $富国银行(WFC)$ 联合承销 初步发行16.2M股,可额外行使5%超额配售权(约 2.43M 股) 初始路演价格区间为 $35‑$39/股,若按最高价计约募资 $631.8M,估值约 $5.5B(出资额上限 $643M 含超额选股权)(marketwatch.com) 8 月 4 日最新将区间上调至 $41‑$43/股,拟募资 $696.6M,目标估值上升至 $6.04B 超额认购强劲,市场预期认购倍数为 双位数 oversubscription,承销团信心强烈 主大股东 AE Industrial Partners 持有约41%投票权,此次出售有限股份; 联合创始人兼前 CEO Thomas Markusic 拥有约12.5M股,不会在此次
IPO
出售 行业热度 太空赛道的窗口期 2025 年创投与
IPO
市场对航天与科技股表现出浓厚兴趣。继 $CoreWeave, Inc.(CRWV)$ 、 $Circle Internet Corp.(CRCL)$ 、 $Karman Holdings (TCFIII SPACECO HOLDINGS LLC)(KRMN)$ , $Voyager Technologies, Inc.(VOYG)$ 等上市后,Firefly的上市被视为今年第三只太空科技股
IPO
强势表现的 $Figma(FIG)$ 、 $Circle Internet Corp.(CRCL)$
IPO
,提振科技热度,带动市场对Firefly等前沿行业股的追捧 风险与挑战 和 SpaceX 这样拥有数千卫星发射网络的巨头相比,Firefly 的规模仍较小,在 发射节奏、成本控制 方面仍有差距; 太空创企如 Virgin Orbit 倒闭、Astra 转私有等案例说明: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财务尚不盈利,持续高额研发投入将考验公司资金和技术持续能力。
lg
...
老虎证券
08-05 14:58
券商板块下半年投资机遇凸显,证券ETF嘉实(562870)近5日“吸金”1.11亿元
go
lg
...
投行业务方面,市场再融资规模实现高增,
IPO
整体有所恢复。基于良好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叠加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流动性宽松及市场指数中枢上移预期,券商板块下半年投资机遇凸显。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ETF嘉实联接基金(016842)布局券商板块机会。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08-05 13:18
在研创新管线密集兑现,创新药表现强劲!100%创新药含量的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涨1%,近10日狂揽净申购超17亿元!
go
lg
...
较为明显的反转。下半年伴随着A/H市场
IPO
项目的复苏,一二级市场的增发配股等融资行为,预计投融资数据在Q3会迎来改观,内需型CRO受益于需求端的变化,与此同时科研上游也将受益于这一变化。 期待内需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2025年以来,商业医疗险相关政策持续推进,有望加速医疗体系支付改革,推动缓和供需矛盾同时,加速国产创新。近期育儿补贴相关政策的推行有望改善远期人口压力,并一定程度刺激婴幼儿相关消费。进入下半年,伴随着财政政策的加码,国内医疗设备相关标的也备受市场期待。 (来源:中金公司20250804《看好创新药及产业链,关注政策端积极变化》) 【国内医药龙头在研创新管线价值开启密集兑现】 湘财证券认为,受益于国内医药生物龙头在研创新管线密集落地大额海外授权交易,创新药板块延续上涨行情。从产业运行趋势来看,国内创新药产业十年蓄力,当前步入创新成果业绩兑现的产业拐点阶段,建议重视这一趋势变化。配置维度,当前位置,市场短期关注点集中在中报业绩兑现及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情况。此外,建议持续关注研发管线价值兑现因子边际变化,同时提升商业化价值兑现因子权重,建议重点关注纳入医保的弹性品种。 国内医药龙头在研创新管线价值开启密集兑现:2025年7月28日,根据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公司与全球制药龙头葛兰素史克(GSK)就PDE3/4抑制剂HRS-9821和至多11个项目达成合作、选择权和许可协议,根据协议财务条款,首付款5亿美元,选择权行使费和里程碑付款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及销售提成。2025年7月30日,根据石药集团发布公告,公司与Madrigal就口服小分子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全球(除中国)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根据该协议的条款,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20.75亿美元,包括1.2亿美元的预付款、最高可达19.5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SYH2086年度净销售额的高达双位数销售提成。 (来源:湘财证券20250803《国内医药龙头公司在研创新管线价值开启密集兑现》)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100%布局创新药产业链!7月30日,据国证官网披露,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将修订编制方案,明确剔除医药外包服务(CXO),创新药纯度100%!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是弹性更高的创新药,截至7月末,2025年内涨幅超109%,港股医药类指数领先! 底层资产是港股,可以T+0交易!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场外联接(A类:021030;C类:021031)!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个股仅作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会面临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该指数近5个完整年度(2020-2024)的涨幅分别为88.80%、-21.59%、-25.60%、-22.80%、-10.50%。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08-05 10:28
涂锦波带领白鸽在线冲刺港股
IPO
背后:持续亏损、毛利率低迷 商业模式存隐忧
go
lg
...
器”的企业,虽宣称服务超3.6亿用户、
IPO
前估值超20亿元,但其经营数据却暴露出深层的盈利困境与结构性风险。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白鸽在线累计亏损约5783万元。具体来看,2022年净亏损2507.5万元,2023年收窄至1718万元(同比下降31.49%),但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再次扩大5.82%至1557.6万元,亏损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3%、7.9%、8.0%,不仅持续低于保险科技行业15%-20%的平均水平,甚至在2023年略有回升后再次陷入停滞。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2025年2月19日,涂锦波拥有白鸽在线约55.58%的投票权,同时刘永好的新希望、格汭厦门、厦门富国豪、厦门汇诚等均为白鸽在线股东。白鸽在线还在2017年获得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许可证,开始提供全国性保险经纪服务;2021年公司升级了SaaS应用系统,并正式推出自主开发的全流程SaaS应用系统平台白鸽e保。 然而,在保险行业监管趋严、渠道佣金缩水的背景下,其“保险+科技”故事已难掩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缺陷。 白鸽在线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渠道合作伙伴。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通过渠道产生的佣金收入占比高达99.9%,而公司与渠道方的协议期限通常仅为一年,到期后能否持续合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分析指出,这种“短期绑定”模式在保险行业“报行合一”政策全面落地后风险加剧——2024年全行业渠道佣金水平已显著下降,依赖费用驱动的保险中介机构普遍面临生存压力,白鸽在线的渠道稳定性问题可能进一步放大。 尽管白鸽在线营收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4.05亿元、2023年6.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6.3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63.13%、38.97%、38.99%),但收入来源集中于少数大客户。招股书未披露具体客户名称,但业内推测其或面临“大客户流失即业绩崩塌”的风险。 此外,公司现金流状况不容乐观。尽管2023年因“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毛利增加”短暂缓解压力,但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及分销开支、研发费用的大幅增加(具体数额未披露)直接导致亏损扩大,暴露出其“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实。 尽管其试图以“服务3.6亿用户”的规模效应吸引投资者,但亏损连年、毛利率低迷、渠道依赖等硬伤,可能使其上市之路面临严峻考验。
lg
...
金融界
08-05 09:18
上一页
1
•••
82
83
84
85
86
•••
98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黄金周评】4000美元关口“激战正酣”!“三美”联动成关键变量,金价或迎突破时刻
lg
...
美联储数据迷雾加剧!两份非农已推迟,劳工局恐完全放弃发布10月CPI?
lg
...
下周展望:政府停摆让市场愈发焦虑!美国经济数据仍“断档”,中欧都有大事
lg
...
WLFI与Solana合作,美元市值突破30亿美元,内部人士担忧情绪蔓延
lg
...
为什么马斯克那份价值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再次敲响了市场的警钟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